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祖上胡元龍,胡老板的臉上不覺露出了一絲驕傲。
    原來,這個胡元龍堪稱是一位傳奇人物。
    王國鼎聽了聽,胡元龍的主要事跡有三條,第一,他是祁門紅茶的鼻祖。第二,他是祁門高檔瓷器的發明者。第三,他是祁門新式教育的發起人。
    胡元龍(1836—1924),字仰儒,祁門南鄉貴溪人。他博讀書史,兼進武略,年方弱冠便以文武全才聞名鄉里,被朝廷授予世襲把總一職。
    胡元龍輕視功名,注重工農業生產,18歲時辭棄把總官職,在貴溪村的李村塢筑5間土房,栽4株桂樹,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墾山種茶。
    光緒元年(1875),因綠茶滯銷,胡元龍走貴州,跑印度,考察紅茶制造之法。經過8年的艱苦探索,光緒八年(1883),胡元龍等人終于制成色香味佳的上等紅茶。胡云龍也因此成為祁紅創始人。
    祁紅一成功,便銷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丹麥等十幾個歐美國家。小仲馬名著《茶花女》中在描述一位貴族衰落時說:“你窮得連祁門紅茶也拿不出來了”??梢姡罴t是當時歐洲上層社會必備的生活用品。
    瓷土亦是祁門特產,同治4年(1865),胡元龍在祁東莊嶺村,發現了“太和坑”瓷土礦,被定為御瓷專礦,祁門瓷土業因此得到大發展。
    胡元龍為人急公好義,主持公道,濟困扶危,威望很高。戊戌維新后,科舉廢止,但祁門山區風氣閉塞,無人興辦學校。他乃大力倡導,邀聚南鄉人士,于光緒30年(1904)在平里創立梅南學校,開祁門辦新學之先河。次年,祁門縣高等小學校,在其影響之下,亦籌創成立。
    貴溪村四境皆山,胡元龍認為要改善群眾生活,必須發展農業生產,開荒種地。當時荒山皆為祠會占有,他打破封禁條規,集合村中百姓,宣傳墾荒的益處,簽具公約。并自己帶頭,墾山千余畝,種植茶葉、茶籽、毛竹、杉樹,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生活改善。以后祁門各地也都援例開墾,造成自墾自產自得之風,促進了生產發展。
    胡元龍曾對子孫說:“書可讀,官不可做”,并撰廳聯一對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為兩件事讀書耕田”,可見其輕視功名、注重生產的思想,后人尊其為“祁紅鼻祖”。
    讓王國鼎感興趣的是里的瓷土和瓷器,讓他補充了知識點上的一個空白。
    景德鎮的瓷器天下聞名,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鎮高檔瓷器離不開祁門瓷土,景德鎮是瓷都,尤其是明清以來,許多著名的瓷器都出自那里。可很少有人知道,景德鎮燒出的高端精致瓷,必須加有祁門瓷土,尤其是太和坑瓷土,是清代御用專礦,運輸的路途上,一路由小黃旗“保駕護航”。
    因為祁門的瓷土,色澤純白,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之美譽。
    祁門盛產瓷土,歷史悠久。境內出土文物表明,徽州瓷器最早見于西周時期,其胎土就取自祁門。祁門瓷土從唐代起就供應景德鎮,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景德鎮“從古至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
    在祁門眾多的瓷坑中,“太和坑”最為出名。當年,慈禧太后為了納涼,想燒個瓷器的涼床。景德鎮御窯終因瓷床太大,試用了多處瓷土均未達到質量要求,可是用了祁門莊嶺太和坑瓷土,則一舉成功,得到清皇朝嘉賞,被定為御用專礦,不準一般民窯購用。因當年從祁門運輸瓷土往景德鎮均走水路,御窯廠特意頒給胡元龍一面小黃旗,插在運輸太和坑瓷土的船頭,經過關卡不須查看,顯示了作為御用專礦的特權榮耀。ωωω.ΧしεωēN.CoM
    祁門瓷土因此名聞天下!因為燒制成了慈禧的涼床,“太和坑”也被稱為“太后坑”。
    太和坑的瓷土質硬性黏、耐燒。燒制瓷器時,不走模型,不翹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電用瓷絕佳的原料。
    太和坑瓷土珍貴到什么程度?有史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久旱成災,河運不暢,景德鎮缺少太和坑瓷土,御瓷不能生產,派專員來收購,每萬斤太和土價值白銀180兩,雇工人挑至景德鎮。
    王國鼎聽了胡元龍的傳奇故事,不覺感嘆道,胡老先生是把茶葉和瓷器做到極致了。我覺得他的特點就是喜歡創新,這種精神,在當下的社會尤其需要。
    胡老板說,王書記,你是一語中的啊。
    王國鼎說,我們山陽市的鳳凰山上也有10萬余畝的茶園,早在唐時就很出名了。我們現在雖然也開發出了紫背龍芽,但離規?;€有很大距離。如果有可能,胡老板可以到我們山陽去考察考察,看能不能把我們那里的茶產業提升一下。
    胡老板說,王書記請放心,鳳凰山我一定會去。
    在祁門和胡老板聊的挺開心,分別的時候,還真的有些不舍。
    離開祁門不久,就進入到了江西境內。
    王國鼎他們首先就感到了兩省在民居上的不同,徽式民居是典型的黑瓦白墻,左鄰右舍又大多以風火墻相隔。江西這邊的民居則多是黑瓦紅墻,檐下鑲著白邊。
    很快,他們就來到了景德鎮。
    王國鼎說,現在的交通真的是方便,胡老板說,清朝的時候,正常年景祁門的瓷土運往景德鎮要走水路,如果水路不通,得用肩挑手提,那成本和效率就嚇人了。
    王國鼎一行便特意去找一找這里的陶瓷市場,來了一趟“瓷都”,總要讓捎些紀念品才是。
    這里的制瓷業已經有1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唐代,這里的白釉瓷就有“假美玉”之稱。到北宋景德年間,其制瓷規模與水平達到*。如今,全市30萬人,從事瓷業的就有15萬人。
    市區周圍那最適于制瓷用的高嶺土,仍可繼續開采300年。正宗景德鎮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顯著特點。目前,這里除了傳統的制瓷工業外,景德鎮的現代工業也發展很快,像山陽市區滿大街跑著的“昌河”面包車,就是這里生產的,另外,“華意”電冰箱也出自這里。看來,這景德鎮還是很有實力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果真在郊外的一個地方,看到了一個大型的陶瓷批發市場。
    驅車到此,他們的購物欲望充分展現出來,貨比三家,精挑細選,均弄到了稱心如意的東西。王國鼎也挑選酒具兩套和茶具各五套,他有太多的朋友需要送。
    離開景德鎮,王國鼎一行便趕往湖口,他們在湖口縣城吃了一頓全魚宴,一桌300塊錢,地點就鄱陽湖邊、石鐘山的山腳下。十菜兩湯,吃到了青、草、鯉、鯽等家常魚,也品到了這里的特有品種,鰣魚和銀魚。
    司馬長風說,沒有想到,這里的魚如此便宜。大有錢花不出去的感慨。
    吃罷飯,在這個湖口小縣城里轉了轉,發現這里的竹制品很多,王國鼎就又給父親王大虎選了一個大號的竹制筆筒,這支筆筒上面雕刻著龍鳳圖案,顯得極為精美。
    同行的幾個人搶著去付錢。王國鼎本來還要選幾樣東西,但他感覺總是讓別人掏錢也不是那個意味,也就不好意思再買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