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從沒有說小看別的國家。</br> 對于大孫這般提議,自然完全贊同。</br> 大明之文化,源遠流長,從非是一家之言,乃博采眾家之所長。</br> 便如今日儒家,自孔孟傳道,歷經數千載,個中思想一度改良,還有今日這般獨尊儒術。</br> 朱元璋是個文化人,簡單點來說,這個自學成才的天才,即便是狀元郎,在文學造詣上,也要遜色老朱幾分。</br> 老朱是真正的做到了,博覽群書,吸收精華,去其糟粕。</br> 他無須像普通學子那般,因科舉入仕而讀書,每天在學習的方向,都是往實用這塊鉆研。</br> 這才是真正的帝皇之道。</br> “大孫此法大善,咱漢家文化,向來是包羅萬千,這歐巴羅列國,終歸是有自家文化之所長,把他們的長處,融到咱們大明的短處來,是以便能更加強咱大明。”</br> “不過大孫也當注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五胡亂華尤在眼前,割據北方,亂中原四百余年內,幽云十六州,多少皇帝日思夜想收歸之地,直至咱的手中,才徹底收回。”</br> 朱元璋說到這里,語氣中帶著唏噓還有驕傲,以及對大孫的囑咐。</br> 五胡亂華的根源,在于漢末三國。</br> 官府統計漢末人口巔峰,為五千萬余口計,可在三國鼎力時期,官府在冊人口,不過八百余萬。</br> 曹操詩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br> 一場漢末三國延綿大戰,打掉了漢人四千多萬的人口。</br> 是以曹操大肆遷徙外族人口,填充這空白的勞動力,也因此埋下禍根。</br> 當時北方漢人的人口,已經對外族沒有了絕對優勢。</br> 不過在曹操治下,這些外族人口服服帖帖,首領在都城里飲酒作樂,子民也下了駿馬,開始如同漢人一般耕田養家,開墾荒地,安分守己,學漢家文化,說漢家語言。</br> 如此長久之下,不出三代,這些外族人自然就融進到漢家之中。</br> 可萬萬沒想到,曹操死后出了個司馬懿。</br> 司馬懿也沒啥問題,畢竟老奸巨猾了,整治這些外族人輕松得很,可到了后世子孫,就不得行。</br> 期間在晉武帝時期,大臣郭欽就曾經上書《徙戎疏》: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br>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br> 八王之亂后,便就是五胡亂華的開始了。</br> 而后整個北方,便就一直處于外族統治之中。</br> 這,便就是老朱的驕傲。</br> 再造華夏之功,奠定中原之文明。</br> 這也就是說,沒有朱元璋,也就沒有今日的南北一統,甚至極有可能,如后世歐巴羅列國般,四分五裂,大小國林立。</br> 因為彼時的南北,連文化,習俗,語言,甚至是衣著制度,已經完全迥異。</br> 這便是朱元璋嚴格規定穿衣制度的緣由所有,只有強勢的制度,才能讓北方民眾歸心,逐漸回歸到漢家之文明中來。</br> 僅僅憑借這一點,老朱的在歷史上的地位,就無可撼動。</br> 即便是他屠殺功臣,即便是他暴躁狠厲,手段殘忍。</br> 那又如何。</br> 從后世的角度看,洪武三十年發生的南北榜事件,雖有不少冤屈,可也是為了南北漢家之一統。</br> 聽著老爺子的話,朱英重重點頭。</br> 漢家不收難民,便是由此而始,即便到了后世,有歷史之前車之鑒,也當如此。</br> “孫兒心中謹記,此次引渡之外民,在數量上當會以嚴格控制,其中選精英人才,未有一技之長者,當無船票可言。”</br> “五胡亂華,凡我漢家子民,誰能忘卻。爺爺一統華夏,復我漢家疆域,是以當千古傳頌,孫兒也倍感驕傲。”</br> 朱英眼中帶著崇敬的目光。</br> 上輩子已經作古,這輩子能成為朱元璋的長孫,對于朱英來說,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br> 朱元璋便是已經聽慣了這般歌頌之言,但在自家大孫口中說出,味道就完全不一樣。