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李清泉等人緊張的等待著,很快就看到幾個衙役帶著數(shù)十個士兵將放板的地方圍住。</br> 熊高武費了好大的勁才擠進人群,看到已經(jīng)張貼好的榜單。</br> 從最上面往下面看,一眼就找到了李清泉的名字,還是第一。</br> 緊接著,他在第三名的地方看到了趙連山,不由得歡喜起來。</br> “哈哈哈,第一名是我外甥,中了中了。”</br> 他的大笑聲讓所有人都羨慕嫉妒的看了他一眼,就連不遠處的衙役也看了看他。</br> 畢竟第一名只是個十一歲的孩童,以他的聰明才智,考上道官應該問題不大。</br> 想到這里,他們看向熊高武的眼神變了,若真的考上了道官,哪怕對方是娘舅,那也是他們高攀不起的。</br> 熊高武并沒有停下來,目光繼續(xù)掃視著榜單,在前面并沒有看到李清河和柳馨兒的名字,這讓他的心又提了起來。</br> 不過很快,他在倒數(shù)第三第四的地方看到了兩人的名字,不由得松了口氣。</br> 這一次,李清河比柳馨兒的名次高,倒數(shù)第四,柳馨兒倒數(shù)第三。</br> “哈哈哈哈!”</br> 熊高武再次大笑了起來,讓旁邊的人有些驚奇,為什么這家伙又開心了起來。</br> 就聽到熊高武說道:“中了,中了,我大外甥也中了。”</br> 旁邊人一陣呆滯,這樣真的好嗎?一榜雙秀才,這家人倒是好福氣啊。</br> 很多人紛紛打聽了起來,開始詢問榜首家的情況。</br>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李家的情況,他們便猜測很可能是寒門出貴子。</br> 不等其他人反應過來,熊高武迅速的沖出了人群。</br> 看到外圍的李老三后,驚喜的說道:“中了,爹,李叔,中了,都中了。”</br> 李老三驚喜不已,說話都有些顛三倒四了。</br> “考中了就好,考中了就好,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br> 就算以后李家兩兄弟再考不上舉人或者道官,有他們兩個秀才在,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br> 從此以后,李家就變成了耕讀世家,書香門第。</br> 這就是出了有功名的人后和沒有考上秀才前的差別,非常大的。</br> 秀才已經(jīng)算得上功名在身,可以見官不跪。</br> 熊天齊也很高興。只不過更多的是羨慕李老三,畢竟李清泉兩兄弟姓李,是李家人。</br> 可隨后他又欣喜了起來,有李清泉和趙連山,自家的娃能考不上秀才?或許道官都有可能。</br> 若是李清泉知道他的想法,絕對會覺得對方把他看的太高了。</br> 若不是金手指,他也無法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考上秀才。</br> 現(xiàn)在好了,考上秀才了,以后就再也不用擔心什么了。</br> 接下來就是要認真的閱讀道經(jīng),爭取將所有的道經(jīng)全部領悟。</br> 很快,秀才證明就被官服下發(fā)下來了,因為李清泉是案首,所以還有不少福利。</br> 這些福利對現(xiàn)在的李家而言算不得什么,李清河也沒在意。</br> 柳家,柳青得知女兒中了秀才后,萬分驚喜。</br> 帶著柳馨兒來到客棧,對李清泉和趙連山一陣感激。</br> 兩家人約定一起回青云縣,畢竟李家的隊伍可是有鐵雄熊老爺子的。</br> 雖然這個期間沒有山賊盜匪敢出來溜達,但還是有些膽大不怕死的。</br> 有熊老爺子在,他們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證。</br> 就在他們離開清河府的時候,虛空中,中年道人看著他,嘴角浮現(xiàn)出一抹笑容。</br> “希望你能夠考入道宮吧。”</br> ……</br> 青云縣,李家村,李老三等人回來的時候,整個李家村沸騰了。</br> 因為李老三身后,李清泉,李清河,趙連山三人都穿著秀才長袍,看起來頗有書生氣質(zhì)。</br> 李老三得意洋洋的走在最前面,下巴都要翹到天上去了。</br> 村子里,早就得到消息的李旺財正站在村口等待著。</br> 李家村這次出了兩個秀才,這是李家村崛起的資本啊。</br> 只要有這兩個秀才的照顧,李家村出現(xiàn)讀書人的機會也大很多。</br> 李旺財趕緊說道:“老三啊,清泉和清河都是好樣的,你教導有方啊。”</br> 李老三得意洋洋的說道:“那可不,我家這兩個孫子可都是要考上道官的,哈哈哈哈。”</br> 李旺財和村子里的人看向李老三的目光中充滿了羨慕,想起了自家還在玩泥巴的小子,就不由得來氣。</br> 看看人家的孫子,才十一歲就考上了秀才,以后說不定真的可以考上道官。</br> 和那些普通的官員不同,考上道官以后,李家可就成了勛貴。</br> 畢竟道官的父母是會被朝廷封爵的,甚至還會有封地。</br> 這可比那些考上進士,做一方縣令的人強多了。</br> 兩者之間的起點不同,縣令只是官員,只有封了爵位,才是勛貴。</br> 就算沒有考上道官,以后的科舉之路也很暢通,畢竟李家兩個孩子也才十四歲,十一歲啊。</br> 想到這里,李旺財趕緊說道:“老三啊,還記得我之前說的那件事嗎?讓連山教孩子們讀書這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