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現在毫無疑問,肯定是要像皇室宗人府,申請海外封國的。</br> 冊封文書批準下來,他就可以開始組建內廷了。</br> 流程不重要,關鍵的是人才。</br> 誰都清楚,一個國家沒有人才支撐,是很難長久的,尤其是在倭國那樣遠離大明的地方,懂漢文漢語的都沒幾個,更別提招收本地土著了。</br> 所以朱棣只能在京師這邊,開始大量的招聘人才,只等打下倭國,就迅速的搭建自己的草臺班子,穩定局面。</br> 李景隆就是他早就相中的人才。</br> 雖然在后世有草包的嫌疑,但毫無疑問,就文武水平而言,放眼整個大明綜合水準下,李景隆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人才。</br> 最關鍵的是,他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在通商貿易這塊,還有著豐富的經驗。</br> 這樣的人才,哪怕是現在的大明,還真就沒幾個。</br> 朱棣對于這些非常清楚,加上本身的關系,肯定要先下手為強。</br> 很顯然,聽到表叔如此說,李景隆也沒什么好猶豫的,直言道:“表叔此去建國,能夠看重侄兒,是侄兒的榮幸,必然不會辜負表叔的期望。”</br> 聽到李景隆這么爽快的答應,便是心中本來就有把握,朱棣還是非常的高興,端起茶杯說道:“你我自小一同長大,雖為表侄,實則親如兄弟手足。”</br> “這一去倭國,怕是輾轉十數年,方有再回大明之日,如此長的時間,有勞景隆了。”</br> 朱棣有些感動的說道。</br> 招募人才一同去倭國,其實是很難的,稍微有點名氣,或者在大明生活得不錯的,基本上都會拒絕。</br> 倭國那等地方,在大明人心中,就是一塊蠻夷之地,不懂禮義廉恥,去了大概率有辱斯文。</br> 在招募人才這一塊,還是非常的艱難的。</br> 李景隆作為曹國公,皇親國戚,陛下之親外甥孫,在整個大明,基本上是橫行無阻。</br> 除了少數那么幾個,稍微需要忌憚一下,其余人可以說都沒必要放在眼里。</br> 放棄富貴奢華的生活,跟他去那等蠻夷之地,這樣的行為,是絕對的義字當頭。</br> 這份情誼,讓朱棣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動。</br> 李景隆微微思索一番,繼續道:“表叔,我那邊還有幾個要好的兄弟,我去游說一番,都是能文能武的,或許還能為表叔再招來幾個。”</br> 聽到這話,朱棣越發感動了。</br> 直接起身作揖道:“謝過景隆。”</br> ......</br> “皇侄,咱就這么個樣子,你可不能放著不管呢,不然我這從哪里找人去,倭國那等地方,一群蠻夷,總得是要發展的吧。”</br> “我這名聲,都被燕王那廝給整臭了,肯定就是他給我弄的,現在出去吆喝一嗓子,都沒人搭理。”</br> “這可太難受了,皇侄,你必須要幫一下三叔,三叔相信你,只要你給出點主意,肯定能把這事給解決的。”</br> 坤寧宮內,朱棡喋喋不休的說道。</br> 朱英坐在對面,頗有些感到無語,也不知哪個給晉王出的餿主意,讓他來纏著自己。</br> 微微思索一番,朱英頓時就有了目標,秦王朱樉。</br> 不得不說,這次和秦王朱樉見面后,朱英就發現這個昔日被美色所迷惑,有些頹廢憔悴的二叔,如同完全換了人。</br> 朱英看人很準的,而且朱樉的氣質變化也很大。</br> 能夠給晉王出這種主意的,大概也只有秦王朱樉了。</br> 朱棡看著面前思索的大侄子,內心狂喜。</br> 有戲。</br> 看來二哥還真靠譜了許多,枉我還想自己找人,現在完全可以指望大侄子幫我搞定。</br> 沒過多久,朱英開口說道:“我這里倒也確實有個想法,或許能幫三叔招募些人才。”m.</br> 朱棡眼睛一亮,連忙問道:“皇侄,是怎樣的想法。”</br> 朱英微微一笑道:“海外藩國,人才招募會。”