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第一場拿了頭名,蘇惟生提了坐堂號,后幾場考試都在堂中離主考官最近的地方。蘇茂謙與何軒都在前十之列,離得也并不遠(yuǎn)。</br> 根據(jù)座號來看,第二名是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入場時一見前后都是青蔥少年,神色間便頗為憤懣,再瞧頭名竟是個十一二歲的童子,臉就更黑了。</br> 看得蘇惟生幾人悶笑不已。</br> 反倒是蔣縣令,后幾場時看蘇惟生的目光頗為古怪,但又不像有敵意的樣子,后者便也沒太放在心上。</br> 到第四場時又遇到了試帖詩,好在這種程度的考試難度并不大。蔣縣令似乎也不是特別愛詩的人,并未因蘇惟生詩才平平便將他的名次降低。</br> 至于曹承沛那邊,蘇惟生這些日子抓緊時間將四書五經(jīng)的釋義給他重新梳理了一遍。</br> 理解文意之后,背誦起來果然事半功倍,雖不及蘇茂謙與何軒吧,卻也比之前好了一大截。到第三場放榜時已跳到了九十八名,險(xiǎn)險(xiǎn)超過了方意真。</br> 從前倒不是沒想過替他講解,只是這小子從不上心而已。</br> 對于蘇惟生的疑問,曹承沛沉默半晌才道,“我想拿個好名次,以此為條件,請爹娘不要這么早為我定親。至少……也要拖個一兩年。”</br> 蘇惟生只能嘆氣,“你又是何苦呢?”</br> 明知道不會有結(jié)果,又何必再執(zhí)著?早早娶妻生子,說不定那點(diǎn)少年心事就能斷了呢!</br> 況且自家大姐向來端莊持重,他可沒看出來她對這位表兄有半點(diǎn)不一樣的心思。</br> 縣試考完最后一場,放榜時已是三月初,五人都進(jìn)了前一百,只曹承沛的名次比較靠后,方意真更是吊車尾進(jìn)的。</br> 好在都過了,幾家親長都頗為欣慰。</br> 只是放榜第二日,便有個衙役找來了蘇家——蔣縣令要見蘇惟生。</br> 蘇正德在清和鎮(zhèn)做工時便聽說過縣令與楊家沆瀣一氣的傳言,當(dāng)時便有些慌神,</br> “莫非是楊員外知道了楊建棠的事,請了縣令大人報(bào)復(fù)咱家?”</br> 蘇惟生倒不這么看,“當(dāng)初的事做得隱秘,只有我跟二姐知道,查出來是不大可能的。何況若真要報(bào)復(fù),蔣大人早便在縣試中做手腳了,如何會點(diǎn)我做案首?”</br> 多說無益,一縣之主要見他,他如今一介白身,有資格不見嗎?</br> 蔣縣令就住在縣衙后院,到了門口蘇惟生便遞上一個小小的荷包,門房面不改色地收下來,便進(jìn)去稟報(bào)了。</br> 過得片刻便帶了個棕衣小廝出來,“大人在辦公,請?zhí)K公子到偏廳等一等。”</br> 蘇惟生應(yīng)了聲“是”,便眼觀鼻鼻觀心地跟著小廝繞過影壁、穿過長廊,到了一間富麗堂皇的廳堂里。</br> 看來這位大人家境挺殷實(shí)啊!蘇惟生心中微哂,抿著下人送上來的茶水慢悠悠地等待。</br> 大約過了兩刻鐘,蔣縣令才姍姍來遲。揮退下人后便開門見山地問道,“你與清和鎮(zhèn)楊家有何仇怨?”</br> 蘇惟生一凜,心知明面上的東西蔣縣令要查到并不難。便索性也不隱瞞,將那門莫須有的親事與蘇正德斷腿之事說了,又躬身應(yīng)道,</br> “大人明鑒,只是有過些許不快,仇怨倒談不上。”</br> 蔣縣令探究地看了他一眼,“哦?你心中就沒有怨恨?”</br> 蘇惟生苦笑一聲,“學(xué)生家境平平,不敢心懷怨懟。”</br> 是不敢,不是不想。</br> 蔣縣令自然聽出來了,點(diǎn)點(diǎn)頭又問,“你可認(rèn)識一名喚楊智的家丁?”</br> 楊智?名字里帶了個“智”,難道是蘇惟智?盡管如此猜測,蘇惟生還是困惑地?fù)u了搖頭。</br> 蔣縣令狀似無意地自言自語道,“既已銀貨兩訖,以楊建棠素日的脾性,也不會再與一個小輩過不去。你一個讀書人,又怎會與一介阿諛媚上的奴才結(jié)怨,想來是其中有什么誤會吧。”</br> 不過一個以色侍人的玩意兒,也敢扯著楊建棠的旗號命令他在科考中徇私,真當(dāng)他蔣斌是楊家養(yǎng)的狗呢!</br> 何況這蘇惟生年方十二便得了案首,若在后頭的考試中也能有所斬獲,即便名次靠后,那也是神童!是活生生的政績!他可不想與自己的仕途過不去!</br> 想到這里,便又考校了蘇惟生一番,叮囑了些府試的注意事項(xiàng),勉勵了幾句,便讓他回去了。</br> 從縣衙出來,蘇惟生思索了一路。</br> 蔣縣令的提點(diǎn)之意已經(jīng)很明顯,再想想在縣衙前看到的那張臉,所謂的“楊智”縱然不是蘇惟智,也一定與他交情不淺。</br> 那位好堂兄討了楊建棠的歡心,縣試放榜之時不知從何得知他中了案首,便借勢想要對付他。</br> 也不知蘇惟智是察覺了五年前的事有他的手筆在,還是純粹心中不平,看不得他好過,才出此下策?不過這番成算并未奏效罷了。</br> 怪不得后幾場考試時蔣縣令目光有異,原來癥結(jié)在這里。</br> 只是如此一來,這些日子以來的猜測也有了證實(shí)——蔣縣令與楊家,果然不似傳言中那般一團(tuán)和氣。</br> 倒是蘇惟智那里,當(dāng)初自己費(fèi)盡心思送他進(jìn)楊家,雖說斷了他的前途,卻沒想到也真的給了他一條向上爬的路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