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島沿海某地。</br> 大量的倭人,被強制征召,不斷修補城池。</br> 其中除了堅守之外,很多明軍也參與其中。</br> 城墻上,朱棣站在上頭,看著下方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br> “王爺,咱們用得著給他們那么多糧食嗎,從大將軍那里分的糧食,目前也只夠我們一個多月了?!?lt;/br> “現在還要分給這些倭人,怕是一個月都撐不住?!?lt;/br> 作為燕王麾下大將,朱能不解的問道。</br> 前些日子,大將軍馮勝,兵分四路。</br> 燕王朱棣,晉王朱棡,齊王朱榑,分別占據一座城池。</br> 中央則是由馮勝占據。</br> 沒有對倭國進行長刀直入的攻勢,反而在占據城池后,搜集野外的倭國百姓,形成一道防線,好似就準備這么對耗起來。</br> 朱棣便是占據了其中一座還算不錯的城池。</br> 至于這座城池,先前叫什么名字,已經不重要了。</br> 朱能的語氣,有些不太恭敬,有質問的感覺。</br> 旁邊的張玉頓時呵斥:“王爺如何安排,還須你來插嘴不成?!?lt;/br> “在王爺的心中,自有章程,我們無須多想,只要做好份內的工作就可以了?!?lt;/br> 燕王朱棣擺擺手,打斷張玉想要繼續呵斥的意思,解釋道:</br> “本王來倭國,并非是跟那些草原上的蒙古人般,燒殺搶掠一趟,掃了便走?!?lt;/br> “咱們在這倭國里,可能還要待許久的時間。”</br> “若是把周邊的倭國百姓,全部都給殺光了,誰來給你種地,做飯,擦拭鎧甲?”</br> “咱們若是想要在這里立足,就必然離不開倭國百姓,至少在明面上,不能太差?!?lt;/br> “況且,你要清楚一個事情,倭國百姓,自古以來,便是我神州后裔,這是臨行前,父皇特意交代過的,少作殺戮之事。”</br> “如今,可是明白了本王的意思?”</br> 朱能羞愧的低下頭,只能解釋道;“下面的弟兄,雖然飯菜上要比那些倭人好上很多,但是看著他們吃咱們自己的糧食,就心里頭很不爽。”</br> “這些狡猾的倭人,把糧食全部都藏起來了,如今還吃咱們的,弟兄們心里頭有怨氣。”</br> 朱棣聞言,沉吟一會道;“你跟下面的弟兄們去說,若是表現得好的,本王可賞賜他們一個倭人妾室?!?lt;/br> “另外,本王會在城內設置教坊司,有功勞者,可享有進入挑選的配額?!?lt;/br> 朱能眼睛一亮,頓時問道;“王爺,我能去嗎?!?lt;/br> 朱棣哈哈一笑:“能,自然能,都能去的,不過,在這次數上,自然要優先有功勞的將士?!?lt;/br> “行了,下去通知弟兄們吧,無須等待多久的時間?!?lt;/br> 朱能抱拳作揖,行禮過后,迅速離去。</br> 張玉在原地有些皺眉的問道:“王爺,末將斗膽一問?!?lt;/br> “王爺的意思,是想要拉攏這些倭國百姓們,可若設立教坊司,這對于咱們大軍的名聲來說,怕不是太好行事吧?!?lt;/br> “如此雖說弟兄們享受了,可是倭人這邊,自然會有很大的怨氣?!?lt;/br> 朱棣聞言,哈哈一笑道:“張玉啊張玉,看來你來倭國前,對于倭人了解不多呀?!?lt;/br> “本王來京師前,曾于李景隆曹國公多次深談,有關于教化倭人之事?!?lt;/br> “其中記載最為詳細的典籍,便就是曾經蒙元使臣趙良弼,在倭國呆了三年的所記所聞?!?lt;/br> “本來這本記載,本王一直沒有找到,后來一番查詢后,發現竟被兵部尚書茹瑺,收于家中?!?lt;/br> “后來曹國公前去借閱,本王才知道,倭國之民,竟是有這種風俗?!?lt;/br> 說到這里,朱棣微微停頓。</br> 而張玉已經聽得很是來勁,突然被停下,不由抱拳作揖道;“還請燕王解惑。”</br> 朱棣一笑,這才繼續道;“倭人的性格,跟咱們大明可不一樣,他們呀,對于強者非常的崇拜。”</br> “像是倭國女人,巴不得借種?!?lt;/br> “哪里需要什么強制,到時候本王放出點風聲來,他們自然會自愿送上門的。”</br> 張玉聽到這話,感覺自己的三觀都破碎了。</br> 竟然還能是這樣的嗎?</br> 這是張玉所不知道,倭國崇拜中原強者,到了現在,幾乎都成了一個習俗。</br> 最為巔峰的時候,就是中原盛唐時期。</br> 在信息交流受到極大限制的古代,倭國能夠進行“大化改新”,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br> 也正是因為遣唐使的持續派遣,倭國才可能把中原文化有計劃地分塊切割,一船船運回倭國進行組裝。