</br> 其實這已經是朱英早有想好了的計劃,從安排藩王們去海外建國,朱英就已經開始在心中做打算了。</br> 畢竟在朱英的心中,不管是對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甚至是燕王朱棣,都還是這在乎的。</br> 或許跟燕王朱棣間有那么一點小小的矛盾,在這事在朱英的心中,早就已經是過去式了,他怎么可能特意針對朱棣呢,對吧,不可能,絕對不可能。</br> 藩王們去海外建國,朱英可不是為了消除藩王們對中央朝廷的影響,而是為了更好對漢文化的傳播,亦或者擴充大明疆域。</br> 這點底氣,朱英還是有的。</br> 這次的人才招募計劃,也是在朱英的準備之中,幫助藩王穩住藩國,發展經濟建設,甚至是軍隊的培養和支持,都是屬于朱英的扶持之中。</br> “人才招募,皇侄的意思是,朝廷來幫忙嗎?”朱棡有些疑惑的問道。</br> 朱英點點頭,道:“沒錯,這次將會昭告全國,誠邀天下有識之士,一同跟眾位叔叔去海外發展,這天下,很多讀書人,都是想要一條出路的。”</br> “眾位叔叔去海外建國,對于許多讀書人來說,也算是第一批元老,追隨的人,當會不少。”</br> 朱棡問道:“如此遙遠,一旦過去便是拖家帶口,有流放之嫌,我怕很多人,會對此心存顧忌。”</br> 朱棡的話倒是沒錯,目前別的地方不說,至少在朝堂上的官員們看來,這跟著去海外藩國,與流放何異。</br> 這一去,便就是一去不回,埋骨他鄉。</br> 誰不想落葉歸根呢。</br> “放心吧。”朱英笑了笑。</br> “讀書人在這天下,還是很多的,而且并不是說沒有科舉入仕的,就一定差到哪里去,朝堂上這么多官員,又有幾人是真正科舉入仕的,這關鍵,還是要看個人。”</br> “或許科舉考不上,但在治理地方,教授學生,施以教化這塊,將會有不錯的能力。”</br> “對于三叔而言,拉人去藩國,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哪怕是群酸儒,也是非常不錯的,當地的土著交換過后,也是非要有用的勞力,人口才是關鍵。”</br> 聽著大侄子的分析,朱棡有些似懂非懂的點點頭。</br> 真要說懂沒懂,終究還是一頭霧水。</br> 文化入侵這樣的手段,對于熱愛打仗的朱棡來說,還是有些難以理解的,不過知道大侄子會幫自己拉人就行了。</br> “只是剛才皇侄所說,好像是所有藩王,都能夠參與的嗎。”朱棡再次問道。</br> 他想要的,就是在倭國,狠狠的壓制燕王朱棣一頭,現在大侄子這么說,似乎并非他獨有。</br> 朱英解釋道:“三叔的想法,侄兒還能不了解嗎,人才招募的事情,自然是所有叔叔都能參與的,畢竟是由朝廷牽頭舉辦,若是過分的話,會有失公允。”</br> “不過三叔無須擔憂,這次在海外建設藩國,我麾下群英商會,將會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不僅僅是在錢財上,包括藩國建設,人才培養,更是包括軍備,甚至是在戰爭上,情報上,都會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br> 聽到這話,朱棡頓時就開心了起來,甚至走過來拍了拍朱英的肩膀。</br> “三叔這后半輩子,就交給皇侄了。”</br> 像是朱棡這種,最不喜歡的就是管理內務,聽到朱英在內政各方面都會有安排,他自然就放心了。</br> 朱棡是吃到過甜頭的,在浙江沿海那邊平倭的時候,除了打仗,他什么都不用管,所有的一切,群英商會都會給他安排好。</br> 甚至是各種宣傳,美食,情報,糧餉的準備。</br> 可以說在浙江沿海的時候,很大程度除了軍隊外,全部都是群英商會在弄。</br> 也是朱棡生平第一次,在進入到某個縣城的時候,竟然受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br> 那種感覺,倍兒爽。</br> 朱英看到朱棡這邊,也算是比較高興。