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董卓的笑聲不斷從大廳之外傳入大廳之內,董卓疑惑道:“不想李儒賢婿也在!不知元嘆與儒找本相何事也?”</br></br>李儒大喜說道:“儒先在此,先賀主公虎牢關一戰大勝。再賀主公得顧雍此等大才也。”</br></br>董卓疑惑的看向顧雍,笑道:“能得李儒如此稱贊,不愧是蔡邕、蔡大家的徒弟,果然不同凡響!想必元嘆定然是大才也,”</br></br>“元嘆不敢當。”顧雍謙虛的說道。</br></br>“主公,元嘆于內政一項遠勝于儒。儒對其亦是佩服之至。”李儒繼續說道,“其向儒想出了許多的內政之上的良謀,并指出了許多的不足,不過儒對此,卻沒有什么辦法······”</br></br>董卓驚奇的看向顧雍,說道:“不知元嘆有何疑難之事焉?”</br></br>“主公,元嘆有三件大事請主公決斷!”</br></br>“哦,本相不在洛陽短短的數日之間,元嘆竟然想到了三件事情!元嘆盡管說之無妨。”</br></br>“第一,主公常年的困擾的事情——治下的官員!而今主公已是統籌三州的霸主,攜戰勝敵軍之不世虎威,定然有大量的人才前來投kao主公。到時主公定然有大量的人才,只是元嘆有兩個擔心,若是有士族之人前來投kao主公,不知主公收不收容?若是有士族的暗探潛入主公官場,竊取主公機密,主公又如何處理?”</br></br>董卓思慮片刻,覺得此事很是難以決斷:不要士族之人?可是大量的人才都是士族子弟!若是有人才來投kao,就懷疑他們是士族的暗探,又有何人來投kao于你?</br></br>董卓思索了片刻,沉聲道:“士族子弟,有才之人本相固然要收,但是有一個前提,他必須是品學兼優的學士方可。若是作jian犯科,收受賄賂之徒,本相絕不輕饒!若有人才投kao于本相,本相自然是歡喜無限。但是本相是不會輕易給其兵權的,就算他們是士族的暗探,又能在本相處,探到什么絕密情報呢?”</br></br>李儒贊道:“主公英明!”喜悅之情言之于表。顧雍暗暗的點頭,果然是絕世的梟雄,短短的時間內就想出了這么一條妙計!</br></br>顧雍繼續說道:“第二,主公將司隸之士族盡數遷出,使得洛陽的造成極大的混亂。多有百姓家中缺鐵缺鹽,卻不知從何處可買,藥材亦是奇缺。洛陽各處大的店鋪都已經關門,再無當年;洛陽的繁華景象。”</br></br>董卓想了想,確實如顧雍所說,雖然百姓都分到了自己田地,但是洛陽卻并沒有當年的繁華。董卓急問道:“這是為何也?”</br></br>李儒解釋道:“主公有所不知,司隸之中的買賣,有九成半是由士族中人掌控的。而今士族之人已經盡數被主公趕出了司隸,司隸之地的商業自然也就有了斷痕。雖然百姓皆已經有田可種,也不至于出什么大亂。但是長此以往,卻對主公極為不利也。而且不止司隸一地,連雍州之地亦是如此,儒雖千方百計的從中謀劃,但依舊是杯水車薪,不足以調節好其中的關系。”</br></br>董卓大驚失色:這不就是“金融風暴”嗎!董卓急道:“本相對此事亦不甚了解,不知元嘆對此有何辦法也?”</br></br>“主公,此時若有一方豪強愿意相助主公,憑借其多年的經商經驗,與其廣大的人脈,定能為主公鋪平此間的重重困阻,只是······”顧雍之意再明顯不過,你雖獨霸三州實力強大,卻大殺四方士族,此時又有何士族愿意相助焉?</br></br>但是董卓聽了卻是大喜,喝道:“傳令冀州甄家,令其派大量的經商之人,帶好許多財物,到司隸來經商,本相必然不會虧待!”</br></br>“是,主公。儒馬上就書寫主公的將令!”</br></br>董卓對疑惑的顧雍笑道:“本相與冀州甄家早已有約,其原意依附于本相。憑借虎牢關一戰,本相相信甄家知道該做什么樣的抉擇。”</br></br>顧雍嘆道:天意都要幫董卓,看來我投kao董卓果然是明智之舉!</br></br>“主公,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主公治下的刑法。”</br></br>董卓凝思道:“元嘆可詳細說之。”</br></br>“是,主公。主公現今治下之地,涼州,擁有百姓九十余萬人;雍州,有兩百萬余百姓,而司隸更是擁有四百萬余百姓。主公已經是稱霸一方,掌握治下七百萬民眾的不世霸主。但是仍是沿襲著大漢的制度,不知主公對大漢的刑法可有何想法?”</br></br>儒家思想這玩意可以極大地鞏固統治階級地統治地位。孔孟學徒將天下萬民劃分為三六九等,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出“三綱五常”等嚴格地人倫禮義,這讓歷朝歷代的君王都能享受到高高在上、接受天下萬民頂禮膜拜的崇高感。所以自兩漢之后。歷朝歷代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可謂不遺余力。</br></br>總而言之,儒家思想有著顯而易見地優點,那就是能讓天下萬民各守本份。