</br> 而遣唐使的存在,讓倭國對唐朝的學習能夠及時而準確。</br> 在倭國學習唐朝的高峰時段,唐朝這邊發布了什么新律令,有什么新舉措,倭國通常也很快就會做出反應。</br> 比如唐朝把中書省改為“紫薇省”,倭國幾年后也設置了“紫薇中臺”。</br> 唐朝把原來紀年的“年”改成“載”,倭國也在十一年之后,將“年”改為“歲”。</br>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戶必須持有一本《孝經》,倭國也迅速如法炮制。</br> 倭國舒明天皇時代到宇多天皇時代,倭國在二百六十四年間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br>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義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br>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唐朝沒有敕封,但是倭國卻一直以中原附屬自居。</br> 包括對于宋朝,也從來都是恭恭敬敬的。</br> 蒙元的兩次伐倭,其根本的意義在于,倭國認為蒙元沒有資格入住中原大地。</br> 哪怕如此強勢,也對蒙元使臣,非常之不認可。</br> 這才導致的忽必烈大怒。</br> 以至于到了朱元璋這里,倭國覺得自己打敗了蒙元,在文化上,比之明朝更為接近中原,便就拒絕對大明的稱臣納貢。</br> 而倭寇的出現,最初的時候,并非在明朝,而是在蒙元。</br> 說起來有些搞笑,最初的倭寇,是抱著打擊蒙元,幫助宋朝的心態出現的。</br> 從某個角度上看,是正義之師。</br> 不過在感受到劫掠的快感后,便就逐漸走歪了路子。</br> 哪怕是大明建國,已經止不住倭寇對于財富的誘惑了。</br> 當然,對于強者的崇拜,倭國從上至下,皆是如此。</br> 朱棣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記載,且在觀察之后,才會生出如此心思。</br> “王爺大才,末將遠遠不如。”</br> 張玉的馬屁,適時到來,讓朱棣尤為得意。</br> 如果只是普通的征戰,朱棣自然不會過多的考慮將士們的一些情緒。</br> 但現在不同,如今是類似于屯兵的概念,而且異國他鄉,將士們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出現問題。</br> 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粗暴的教坊司,就是最方面宣泄將士們情緒的地方。</br> 此時,一名將士突然上來匯報:“啟稟王爺,有一倭人,想要覲見王爺,錦衣衛那邊說,好像是知曉藏糧食的地方。”</br> 朱棣眉頭一挑,道:“讓他過來?!?lt;/br> 很快,一個看上去還算是干凈得體的倭國老頭,在極為軍士的押送下,就來到了朱棣這里。</br> 朱棣自然是不懂倭語的,不過在來之前,顯然早就有這樣的情況預料,朱元璋安排錦衣衛這邊,大量的懂倭語的翻譯,隨同前往。</br> 那老頭見到朱棣,看見朱棣的打扮,立即恭敬的趴在地上,嘰哩哇啦的說起來。</br> 朱棣皺眉問道:“他在說什么?!?lt;/br> 錦衣衛連忙翻譯道:“回王爺,他說他叫石原杜夫,是石原家的家主,他代表石原家向你問好。”</br> 朱棣點點頭,道;“告訴他,本王很好,他說他知道倭軍藏糧食的地方,這件事可是為真?!?lt;/br> 錦衣衛連忙把燕王的話翻譯過去。</br> 石原杜夫聞言,連連點頭。</br> 錦衣衛翻譯:“他說糧食,就藏在不遠處的三個山洞里面?!?lt;/br> 朱棣問道:“為什么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本王?!?lt;/br> 老頭大一篇嘰哩哇啦的話,就迅速的說了起來,語氣中帶著哭訴。</br> 錦衣衛聽著,也感覺有些頭大,只好簡短的翻譯道:“王爺,他的意思是說,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像王爺這么好的君主?!?lt;/br> “將軍的武士們,總是欺辱他們,吃最差的食物,干最多的活。”