</br> 對于倭國三藩,朱棣那邊肯定是不用多想了,很大程度上會對群英商會進行排斥,估計要等到了倭國后,經歷那么一段時間的悲慘日子,才能夠認清現實。</br> 而朱棡這邊,便就是朱英遠程操控了。</br> 跟自己打造沒有什么區別。</br> 在這其中,朱英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br> 若是以大明的名義,則很多人可能陰奉陽違,甚至是各種背叛都有。</br> 但若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或者說群英商會的名義,反而即便是幾年不管,在忠誠這塊都很難有什么變化。</br> 或許這就是大鍋飯和小碗菜的不同吧。</br> 送走了朱棡后,朱英正準備批閱奏章,突然想起一事。</br> 對旁邊的伺候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郭忠問道:“早朝的時候,我看到齊泰回來了,怎么都這個點來,他還沒有來我這里述職,你去看看,是什么個情況。”</br>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br> 齊泰在一個多月前,是被朱元璋調到朱英這里,算是給朱英先行推薦的內廷班子。</br> 朱英在見到齊泰后,就安排去了河南查看土地兼并的情況。</br> 那里的瘟疫導致饑荒,自然會出現地主兼并土地,對于事情的嚴重程度就讓齊泰以御史的身份去查探。</br> 今日早朝的時候,齊泰就回來了。</br> 到現在下了早朝,還沒見人,朱英就有些疑惑了,這才派郭忠去了解。</br> 朱英開始批閱奏章。</br> 奏章,雖然是出自官員之手,在講述的時候,難免會有春秋筆法的存在,但至少對于大致的情況,也會有個了解。</br> 目前朱英所批閱的,便就是山西和河南相關的奏章。</br> 河南這邊的奏章,目前的情況還是有部分饑荒問題,這跟之前的瘟疫脫離不開,不過在奏章上,是看不到任何和土地兼并直接有關的事情。</br> 留心的話,還是能從一些細微處發現的。</br> 比如在某本奏章中,有位知縣簡單的說了兩句,當地某位大豪紳報備開設粥廠,救濟百姓。</br> 看似有表功的意思,可深思細品下,不難猜測,這位豪紳怕是已經兼并了太多的土地,這是出來做一波善事,好在縣城里多些名望,保全自身。</br> 在大明這個年代,名望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卻是很多官員都忌憚的,名望大望族,很容易就可以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入仕,當地官員都要給三分顏面。</br> 良久,郭忠回來了。</br> “回稟殿下,齊主事在下朝后,來坤寧宮的路上昏倒了,現在正在太醫院呢。”</br> 聽到郭忠的話,朱英問道:“他昏倒了?太醫那邊怎么說的。”</br> 郭忠躬身回道:“殿下,太醫那邊給出的答復是齊主事氣血不足,加上過度勞累這才導致的。”</br> 朱英眉頭微皺。</br> 所謂氣血不足,便就是貧血,好歹還是兵部主事,俸祿也不少,怎么就營養不良了。</br> 看到太孫殿下似乎有些疑惑,郭忠解釋道:“殿下,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皇宮里是很常見的,很多大臣很早就趕來皇宮等待上朝,有時候遇到大事,朝會下得遲了,一些大臣可能就沒扛住。”</br> “在太醫院那邊,對于這樣的事情非常有經驗,無須多久,齊主事就能醒來。”</br> 朱英聽著這話,頗有學無語了。</br> 什么叫非常有經驗,這說明太醫院面對這種情況,都已經是熟透了。</br> 一個大臣昏倒后,幾乎都可以成為流程來安排了。</br> 朱英入宮的時間,整體來說不算長,對于這樣的事情,倒還是第一次了解。</br> 當大明的官,當真是太慘了。</br> 被老爺子壓榨不說,俸祿少,還能多干事,稍有不甚,家里就吃席。</br> 平日里上朝,幾乎都是餓著肚子來的。