隨著以周副統帥為首的中央代表團到達西安,處于極度惶恐中的張、楊兩位將軍仿佛有了主心骨,逐漸變得鎮定起來。
周副統帥稍事歇息,當晚便和張、楊兩位將軍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交流,周副統帥了解到張、楊兩位將軍的“兵諫”并非是處心積慮進行的,而是出于義憤下的臨時決定。
同時周副統帥也了解到張、楊兩位將軍發動“兵諫”的真正目的是逼常抗日,迫使他回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道路上來,以挽救日漸危頹的國勢。
周副統帥弄清楚了事變的因由之后,對張、楊兩位將軍發動事變的出發點大加贊賞,并認為事變此舉是正義之舉,于國家是有功的。
得到周副統帥的充分肯定,張、楊兩位將軍大感振奮,這些天來,他們面對國統區民眾的千夫所指,壓力不可謂不大,而周副統帥對他們的支持和認可,無疑是給他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通過深入的交流后,周副統帥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逼迫常凱申達成抗日協議的主張,這份主張更是說進了兩位將軍的心里,三人一拍即合,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達成一致意見后,三方對于民黨當局有可能對西安發動的軍事進攻進行了緊急協商,初步達成了三方聯合防御的意向。
經過和張、楊兩位將軍的初次談判,心中有數的周副統帥馬上把談判的進展及成果向統帥和中央匯報,統帥和中央對初次談判的進展表示滿意,并認可了三方達成的聯合防御的意見,指示軍委馬上執行。
臨時執掌南京當局的何應欽收到工農黨介入“西安事變”談判的消息后,大潑污水,在報紙上大肆誣蔑工農黨,說“西安事變”是在工農黨的陰謀主使下爆發的。
針對此種情形,中央再次召開第二次政治局會議,統帥在會上特別指出:西安事變發生后,南京當局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殺常凱申問題上,動員一切力量來對付西安,把張楊一切抗日主張都置而不問,更動員所有部隊討伐張楊,這是西安事變發生后引起的黑暗方面的表現,這是對于抗日不利的。”
統帥提出:“我們應該堅定地站在抗日的立場,對于好的方面發揚,對于黑暗方面給予打擊。”
在統帥對事變態勢的冷靜分析下,最后大家一致贊同統帥的意見。會后,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及工農黨中央發表了《對西安事變通電》,對當事雙方提出如下建議:
(一)雙方軍隊暫以潼關為界,南京軍隊勿向潼關進攻,西安抗日軍亦暫止陜甘境內,聽候和平會議解決。
(二)由南京立即召集和平會議,除南京西安各派代表外,并通知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選派代表參加。本黨本政府亦準備派代表參加。
(三)在和平會議前,由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先提抗日救亡草案,并討論常凱申先生處置問題,但基本綱領,應是團結全國,反對一切內戰,一致抗日。
(四)會議地址暫定在南京。
上述建議,實為解決目前緊急關頭之合理有效辦法,南京諸公,望立即決定國策,以免置此國家混亂中日寇竟乘虛而入也!并望全國人民各黨各派,立即督促當局召集和平會議,討論一定國策,共赴國難!
另一方面,常夫人請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等人共商局勢,端納對于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當晚,即隨同常夫人乘夜車前往南京。
與此同時,常夫人致電張漢卿,告知將與澳洲顧問端納擬飛西安進行談判,曾經做過張漢卿顧問的端納亦同時電告張。
12月22日,在端納全力周旋下,常夫人、宋子文等一行人飛抵西安。對常夫人一向尊敬有加的張漢卿親往機場接機。
隨著當事三方的談判代表接踵到來,關于事變的三方會談正式開啟。然而在正式談判開啟前,周副統帥和常凱申還曾有過一次深入的交流。
當天,周副統帥仍照以前的習慣,稱常凱申為“校長”,寒暄道:“我們有十年沒見面了,你顯得比從前蒼老些。”
常凱申點了點頭,說道:“翔宇,你是我的老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周副統帥向來機鋒無雙,他頗為機靈地順著常凱申的話,轉向了正題:“只要校長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你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你的指揮。”
隨后兩人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進行了一輪精彩至極的斗志斗勇,然而在周副統帥將何應欽、汪精衛在常凱申深陷囫圇后的所作所為告知常凱申后,常凱申靜靜無語,陷入了長久的沉思之中。
事到如今,常凱申已經深刻地明白,如果再不向工農黨和張楊妥協,不但自己在民黨的統治將化為烏有,自己的性命也將不保。
在“頑抗即死,抗日可生”的唯二選擇中,常凱申最終選擇了向現實低頭,初步同意了張、楊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在常凱申選擇低頭之后,常夫人于23日和24日兩次會見周副統帥,雙方進行長時間的交流談話。
周副統帥代表黨中央向常夫人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政治主張,常夫人也明確表示贊成雙方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于是,“民工”兩黨和談的大門打開了,“民工”的第二次合作在十年的戰斗中再次有望達成,雙方的第二次攜手為之不遠矣。
12月24日,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談判,常凱申針對西安方面六項主張作了如下口頭答復,即:
1、下令東路軍退出潼關以東,中央軍離開西北;
2、委托孔、宋為行政院正副院長,責孔宋與張商組府名單。常決令何應欽出洋,朱紹良及中央人員離開陜甘;
3、常先回京,后釋放愛國七領袖;
4、聯紅容工,常主張為對外,紅軍蘇區仍不變,經過張暗中接濟紅軍,俟抗戰起再聯合行動,改番號;
5、常意開國民大會;
6、常主張聯俄聯英美。
然而常凱申并不愿意簽署書面協議,只答應以“領袖人格”口頭答應這六項主張。周副統帥并不滿意,可天真的張漢卿卻頗為維護他的“結拜大哥”,愿意為常凱申擔保。工農黨代表并不同意,但張漢卿卻不以為然。
25日下午,周副統帥又企圖勸說張漢卿接受工農黨的放常條件,必須簽署書面協議,但卻意外地得知,張漢卿已經親自護送常凱申前往機場。
當天下午,常凱申乘飛機離開西安,張漢卿親自陪同。
26日,常凱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宣告和平解決。
與此同時,事變主角張漢卿卻被民黨當局扣留,歷史上他的大半生都將在民黨當局的軟禁中度過。
然而,他為促成“民工”二次合作,達成一致抗日的巨大貢獻卻不容抹殺,歷史會牢記他作出的功績與犧牲。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