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時間來到了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34)。
一天一大早,在嵩山南面的一條小路上,急匆匆地走來一個仆人裝束的男子,他來到山間的一間茅屋前,停了下來,一邊擦頭上的汗,一邊大聲叫道:“岑先生!岑先生!”
隨著喊聲,書生模樣的岑參走了出來,一見這個男子便笑道:“阿六,你怎么這么早就來了?”
阿六一邊往屋里走,一邊喘了口氣說:“你哥哥岑大人叫我再給你送些米面,對了,還有這些書。”說著,他把背上的大包放在地上。
岑參感嘆道:“真讓兄長費心了!阿六也辛苦了!”
“岑大人說叫你好好讀書,不要浪費時間。”
岑參點點頭說:“你回去告訴我哥哥,我這里一切都好,請他放心!”
阿六走后,岑參捧著哥哥送來的書,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理解哥哥送書的一片深意。而今自己已經快到二十歲了,一定要抓緊時間苦讀,才能盡早獲取功名。
他信步走出草屋,眼前一片蔥綠,風吹松樹發出簌簌的濤聲,就像有人在輕聲喊:“書!書!讀書!”
他的思緒就像那山間的小鳥,一刻也不能安靜……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歲的岑參覺得學有所成了,于是前往長安求官。弟弟岑秉已在長安為小吏。
在三年時間里,他拜謁高官貴族、幾次獻書給皇帝,盡管他才情過人,卻苦于沒有人愿意給他一個機會。年少的岑參也很隨性,便就暫時作罷。
岑參很快娶了妻,美貌嫻熟的妻子為他的人生平添了溫柔的顏色,從此,他的心里有了無盡的牽掛。
長安城中,居之不易,岑參夫婦便隨兄長來到山水秀麗的高冠潭口,置業并建起了簡陋的別墅草堂。岑參耕讀于此,希望通過科舉應試,進入仕途。
高冠潭在秦嶺北麓終南山中,位于今陜西省戶縣東南。終南山高冠谷,有兩個歷史悠久的自然景觀,高冠瀑布和高冠潭,自古以來就是長安的重要水源地。
高冠峪為秦嶺北麓最東的一條峪谷,主流發源于秦嶺山脈中,因為高冠峪西側有一高聳的秀峰,形似巨人頭戴高帽,被稱為高冠峪。
山里湍急的水流在高冠峪口附近,因為峽谷突然變窄,河水沿石槽急流飛人高冠潭,落差200多米,如白龍入水,形成了非常壯觀的高冠瀑布。
瀑布水擊聲大如吼雷,山谷震蕩,白雪濺浪,霧雨襲面頗為壯觀。水流在高冠潭中稍作休整,便迅速沿河道下瀉而出,從東南進入太平河,又注入灃河,最后流向渭河。
岑參經常在長安城與終南山之間往還,這也是當時一些隱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有一次,成岑參從長安回到隱居之處,臨走與自己弟弟告別時,有感而發寫下《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描述了在高冠潭的生活:“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東谿憶汝處,閑臥對鸕鶿。”
岑參對于在高冠的生活描述的還是非常閑適的,雖說他住在這里是為了求官,但這里的風景秀美壯麗,足以慰藉心靈。
但是,男人還得實現自己的功名,愛才能有附麗,家才有安穩。在那個社會,尤其如此。
半年后,岑參再次離家云游求仕。沒想到,此后的十年間,他一直奔走在洛陽和長安兩地,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他或游覽古跡,或拜訪道士,或拜謁縣尉。
雖然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他卻收獲了珍貴的友情。十年間,他遇到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的王昌齡、永遠為民憂慮的“詩圣”杜甫、馬背上的詩人高適等。
這些人在岑參看來,都是自己仰慕的偶像、自己的長輩。尤其是王昌齡,作為唐朝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王昌齡的故事影響著岑參。在岑參的眼中,邊塞是“青海長云暗雪山”,是“秦時明月漢時關”,內心中去邊塞建功立業的種子,已然悄悄種下。
漫游河朔是岑參早期一次重要的經歷,往返數千里,他寫下不少詩作。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春,岑參決定到自己族叔岑揞任縣令的安喜縣(當時屬河北道定州)游歷。他從長安出發到達東都洛陽,隨后在孟津渡過黃河,向東北進發。在初春的料峭寒風中,他渡黃河北行二百里,穿過朝歌,至古鄴城。
之所以稱“古”,是因此時已成廢墟。古鄴城遺址范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扼守河北平原南部咽喉。鄴城為春秋齊邑,戰國魏都,三國時魏置鄴都,與長安、洛陽等合稱五都。自204年曹操建都于此,鄴城作為北方政治中心,延續四百多年。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戰火焚毀,民眾南徙,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為鄴縣。曹操的高陵就在鄴城。岑參登臨鄴城,想著曹操曾經飲酒作樂的場景,卻看到一座空城,眼前只有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沒于歷史的滾滾塵埃中。
城啊,不管往日多么繁華,最后都不過是一地蒼涼。人啊,不管省錢多厲害,享有多少榮耀,終究會云淡風輕地消逝。
“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東風吹野火,暮入飛云殿。城隅南對望陵臺,漳水東流不復回。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在岑參這首《登古鄴城》中,城空、殿空、水空、宮空,真是四大皆空。縱然春色將至,可又為誰來呢?所以,春色也是空。
憑吊過古鄴城,岑參繼續北行八十里,至邯鄲。
岑參當天在一家客棧住下,一番豪飲醉臥他鄉,醒來時已經到了第二日正午。
他出門轉轉,享受春光。
客棧就在漳水邊上,三月的柳條正垂在水面上,燕子從他的頭頂飛過。
