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反常的現象,目前在西山縣是大有改觀。
劉海龍縣長和王天虎副書記真的是回歸到了三大優良作風上來了。
他們聯系的對象的確有不少是群眾,更確切地說是下級,那都是為自己拉幫結派的。
三把手決不主動聯系二把手,更不用說密切。
關于理論聯系實際,成為了二把手和三把手爭論的焦點問題。
二把手所說的,三把手一般都會認為是沒有聯系西山縣的實際,他的工作設想都近于癡人說夢。而三把手所講的,二把手一般都會認為是缺乏理論的指導,不是左就是右,近于盲人摸象。
關于批評和自我批評,二把手和三把手那可是真刀實槍地干。他們不僅在會上批,而且在會下,在8小時以外,互相批的更徹底,更是刀刀見血,剔膚見骨。
對于這種路線的回歸,王國鼎不知道是應該歡呼,還是應該掩鼻。他就對自己說,算了,算了,還是一笑了之吧。
在實際工作中,王國鼎就感到很為難。他和王天虎都是西山本地人,認識較早,兩個人的私人感情還是不錯的。但他現在是政府的副縣長,頂頭上司就是縣長劉海龍。兩個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又經常在一起開會討論各種問題。這讓王國鼎感到自己似乎是在走鋼絲,必須要小心翼翼,掌握好平衡。
他只能和縣里這二、三把手保持相同的距離,不遠不近,也決不陷入任何一方的勢力圈子。
因為,他王國鼎當上了副縣長,那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父老鄉親們辦好事、實事的,可不是來拉關系、走門子的。更何況,歷史反復證明,黨同伐異、相互拆臺的結果都將是魚死網破、一起垮臺。
比如明末清初的那個江南才子錢謙益。
王國鼎在上大學時,就看過一些關于錢謙益的書,可以說,他對錢謙益還是比較了解的。
明末第一才子錢謙益和第一佳人柳如是的愛恨情仇,當時也是王國鼎和同學們談論的一個話題。樂文小說網
王國鼎認為,錢謙益在政治上總體上講是失敗的。導致他政治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就是錢謙益曾長期陷入黨同伐異的黨派之爭,成了政治斗爭中的犧牲品。
錢謙益出身在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家庭,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他從小勤奮好學,立志要做大官干一番偉業。可是,錢謙益在官場卻是個十足的失敗者。
萬歷35年(1607),25歲的錢謙益進京參加會試,結果沒有及第。
又過了3年時間,再次會試時,他信心十足地決心要中個狀元。但是天違人愿,由于別人買通了權貴,狀元卻成了別人的囊中之物,錢謙益只得了探花,也就是第三名。
錢謙益的狀元之位被他人奪去,這對錢謙益的打擊本來已經夠大了。可是,屋漏偏逢連陰雨,中進士不久,錢謙益的父親就去世了,于是他離職回家服喪。而此時閹黨把持著朝政,他們與東林黨人勢不兩立,進行著激烈的斗爭。錢謙益作為東林黨人,所以很長時間得不到補官回京。后來錢謙益曾經奉命主持浙江科考,在“浙闈事件”中以失察罪被剝奪3個月的俸祿。
之后的幾年錢謙益官場還算一帆風順,先后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少詹事等。但天啟年間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異常激烈,他們在勢力上此起彼伏。錢謙益成為東林黨魁,成為了黨派斗爭的犧牲品,魏忠賢等閹黨對其橫加迫害,錢謙益因此被削職返回家鄉。
魏忠賢一死,東林黨咸魚翻身。崇禎皇帝執政后,錢謙益應召回京,授予禮部侍郎。錢謙益作為東林領袖,士林魁首,清流們大力推崇,欲將錢謙益捧上首相之位,主持內閣。
可閹黨并不甘心,他們死死抓住錢謙益在天啟年間的科場案不放,不斷地詆毀破壞,結果錢謙益“回籍除名為民”。而且他們還在錢謙益身上強加了幾十條罪名,把錢謙益押至京城,關在刑部大牢里。后來在別人的幫助下,最終才得以獲釋回家。
到了崇禎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秋風掃落葉般地占領了大半個中國。明王朝危在旦夕。這時候,明朝的君臣才想到了錢謙益,崇禎皇帝決定重新啟用錢謙益。但是,大勢已去,李自成領導的軍隊不久就占領了京城,崇禎皇帝無奈之下懸樹自殺,明王朝滅亡了。
錢謙益得知這一消息,心痛如絞,他的夢想又破滅了。值得慶幸的是,南明的福王在閹黨馬士英等人的擁護下在南京又成立了政權。錢謙益為了能在福王的政權中謀得官位,就違心地大力為閹黨馬士英歌功頌德,取悅閹黨,終于換得了禮部尚書的職位。但他也因此遭到了世人的唾罵。
之后,滿洲的清軍不斷揮軍南下。史可法等誓死抵抗清軍,英勇就義,奈何明朝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之后,清軍*進南京,錢謙益等卻沒能像史可法那樣誓死抵抗,為國捐軀。他們選擇了投降清軍,并且向清軍承諾愿意幫助他們招降明朝的殘余勢力。
錢謙益本以為憑他獻城和平定江南的功勞可以在清廷中實現自己做大官干大事的理想。然而,清政府是不會相信一個賣國求榮的前朝官員,只是授予了他禮部侍郎,官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對此,錢謙益十分失望,也十分氣憤后悔。
不久,他就告假回到了家鄉。接著又因謝陛等人私藏兵器的案件被牽連,鋃鐺入獄。還好事情查清后又放他回到了家鄉。昔日的降清功臣,如今卻成了階下囚。錢謙益對大清政府徹底絕望了,從此他開始了反清復明活動,又成為了大清的不忠之臣。
錢謙益的政治生涯可謂是坎坷不平,他的政治抱負始終沒有能夠得償所愿。反而,他在政治生涯中卻留下了兩個抹不了的污點:第一,為了求得官位而背叛東林黨,投靠馬士英等閹黨;第二,他沒能為國捐軀,而是變節投降清政府。作為一個政治家,錢謙益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失敗者,但作為一位詩人,錢謙益卻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詩學大家。
在后世人們的眼力,錢謙益成了叛黨、叛國的偽君子。
每當想起錢謙益的悲涼人生,王國鼎就不由得極為感慨。
一肚子學問和抱負的錢謙益,太虧了!
通過錢謙益的事,王國鼎總是在提醒自己,切不可陷入到毫無意義的派別之爭中。
雖然王國鼎在縣長和副書記中間感到是左右為難,但他想只要自己堅持從工作出發,從大局出發,不抱私心,不摻雜個人恩怨。一切做到問心無愧,其他的一切就隨它去吧。
這是不是也有一點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消極呢?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你總不能為一些非原則的事情而和同僚傷了和氣吧?如果一個地方的內耗太多,那必定是干不出什么業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