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砂。”對于歷代統治者來說,貪腐是一個格外讓人頭疼的問題,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身于微末之間,更是飽受其害,因此對于徇私枉法的事情,更是痛恨異常,所以在朱元璋上位后,也采取了一系列反腐的措施。</br> 朱元璋專門匯集天下的人才,編寫了《大明律》和《大誥三編》,對懲治腐敗做出了詳細規定,并且要求嚴厲執行,他設立龐大的檢查機構督察員,將將刑、檢、法職能集于一身。后來又設置六科給事中,專門彈劾六部中的貪官污吏。</br> 朱元璋還鼓勵民間老百姓防腐,他歡迎百姓舉報,如果有地方官員敢“操縱詞訟、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結官府,危害州里”,當地賢良豪杰之人就可以將這些人抓起來,直接押送到南京受審。如果有人膽敢中途攔截,直接梟首示眾。這些措施在封建王朝歷史中式聞所未聞的。</br> 在萬歷年間,1貫銅錢能夠購買2石普通的大米,明朝以94.4公斤為一石,那么一兩銀子就能買377.6斤大米,如今我們生活中,大米價格大約為3元一斤,換算出來,一兩銀子價值1132.8元。因此貪污60兩銀子,實際上也就等同于68000元的財產,從如今的角度來看,朱元璋設置下的律法自然是非常嚴苛的,那個時候官員待遇怎么樣呢?《明史》記載,七品知縣一年官方發送的正當俸祿,只有45兩白銀,也就是年薪5萬元左右,還不及現在大多數工薪階層。</br> 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其費用價格實際上和明朝十分接近,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章節,賈府單單是吃一頓螃蟹,就花掉了24兩銀子,難怪她感慨這可以夠小戶人家吃一年了,而賈府王夫人的月錢就有20兩,襲人也有2兩,這還是婦女人家,對比起來,明朝的知縣大人確實有些寒磣,難怪朱元璋拼命遏制貪腐之風,卻總是也制不住。</br> 所以說,朱慈烺想恢復祖制剝皮萱草,這一點對于這些官員們的震懾力可想而知。</br> 朱元璋就四處流浪,他經受過各種人間疾苦。后來他參加了起義軍,經歷了一系列戰爭,當上了皇帝。因此他十分了解百姓的痛苦,他十分了解貪官污吏對百姓的傷害,因此對于貪官他是見一個殺一個。</br> 朱慈烺也想這么做,也想效仿朱元璋。可他并不能一手遮天,別說是他,就算是崇禎皇帝也是無可奈何。</br> 崇禎皇帝想殺貪官,他殺過的朝臣數不勝數,可唯獨對付貪官,實在是有心無力。</br> 碰巧這次因為太子妃的事件,崇禎皇帝有了借口。朱慈烺再次執掌錦衣衛,帶著錦衣衛開始了查抄活動。</br> 其實沒有什么好查的,從崇禎十三年開始,錦衣衛就已經在開始搜集各種京城貪官們的資料了。現在好了,要想查出這些貪官還不簡單。只要把卷宗調出來,挨個收拾便是。</br> 可朱慈烺沒有這么做,他并沒有急著動手。因為,小詩詩的問題還沒有解決。</br> 小詩詩必須立為太子妃,自己這一生只認準了她這一個人。既然和群臣們魚死網破了,那就干脆撕破臉皮。</br> 錦衣衛的肅貪行動很快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僅僅半個月的時間。以御史臺吳北為首的幾個官員,孫大人和趙大人,皆以貪污罪被抓到了詔獄。</br> 沒錯,就是御史臺那幾個,一起反對小詩詩做太子的臣子。</br> 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屯在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茶馬,巡酒,巡關,攢運、印馬、屯田。</br> 監察御史、按察司分巡官,一二歲或二三歲照刷,所以革奸宄也。在內有京畿道,外各有按察司、分巡道,分頒降印信,皆為照刷文卷而設,尚慮歲久不舉后將無稽,又欽定憲綱載照刷言狀之條目,欽降諸司職掌,分照刷文卷之衙門,廟算神謀,周慎詳密,所謂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者也,所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也。</br> 一開始這些御史都是好官居多,可是隨著朝政的腐爛,御史這塊最后的凈土,也被污染了。</br> 御史主要靠刷卷來檢查彈劾百官,這個“刷卷”和我們現在平時說的考試前刷題復習不一起,這里的“刷卷”指的是御史們對各衙門的文書和案卷進行抄寫和核對,有點類似于現在企業的審計,每季度、每年都要對公司的財務進行審核,看有沒有錯漏之處,如果有則需要上報,查出問題所在。</br> “刷卷”制度設立之初,按規定,監察御史們在一定時間內將全國各衙門、各地方的卷宗復核一遍。因為監察御史們是奉皇命而行,各地方、各衙門也必須配合,否則就有欺君之嫌。通過這種定期的監察,讓百官們心有畏懼,不敢胡作非為,監察御史們也可以通過卷宗的復核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處理。</br> 但這個制度實行到明朝景泰、天順年間就出問題了,無法執行下去。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br> 首先,刷卷并不是監察御史一人獨立能完成的,往往是需要兩三位監察御史配合到一處進行刷卷,同時還需要聘請大量的書吏配合,耗費大量的紙張。</br> 后來朝局變動頻繁,朝廷沒有精力也沒有人力進行大規模的刷卷。土木之變中,隨英宗親征的六十余名官員死傷殆盡,好不容易恢復元氣,到了景泰八年又發生了奪門之變,于謙、王文等之前擁立朱祁鈺登基的官員被清洗,隨后石亨、曹吉祥等人也被論罪下獄。動蕩的政局使朝廷無法正常運行,監察也不得不停了下來。</br> 到了崇禎一朝,御史的清流早已不復存在,御史和朝臣們一起同流合污,想著怎么撈錢,怎么欺騙皇帝為己任了。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