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家烈的侄子王友達是高縣的實際控制者,但名義上高縣還是有個叫做趙長壽的縣太爺。</br>
和黃浩然的會面被安排在這位趙縣長的辦公室。王友達公開的身份是縣政府顧問。這樣既可以保證讓他參與到這場會面中來,又可以不必被頂在最前邊。</br>
“鄙人趙長壽,是高縣的縣長,不知道黃司令為什么要見我的顧問王先生?”</br>
裝模作樣的開場詞,趙長壽企圖扮演擋箭牌,好讓王友達躲在一旁先觀察觀察情況,但卻被黃浩然單刀直入的打斷了。</br>
“王顧問的全名是王友達吧?你是王家烈的侄子?”</br>
黃浩然在亮出身份通報之前,已經在高縣繞了好幾個小時。活在川貴兩省邊境上的老百姓并沒有官員的那些顧慮,外來客可是他們的財源。換上便衣帶著楊文娜花了幾塊“半開”銀團吃了頓飯,高縣的情況黃浩然便了解得清清楚楚。</br>
武漢政府發行的法幣,在這樣的兩省邊境地區并不好使。販賣煙土的商販和當地居民對鈔票相當不信任,半開銀元才是這里的硬通貨。</br>
云南的半開銀圓,即清政府所批準的銀鑄幣中的半圓銀圓,每兩枚抵壹圓銀圓一枚使用。</br>
云南本省的機鑄銀幣,以這種半圓銀圓為主。</br>
辛亥革命后,民國開元鑄幣廠新模來不及做,但急需鑄造銀圓,所以只能用舊模,是民國年間鑄造的唯一清朝的龍洋。由于它較適應于相對落后的云南社會經濟的水平,所以云南自鑄銀圓和流通市面的銀幣以半開銀圓為最多。</br>
1911年,云南“重九光復”,建立了軍都督府,并成立了地方金融核心機構--富滇銀行。1912年,軍都督府發布告示,明令富滇銀行“發行各種紙幣與銀圓,一律通用”,從而確立了銀圓本位,成為全國繼四川之后“改兩用圓”的第二個省份;接著又將云南造幣分廠改為云南造幣廠,自行鑄幣,鑄數日多。云南在歷史上是“受協”省份,辛亥革命后,由于“協餉”停止,為籌措軍政費用,本省造幣廠所鑄大圓,為數不多,后來由于紙幣充斥,鑄料不足,乃專鑄半開銀圓。1918年,護國成功,又鑄銀圓,而公開發行的僅有半圓一種,后鑄新版“擁護共和”紀念銀幣也是五角銀幣。經此過程,半開銀圓沿襲其清末時已在云南廣泛流通和使用的習慣基礎,實際上已在云南取得了流通中主幣地位。初鑄的半開銀圓,尚維持著原來的成色標準,如上文提及的“擁護共和”紀念銀幣,與老云南半開銀幣成色一致,都為含銀八成六。但護**興后,因軍用浩繁,被迫以鑄造減色半開為籌餉辦法,致使半開由八成降至七成、六成,乃至五成,甚至不足五成者。盡管這種低值銀幣在不斷鑄造出籠,但因同時還有富滇銀行發行的大量紙幣充斥市場,鑄幣竟還遠遠跟不上濫發紙幣的需要,以致在金融日益混亂的市場上,人們“寧要半開,不要紙幣”。于是,貶色的半開越鑄越多,流通愈來愈廣,甚至越出省界,進入貴州、廣西及四川的部分地區。云南遂半開之天下。(未完待續。)\+(本站官方手機最新閱讀器APP上架了!快來關注微信公眾號jiakonglishi(按住三秒復制)下載手機客戶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