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后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于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我們現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氣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了。不然,知識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為“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