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落又買了個酒壇,裝好酒水,去酒坊、酒樓、客棧詢價,都不愿意出價一兩銀子,最多的出到七錢。
只好又拿去賣給火燒云酒鋪。
“真的是最后一壇了。”
酒坊老板不管他真假,“以后還有仙酒,就直接來我這,量少就一兩銀子一斤,如果一次十斤仙酒,我給你十一兩銀子。”
是個會做生意的,但沈落不敢表露有大量仙酒。
錢帛動人心。
……
此時天已黑下來。
沈家包子鋪店門緊鎖,門縫里可以看到微弱的光。
沈母看著嗷嗷待哺的小孩,那哀求的眼神,因為饑餓而發慘發白的嘴唇,真想伏在膝上痛哭。
她也才三十歲啊,頭上卻已能看見白發,眼角皺紋清晰可數。
自從當家的一去不返,整個家庭的重壓幾乎將她擊垮。
大姑娘沈霞十三歲,已經懂事,為了給母親分憂,不時燒熱水給弟妹們充饑。現在家中水缸也已無水,正準備帶著弟弟沈鶩去公共水井挑水。
“大姐,我不想去,餓得沒有力氣了。”
氣得沈霞在他背上拍了一巴掌。
“哇……娘,姐姐打我。嗚嗚。”
沈母肚子也咕咕直叫,坐在凳子上實在無力起身,只能強打精神安慰二兒子。
以前日子雖苦,但好歹一日三餐有保障,哪像現在,眾人就早上吃了點包子。
“京債”打手把大兒子抬到家里,就翻箱倒柜搜走了所有值錢的東西。
做包子的面粉、肉餡、細軟……
不是要債,那是明搶。
沈母先去衙門,想告狀討個說法,官爺們卻說讓等著。
又去錦衣衛小旗家,把沈落的情況一說明,順便代兒子請了兩天假。
這小旗官姓王,叫王林,六十歲年紀,生病躺在床上,不能下地。還是他兒子王小雄接待了沈母。
王小雄最多十六歲,和沈落是同齡人,又要照顧家里生病的老人,還要代父親出勤,顯得頗為憔悴壓抑。
他那家里的情況,比自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都是苦命人。
沈母沒時間悲春傷秋,搖晃著想站起來去挑水,卻頭發昏、臉發白,又跌坐在凳子上,幸好沒摔著。
“娘,你沒事吧。”
沈霞扶住沈母的胳膊,這一下被嚇到了,語調中已經帶點哭腔。
“都餓了吧,哥哥到外面應該會買東西回來吃的。”沈母只能寄希望于大兒子,但內心深處知道可能性不大,說出來給小孩們一點安慰,望梅止渴吧。
室內燈光如豆,室外漆黑似鍋底。
沈母嘆息一聲,感覺全身的精氣神都沒有了。
忽然門響,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門口,擋住了外面的黑暗。
手中提滿東西,走到眾人跟前,熟牛肉、年糕、醬肘花、白切雞……
食物的香味勾引得小孩的口水嘩啦啦直流。
小孩們的歡笑聲,在這漆黑的夜里,傳出了好遠。
……
《紅樓夢》全本精確字數為731017字,在本世界,沈落反反復復看了10來遍,也只記了個大概。
要說全背下來,或者默寫出來,那是萬萬不能。
想著來到夢幻世界,再慢慢按照那個劇情,自己嘗試寫一遍,好歹增加一些發表字數和閱讀值。
來到夢幻世界,所有屬性翻10倍,“神”值估計到了30多點,相比本世界的2點高了15倍。
其中20點“神”值可能在覺醒瞳術巫眼時永久性的消耗掉,但他的記憶力依然大大增強,幾乎要等同于過目不忘的能力!