生活作息井然有序,對社會保持穩定繁榮有著極大的貢獻!但儒家思想也有著致命的弱點。其尊崇地禮義之道很容易閹割掉漢族地血性。而且對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學說具備致命地扼殺力。</br></br>身為現代人,董卓顯然更傾向于以法治國。</br></br>董卓冷哼道:“大漢之刑法不值得一提,本相又豈會用之!元嘆既然這樣說,想必心中已有計較,就請元嘆說與本相一聽吧。”</br></br>顧雍說道:“主公,法家原有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勢、申不定重術。及至韓非子博采三家之長而集大成。以為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某深以為然。法者,立刑法以治萬民;勢者,主君應有絕對之權勢;術者。推行刑法之第略也。若是主公以此治世,必能成為一方霸主也。”</br></br>董卓大喜道:“好,就依元嘆之言!元嘆,本相授予你丞相長史之職,全權處理本相內政之要務。本相所轄之地,皆為你治理之地也!”</br></br>“謝主公!”顧雍跪地謝恩。</br></br>李儒諫道:“主公,此次我軍大勝。眾將還需封賞也。”</br></br>“賢婿有心了。傳本相將令,二日之后,文武官員聚集在朝廷大殿之上,本相要親自封賞本相的有功之臣。”</br></br>“諾!”</br></br>董卓向典韋說道:“傳令賈詡與戲志才,本相還有一事要與他們討論,李儒也留下吧。”</br></br>“是,主公!”</br></br>顧雍道:“如此元嘆先下去了。”</br></br>片刻之后,戲志才與賈詡都以到齊。戲志才抱拳問道:“不知主公有何事焉?”</br></br>董卓開門見山的說道:“本相要組建軍團!”</br></br>“軍團?”戲志才與李儒疑惑道。賈詡的眼中亦閃過一絲疑惑,但是他并未言語,只等待董卓的解釋。(他們是不知道軍團的意思)</br></br>“所謂軍團,就是由一個主將、數個副將與數萬將士,并由這個主將一直統領那數萬將士。直到這個將軍老去,或是戰死。”</br></br>李儒連忙說道:“主公不可,如此豈非有大亂之患!”</br></br>董卓靜靜的沉思,沒有回答。</br></br>戲志才看著主公默然的表情,明顯主公是執意要組建軍團了。問道:“主公,不知組建兵團有何利弊也?”</br></br>董卓淡然道:“本相怎會不知也?兵團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好肆意的控制。”董卓冷笑道,“但是不是對本相絕對忠心之人,本相又豈會讓其掌握兵權也?若本相不放開兵權,又怎會有今日的豐功偉業焉?”</br></br>“在這亂世之中,兵團卻有許多的優勢。‘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就是大漢朝的所謂的兵制。如此又豈能發揮出將士的戰力也?此乃是其一也。”</br></br>“組建兵團,亦可緩和西涼鐵騎與其他將士之間的沖突。讓其在戰斗之中培養相互之間的信任,做到和平的相處。此乃是其二也。”</br></br>“本相組建多個兵團,他們之間便會相互競爭,從而奮勇殺敵,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此乃是其三也。”</br></br>董卓自信的看著他們三人,說道:“本相對本相手下的部將與西涼鐵騎有絕對的信心,本相相信他們是完全不會背叛本相的。”</br></br>董卓微微頓了頓,自信一笑,道:“本相會成立一個‘軍事處’,由高順為統帥,戲志才、賈詡副之。此軍事處就是專門處理本相管轄之內所有的戰事,并對軍團有著直接命令的作用。”</br></br>“以后若有戰事,便是由他們替本相前去出戰征討。并非本相不愿再參加戰斗,而是本相學究天人,有許多的要事需要處理也。你等無需再議,只需商議由何人做主將便可!”</br></br>李儒嘆息一聲,說道:“是,主公。”</br></br>董卓笑道:“難道你等計這么不相信本相部下之忠心?其實對于此事,本相還有一個妙計。告知本相的將士,是何人給了他們女人?又是何人發給他們數倍的軍餉?又是何人給他們撫養子孫?如此,將士又豈會反焉?”</br></br>李儒與戲志才微微一笑,但是又同時閃過一絲擔憂。</br></br>李儒說道:“主公,此計只可為亂世之時使用,萬不能用于盛世之中,不然極有可能有叛亂之險!”</br></br>董卓大笑道:“本相早已成竹在胸,你等只管放心便是。”</br></br>賈詡等人眼中同時閃過一絲驚異之色。!~!</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