</br> “王爺來了之后,沒有把他們當做奴隸看待,反而拿自己的糧食,分給他們作食物?!?lt;/br> “所以他們決定告訴王爺,倭軍們藏匿糧食的地方。”</br> 聽到錦衣衛翻譯這話,一旁的張玉,頓時目瞪口呆。</br> 不由道:“王爺真是神機妙算?!?lt;/br> 先前張玉雖然呵斥朱能,其實心中也在想著,把將士們的糧食分給倭國百姓,也是一件不怎么好的事情。</br> 哪里知道,反轉來得這么快,這才僅僅兩三天的時間,倭人就把糧食的藏匿地交代出來。</br> 之前嚴加審訊了那么多倭人,都沒半點用處。</br> 對于這件事,朱棣其實也是非常意外,沒想到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br> 糧食的問題,就這么得來了。</br> 倭國的那些武士,別的不說,骨頭還挺硬,打死都不說出來。</br> 或許有些是真不知道。</br> 反正現在既然到手了,那就問題不大了。</br> “告訴他,若是能找到足夠的糧食,本王特別允許,準他入我大明戶籍?!?lt;/br> 朱棣高興之余,對其說道。</br> 錦衣衛翻譯把燕王的話說給石原杜夫聽。</br> 石原杜夫聽完之后,納頭就拜,連連磕頭。</br> 其實對于百姓來說,不管是倭國的百姓也好,大明的百姓也好,并沒有太強的國家概念。</br> 是誰來統治自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吃上一口飽飯。</br> 石原杜夫說是一個家主,但區分倭國貴族高低的,是中原官話。</br> 不會說官話的,自然層次非常之低。</br> 石原杜夫磕頭完之后,并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又嘰里呱啦的說了一大堆。</br> 朱棣皺眉道:“這家伙難不成還要跟本王提條件不成?”</br> 錦衣衛連忙翻譯道:“回稟王爺,他說的是關于修建城墻的事情,他希望王爺能夠停城墻的修建?!?lt;/br> 朱棣本欲訓斥,不過突然想起,這邊的城墻似乎有些特殊,也就壓制下來,說道:“讓他說說,為什么要停止修建城墻?!?lt;/br> 錦衣衛把話翻譯過去后,石原杜夫便就開始講述其中緣由來。</br> 原來倭國早期,是沒有城建的,是類似于據點或者聚落壕溝的防御工事,這便是倭國城郭的雛形。</br> 而在大化改新之后,歷代天皇學習中原皇帝營造宮殿,開始走上了真正的城郭都市的道路。</br> 建立了諸如小墾田宮,岡本宮,百濟宮大大小小類似于宮殿一般的都城。</br> 這些建筑,受到唐朝的影響,幾乎完全復刻唐朝時期。</br> 包括城墻和都城,都是如此。</br> 像是現在朱棣所占據的城池,從外觀上看,跟大明的沒啥區別。</br> 倭國多丘陵而少平原,又處于地震帶上,高大的城墻,隨便一場地震過來,就有可能導致坍塌。</br> 所以才會如此低矮。</br> 石原杜夫就是想告訴朱棣,不要過于耗費勞力,去興建高大的城墻。</br> 聽到這里,朱棣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br> 在他這么多年的生涯中,是經歷過地震的發生的。</br> 從翻譯的話中,他也聽到了,倭國這里,本身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地方。</br> 連稍微高一點的城墻,都無法抗住地震,可見其有多么危險。</br>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br> 非常重要。</br> 之所以馮勝要安排兵分四路,先行屯兵鎮守。</br> 就是為了摸清楚倭國的情況。</br> 除開蒙元早期,可是說馮勝等人,是大明第一次,也是歷史上第二次,中原對倭國用兵。</br> 在大明人這邊的眼里,除了知道倭國是一個島國之外,完全就是一無所知了。</br> 就連地圖,也只是非常粗糙的地圖。</br> 這對于用兵,是一個非常大的忌諱,因為你連路都不熟悉,這么大的地方,指不定連倭軍的位置都找不到。</br> 倭國又是多島之國,如果不謹慎進軍,指不定就是被一波埋伏。</br> 像是地震多發這種消息,前沿的大軍,包括馮勝在內,根本不清楚。</br> 其實朱英也是交代過的,只是大家沒什么感覺,即便是現在來到了倭國,也從沒重視過這個問題。</br> 朱棣亦是如此,才會先行修建城墻。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