</br> 眼睛都笑道咪成了一條縫隙,下意識撫摸胡須,怡然自得。</br> 此時已是正午十分,艷陽高照,如同這大明王朝,鼎盛巔峰。</br> 朱元璋再次囑咐道:“大孫,咱也明白你的心思,不想過于浪費人才,可要知曉,這皇家威嚴,不是靠施恩所得,這天底下的白眼狼,不要太多。”</br> “斗米恩,擔米仇,一味地懷柔,只有讓別人越發得寸進尺。這八百余官員押送至京師后,自然可送往海外就藩,但也得以血腥手段,震懾諸民,方可成效。”</br> 聽到老爺子的話,朱英也意識到自己的心態問題。</br> 在西域邊陲時,朱英堪稱殺伐果斷,在那里生活著的,畢竟都是異族他民。</br> 而在朱英的潛意識中,自己便就是華夏人。</br> 人在異地,尤為思鄉。</br> 在朱英的眼中,大明之漢人,皆為同胞,不當以屠戮同胞為樂。</br> 在西域,草原,大漠,更是對漢人同胞,施以諸多援手救助。</br> 現如今在老爺子的提醒下,這才清楚明白。</br> 帝王之道,從來不是心慈手軟,唯有恩威并行,才能得以長盛久治。</br> “爺爺的意思是,當如何處置。”朱英如夢初醒,而后問道。</br> 朱元璋心下琢磨一番道:“大孫為諸皇叔著想,自當無錯,也所應當,依咱所見,八百余官員,當斬半數,以儆效尤,余者留作藩王治理地方足矣。”</br> 要說還是老朱狠,管你什么情況,直接先殺一半再說。</br> 要有再想上奏彈劾商會者,就要考慮清楚了。</br> 留給他們的只有兩條沒得選擇的路,要么處死,要么流放異國他鄉。</br> “爺爺教誨,孫兒銘記于心。”朱英沉聲說道。</br> 朱元璋見此,輕輕點頭,道:“皇帝這個活計,從來都不簡單,想要有足夠的威望,唯有以殺處置。”</br> “和這些文人講道理,講得過李四,還能講得過張三不成。尤其是這些儒家子弟,辯才甚多,咱在這朝堂上,算是領教了。”</br> “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個個都是好手,便是到了這個時候,就無須多言了。講不過沒關系,把能講的人處置掉便可以了。”</br> 說到這里,朱元璋的眼神中帶著回憶。</br> 曾經的朝堂上,大明開國之初,也是有那么一批能說會道的大臣。</br> 如劉伯溫,胡惟庸這些文官。</br> 說起道理來舌燦蓮花,好似句句都出自肺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br> 實則深究之下,不少都是為了自家利益。</br> 現如今的朝堂,能夠這般清晰明了,簡單干脆,少不得老朱一番屠殺之功。</br> 不然大孫的這些提議真要實施下來,反對之聲尤為劇烈,困難重重。</br> 怕是連朝議這關都要磨蹭許久,哪有現在這般輕松。</br> 老爺子的教誨,字字珠璣,朱英也是真正的從心中聽進去了。</br> 這不是后世,非文明之普及,九成的百姓,幾乎都大字不識,所以在很多時候,殺雞儆猴,才是最好的方式。</br> 從這一刻開始,朱英的心態,在發生悄然的轉變。</br> 所謂帝王無情,那是因為在大多數時候,所要考慮的情況和層面不同。</br> 歷史上那么多帝王,能夠成大事者,哪個不是殺伐果斷,唯我獨尊!</br> “京師這邊,咱也清楚,有很多的商人作亂,甚至是參與其中。”</br> “錦衣衛在這塊,咱相信徹查之下,亦是有不少情報線索,追根溯源,不說徹底剿滅,至少能大傷其元氣。”</br> “大孫當不必拘泥于手段,盡快取得效果,才是最佳,咱清楚大孫的想法,以商治商,法子是個好法子,可未免過于彎彎繞繞。”</br> “這大明,是咱老朱家的天下,咱爺倆的話,便就是這大明的天,這大明的法理,這大明的規矩。”</br> “放開手去干吧,所謂皇帝,便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br> 朱英聞言,心神震撼,良久后重重點頭道:“孫兒明白!”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