寫下《邯鄲客舍歌》:“客從長安來,驅馬邯鄲道。傷心叢臺下,一帶生蔓草。客舍門臨漳水邊,垂楊下系釣魚船。邯鄲女兒夜沽酒,對客挑燈夸數錢。酩酊醉時日正午,一曲狂歌壚上眠。”
這首五七言雜詩寫盡岑參經歷的苦衷。岑參真實地感受到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不過他內心還是很抗壓的,還有一絲狂傲在。
在邯鄲,他遇上也在此處漫游的杜華。杜華出身名門,詩作很為岑參賞識。
杜華準備到臨清去,由邯鄲到臨清,二人結伴而行。
岑參在臨清見到了時任臨清縣尉的熊曜。《敬酬杜華淇上見贈兼呈熊曜》記錄了岑參和杜華、熊曜的這段交往。
在貝州(即清河郡,遺址多在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境內),岑參遇上了正客居此地的王綺。
“岑參兄啊,你怎么從長安城跑到貝州來了?”在他鄉見到好友,王綺很驚奇。
“王綺兄啊,長安城太小,根本容不下我的才學,遠不是我的目標!”岑參淡然一笑。
王綺此時正準備“應制西上”,見到岑參后,王綺改變自己的行程,陪同岑參游冀州。
岑參跟著王綺上到冀州南樓,欣賞著整個院子的梨花,鳩鳥在花叢中鳴叫。
他越過一條木道,聞到了一陣酒香,順著酒香味而去,在一個亭子里,正舉行著宴會,有一個美麗的女子端莊地坐著彈著箜篌,那美妙的聲音讓他想起長安家中的妻子。
岑參在23歲時娶了妻,妻子美貌但婚后半年,他就一直在外,妻子在家留守。
一個人的旅行,岑參非常自在,但妻子要忍受孤獨。對此,他心懷愧疚。
離開冀州以后,岑參加快了步伐。春末夏初,他就到達了此次漫游的目的地——定州安喜縣;在族叔岑揞這里,岑參度過了夏天,入秋以后才開始南返。
在經過黃河南岸的時候,他望著北岸,給妻子寫一首詩: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羅襪,魚邊憶素書。月如眉已畫,云似鬢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
一水之隔,兩地相思。見月是妻子的眉,見云是妻子的發。詩題為《夜過盤石,隔河望永樂,寄閨中,效齊梁體》,再明白不過。
岑參一路而行,一路寫詩,他或許見過最美的山河,最美的城郭,但他還是會在某個夜晚,想起自己所愛的人。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回到長安,岑參正好趕上王昌齡再次被貶,這次,他被貶為江寧丞。
岑參寫下《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中盡顯兩人真摯的友情,也充滿了岑參對王昌齡貶謫的同情:“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
岑參在詩中鼓勵王昌齡,不必去計較一時榮辱得失。“潛虬且深蟠,黃鵠舉未晚”,與《周易》“潛龍勿用”一個意思,高才大器雖不得明君賞識,一時重用,也應當如葆真之潛龍、待舉之黃鵠,持續積蓄忍耐,等待時機,終有一日青云直上,鴻圖再展。
岑參也在詩中勸慰王昌齡,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體,“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飯”,字里行間滿是朋友間真切的掛念和殷切的祝福。
王昌齡看到岑參這樣飽含深情的書信之后,失落的心情有了溫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秋,岑參由匡城(今河南睢縣)至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次年春,游梁園。
梁園始建于西漢,西漢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梁園是梁孝王劉武營造的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史記》“筑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平臺三十里。”《水經注疏》曰“筑城三十里”。梁苑集離宮、亭臺、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供帝王游獵、出獵、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
梁園是以鄒陽、嚴忌、枚乘、司馬相如、公孫詭、羊勝等為代表的西漢梁園文學主陣地。后世謝惠連、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岑參、李商隱、王勃、李賀、秦觀等都曾慕名前來梁園。李白更是居住長達十年之久不忍離開,《梁園吟》成為千古名詩。
在游梁園的前后,岑參寫下兩首七言絕句《山房春事二首》。
“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游蜂亂入房。
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
第一首詩寫的是濃郁的春光充天塞地,連山房書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領,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此詩寫景細致,語言樸素自然。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第二首詩寫梁園的春景,看似懷古,實為感時。前兩句從正面極寫園林之蕭條,后兩句通過庭樹春日發花寫絢爛的春景,從反面來加以襯托,表達了詩人的傷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首詩,后人襲用者多,卻沒有岑參的意境,實為絕調。
岑參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十五隱于嵩陽,二十獻書闕下,二十五游河朔。
青少年時代的痛苦磨礪,讓岑參有了異于常人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