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沒有立刻答復吏部侍郎,轉而看向賈希言。
    “山陽郡守孫福祿,此人朕早有注意,確實頗有才干,不知賈相怎么看?”
    賈希言捋著胡須沉思片刻,上前道:
    “臣對孫大人的事跡,也是有所耳聞,既然吏部已經考察多年,在臣看來,臣相信吏部諸位大人的判斷,孫大人理應可以勝任刺史一職。”
    “嗯。”
    聽完賈希言的話,炎帝似乎終于拿定主意,微微頷首道:“傳令,山陽郡守孫福祿,吏治卓越,功勞顯赫,即日起,升任昌淮刺史……”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話音未落,一名御史飛快站出來,硬著頭皮道。
    剛一下令,就遭到朝臣的反對,炎帝自然有些不太高興,看著下首的言官,面無表情道:“為何?”
    “回陛下,昌淮州靠近京城,乃是進入南方腹地的戰(zhàn)略要沖,干系重大,非一般人可以勝任。”
    此人口齒清晰,顯然早有準備:“還請陛下三思,選賢任能,此地若是落入心術不正之人手里,一旦扼住白云山脈南下的咽喉,則我大炎整個南方必將危矣。”
    這人說完深深下拜,目光和王睿的視線一觸即分,后者微不可查地點點頭。
    不用說,這番說辭,一定是王睿提前安排的。
    畢竟,孫福祿可是昌王的人,身為競爭對手,他怎么可能容忍對方勢力坐大。
    不過,此事顯然不僅僅是他們做了準備。
    一個大皇子一系的官員也站了出來,看著那御史道:“朱御史此言差矣,孫大人經由吏部多年考察,正好證明,其絕非心術不正之人,正適合擔當刺史一職。”
    朱御史輕哼一聲:“這可難說,有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況且,孫大人擔任山陽郡守不過四年,再政績斐然,又能做到多好?”
    那官員也不甘示弱,不陰不陽地道:“有的人,自己資質平平,就以為天下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樣,朱御史可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人,叫作天才。”
    “這世上固然有天才,不過,四年前才升任郡守,如今又要成為刺史,這天才似乎有些過了,還是說……背后有人刻意為之?”
    見朱御史開始揭老底,那官員立刻轉變思路:“朱御史這是什么意思,連陛下都肯定孫大人的能力,難道你覺得自己比殿下看人還準?”
    “本官豈敢和陛下相提并論,只是覺得,為官一方,并非能力出眾就可以,還要觀其德行。”
    朱御史冷冷一笑:“據本官了解,孫大人家中有一次子,向來囂張跋扈,橫行霸道……身為人父,連自家一個兒子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得好一州之地?”
    “非也,孫大人的次子跋扈,只能說明,他一心把心思撲在工作上,這才忽略了對兒子的教育,孫大人可真是大公無私,令人欽佩。”
    那官員也是巧舌如簧之輩,兩人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誰也不能駁倒誰。
    到最后,爭論進入白熱化,兩方人馬終于忍不了,紛紛下場助陣。
    六皇子王睿一派的,自然是找各種借口阻擊,堅決不然孫福祿上位。
    而大皇子昌王那邊的,一個個則把孫福祿夸上了天。
    仿佛他若不能出任刺史,將會是大炎政壇百年以降的最大損失。
    雙方爭論不斷,整個大殿沸反盈天,誰也不肯退讓一步。
    這一幕,讓炎帝又想起了四年前的某場朝會,皺了皺眉,眼底閃過一道厭惡。
    他也沒想到,提拔一個孫福祿,竟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
    炎帝看得很明白,眼前吵翻天的這群人,不用說,幾乎都是他那兩個兒子在背后操縱。
    這也算是給了他一些警示,必須要盡快將王安培養(yǎng)出來了。
    不然,等以后自己垂垂老矣,這個國家,恐怕要出大亂子。
    想到王安,炎帝再一次向自己的小兒子看去。
    此刻的王安,作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眾,面對兩方的爭執(zhí),正躲在邊上看得津津有味。
    反正這兩方的人,都和他不對付,他巴不得他們打成狗腦子。
    狗咬狗,一嘴毛,小爺只管看熱鬧。
    不過這場熱鬧并沒有看多久,他便被炎帝再次點了名:“太子,好看嗎?”
    “好……呃,父皇叫兒臣有事?”
    王安幾乎就要脫口而出,好在反應快,當即賣了個乖。
    而兩方人馬聽炎帝這么一說,才覺得有失莊重,訕訕閉嘴,很快偃旗息鼓。
    只是,依舊沒有任何一方選擇妥協(xié)。
    “看來諸位愛卿,還是沒能商量出個所以然來。”
    大殿再次恢復安靜,炎帝譏諷了一句,隨后看著王安,問道:“太子,你覺得,朕應不應該提拔這個孫福祿。”
    王安早有腹稿,雙手作揖行禮:“回父皇,兒臣認為,此人最好再考察一段時間。”
    炎帝一愣:“為何?”
    “兒臣也覺得孫大人升得有點太快,我大炎不缺有能力的干將,此事對于他們,有些不太公平。”
    王安解釋道:“而且,最重要的是,兒臣雖沒見過孫大人,但,卻聽聞過他的一些流言蜚語。”
    “哦?”炎帝身體微微前傾,靜等下文。
    “兒臣也是道聽途說,到底是不是真的,還需父皇派人前去驗證。”
    王安先把自己摘出來,接著撓了撓腦袋,開口說道:
    “據兒臣聽聞,孫大人在擔任山陽郡守期間,曾派人回鄉(xiāng)修繕父母的墳墓。
    “其父母墳墓規(guī)格,竟已堪比朝中公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王安這話,全程沒有說孫福祿任何一個壞字,但明眼人都能聽出來,這是在告狀。
    而狀告孫福祿的罪名,其實只有兩個字。
    僭越。
    在古代,為了體現(xiàn)上下尊卑的森嚴等級。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對修建陵墓的式樣、大小、陪葬品等等,都有著各種嚴格的規(guī)定。
    身處于哪個階層,人死之后,就采用哪個階層的形制和規(guī)格。
    陵墓可以不達標,但絕不允許超規(guī)格修建,不然就犯了僭越之罪。
    關于這個,定罪也是有大有小。
    比如本身是公侯,卻采用了皇族的規(guī)格修建陵墓,這種形同犯上謀反,足以抄家滅族。
    而老百姓的陵墓,則相對寬松一些,只要不是太出格,一般沒人理會。
    但,像孫福祿這種,父母只是平民,卻采用公侯形制的陵墓,卻已經遠遠超過這一界限。
    不客氣的說,這簡直就是對大炎律法的藐視。
    一旦查實,懲罰絕不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