</br> 朱英還是很清楚,長期不吃早餐,危害還是挺大的,尤其是京官中的老臣不在少數。</br> 現在很多京官,都是各種病癥,調養身體的可能性也不大。</br> 有時候一點小病,就把人給帶走了。</br> 心中思索一番后,朱英對郭忠吩咐道:“傳本宮令旨,把端門大殿清理出來,左右擺上長桌。”</br> “傳令光祿司,往后明日,當在大臣來早期前,于端門大殿左右放置足夠多的早點,以便各官員食用。”</br> “個中的花費支出,算在內帑。”</br> 洪武年間的朝堂京官,其實大部分還是屬于好官的,算得上真正的為民辦事。</br> 能夠站在這大明京師的朝堂上,本身的學問,肯定是過硬的,每一個對于大明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財富。</br> 端門是過了外五龍橋后,在奉天門的前面。</br> 在這里安排上一個早點自助,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能夠方面上朝的官員。</br> 俗話說得好,皇帝還不差餓兵呢,這都做到京官了,俸祿不能加,稍微加點福利還是問題不大。</br> 老爺子那邊,經常也有賜膳,不過都是在早朝結束后,大臣們都餓得兩眼發昏了。</br> 吃飽了肚子,朝會上也更加起勁不是。</br> 齊泰那邊,朱英還是傳令過去,讓其醒來后先回去休息,土地兼并的事情,也不是說一兩天就能解決的。</br> 現在批閱完奏章后,朱英便開始在白紙上,準備關于人才招募的計劃了。</br> 這一塊整個大明沒人有經驗,第一場也只能是朱英自己操刀上陣。</br> 次日清晨。</br> 齊泰從被褥中醒來,天還未亮,便就急急忙忙的起床。</br> 昨天睡得還可以,加上太醫院那邊根據太孫殿下的令旨,安排了一些補品,今天的齊泰精神了許多。</br> 肚子里的咕咕聲沒有在乎,這早就已經是習慣了。</br> 洗漱一番后,便就急忙向皇宮趕去。</br> 齊泰家里沒什么錢財,所以就住得遠些。</br> 出門已經很是熱鬧,很是商販,尤其是菜販已經跳著扁擔去搶攤位了。</br> 過了外城,內城這里就安靜了許多。</br> 陸續有轎子經過,都是上朝的官員。</br> 齊泰的轎子在進入內城沒多久,就停了下來。</br> 這邊還有很多轎子,都是官員的,到了這里,就只能是步行了。</br> 一路上齊泰跟熟悉的官員打著招呼,大家一起趕路。</br> 承天門前,多數官員停下來,整理一番衣裳,然后跨越大門繼續向前。</br> “咦,這端門怎得如此喧鬧。”</br> 剛過承天門,就聽到一陣喧鬧聲,似乎還有嚎啕的哭泣聲,齊泰不由有些疑惑。</br> 同行的官員道:“上前看看去,某不是哪位不幸出了事吧。”</br> 齊泰點點頭,在上朝的這個時間偶爾出現那么一兩個猝死的官員,倒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br> 只是隨著距離的接近,突然一股誘人的香味傳了過來,讓早就饑腸轆轆的眾多官員,下意識的吞咽口水。</br> 相互對視一眼,顧不得想太多,后續的官員紛紛朝著前面加快腳步過去。</br> 來到端門前,只見在端門大殿中,左右兩邊擠滿了官員,中間還擺滿了長凳,長桌,許多官員竟是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吃起早點。</br> 后面的官員一下子就疑惑了,什么情況這是。</br> 馬上就有宦官過來解釋:“眾位大人,這是太孫殿下的令旨,太孫殿下憐惜諸位大人身體狀況,特意在端門安排早膳,供各位大人享用。”</br> “諸位還請快些入內吧,若是享用得太久,耽誤了早朝終究是不好的。”</br> 聽到這話,所有的官員心里頭,只感覺一股暖流穿過,眼眶都有些濕潤了,一些年邁的大臣,更是跪地大呼:“我大明,未來可期,未來可期啊!”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