當沈落想把紅樓夢寫出來的時候,這本小說的每一個字符在腦海中都清晰可見。
甚至,當時摟草打兔子捎帶看過的一些名著,他現在都可以默寫出來。
有了這個能力,也就不急著把小說的內容寫在紙上。
沈落躺在床上,想著弟妹們吃飽后滿足的笑容,沈母擔心自己做壞事得的食物燈光下眼角的淚花,再看看弟弟們橫七豎八躺在床上熟睡的可愛模樣。他突然對這個家庭有了歸屬感。
明天就去了解出版事宜。
不但要有錢,更重要的是要有力量。
才能照顧、保護好家人。
……
明朝的出版業十分繁榮。
其對出版業的管理頗為寬松,對書坊刊印的書籍,不像宋元那樣實行審查制度。
明代以前的印書字體都是手書的楷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雖然藝術價值很高,但刊刻不宜。
到了明代,一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即現在書籍常用的宋體字。
宋體字,其實該叫印刷體,特別適用于活字印刷。
由于字體改良和規范、刻字工作流程模塊化,使得在出版業最發達的江南地區,刊刻每百字的價格,比前代下降了十倍,大約為2~4分銀子。
買一卷書所需的2錢銀子,大概相當于買一張新椅子、一只鵝或一把折扇的錢,因此不僅是商人和官員,就連普通城市工人也可以承受當時的書價。
明朝教育普及,造就了數量龐大的“讀書人”。
面對這個人人愛讀書,又能讀得起書的時代,沈落感覺“蟠桃園”更有用武之地。
在本世界,民眾的消遣生活豐富多彩,刷短視頻、看電影、玩游戲,看書人也大多是拿著手機追網絡小說的,正兒八經拿一本書慢慢品味的人越來越少……
更何況,沈落還能抄書。
只要在這個世界還沒出現過的書,第一次由沈落發表,之后翻版、盜版,都可以獲得閱讀值、粉絲值、聲望值,不管沈落是不是抄襲的。
他可以搬運本世界的作品,在夢世界更好地發揮金手指優勢,獲得聲望值。
靠沈落自己寫作,或者雇人寫好再來文抄,發表出來的文章,想要獲得聲望值,可以說路漫漫其修遠兮。
……
明代出版業有官府經營的出版業(官刻)、文化精英經營的出版業(私刻)和商人經營的出版業(坊刻),它們所出版的書籍分別稱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
明代中期以前,官刻和私刻是出版業的主體。
到了嘉靖年間,雖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發展,但是坊刻發展更為迅猛,成為三個部分中最有生氣的一個。
為了在競爭中能夠生存和發展,書坊主使用各種方法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多、快、省地出版能夠賺錢的暢銷書。
用銅活字翻印書籍,“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書,不數日而印本出”。
競爭推動了出版業的前進,各書坊都力求做出特點。有的以校勘精審取勝,有的以珍本奇書標榜,有的著眼識字不多的人,印制小說、戲劇、唱本。
沈落大致了解到出版業的現狀后,就找了家小書坊,叫古珍閣。
一幢房子,門面開店,后面作坊,樓上則是編輯部,編、印、發一體。
有完整的刻書流程,包括校、寫、刻、印、裝訂等幾個環節,刻書人員主要由家庭人員組成。
坊主姓古,長衫折扇,一縷山羊胡,講話溫文爾雅。
“……別看咱們家是小坊刻,但實力很強,擁有刻書的板片達一萬余塊……你想以最快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讀到佳作,選我們就對了……采取各種策略和方法,把書籍盡快送到盡可能多的讀者手中……南京的三山街、蘇州的闖門、杭州的鎮海樓、涌金門等,這些聚書地,都有我們的長期合作商……”
沈落心動了。
“古坊主,如果我一次性賣斷書稿,大概能得多少稿費?”
右手搖折扇,左手摸胡須,古坊主哈哈大笑,“當然是看小說質量啊,暢銷書,可以拿幾十兩稿費……你也可以等銷售情況出來后,從銷售利潤里占一部分。”
沈落連連搖頭,“提成啊,我不要。只想一次性賣斷。”
誰能知道你的利潤是多少,銷售過程又不透明。
“那就是對小說質量沒信心嘛。”
“等你看貨就知道。”
紅樓夢啊,需要擔心質量問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