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陽一刻也沒閑著,他似乎就像是個鐵人,能連軸轉。</br> 才剛吃飽飯,又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br> 他需要很多有技術的匠人,這就好比大浪淘沙,要篩選出來有真本事的人。</br> 這個年代的人,有一門技術的人還是挺多的。</br> 張耀陽拜訪了赤腳醫生王老倌,對方的藥草知識很豐富,以后采集來的草藥,都需要他帶著人炮制處理。</br> 木匠,是未來修建木材加工廠的骨干,這些人作為老師傅,可發揮的余地很大,而且也需要帶很多徒弟出來。</br> 做這一行的大多敝帚自珍,本來是不愿意將技術貢獻出來的。</br> 張耀陽直接就扔了合同過去,能管終身。</br> 只要對方接下這個合同,直到死,他都將是技術顧問,干到什么時候干不動了,都有錢拿。</br> 工資開得很高,一個月25塊錢,比起自己靠手藝謀生,饑一頓飽一頓的不知強多少遍。</br> 這待遇,已經快要趕上鎮上那些有單位的人,誰不去,誰才是真的傻啊。</br> 搞定了木匠,接著是竹篾匠。</br> 山里的竹子是可再生能源,只要大山在一天,這些竹子就能創造出無數的財富。</br> 如今在國內,很多人還不太意識到什么是環保資源。</br> 用這些綠色材料制作出來的工藝品,或者日常家居用品,在國外是很受歡迎的。</br> 他要通過安琪拉這個女人,徹底地打開國外市場。</br> 再下來,就是陶瓦匠。</br> 這些本來是家庭小作坊一樣的存在,就靠燒制一些粗淺的陶罐,碗碟等為生。</br> 日子過得很苦,一天賣不出一個碗的日子多了去,畢竟現在這個年代,破了一個碗,還有專門的匠人去修補。</br> 淘汰率太低,一碗傳三代,是很常見的事。</br> 有這個手藝在,發不了財,只能叫茍延殘喘著。</br> 張耀陽卻是很看好這個行業。</br> 食品加工,需要用到海量的大缸,陶瓷器皿等,甚至有的食物,需要陶罐儲存、保質、運輸等。</br> 以他們這個小作坊的生產能力,是沒法保證這個供應的。</br> 所以在源頭上先重視起來,到時候他需要什么,對方就提供什么,再幫著帶幾個徒弟,解決就業問題。</br> 搞定了這幾個人后,他仍然沒有停下腳步,陸陸續續又拜訪了好些人。</br> 大多是各行各業的匠人,如皮匠,印刷匠,造紙匠,釀酒匠,琉璃匠……</br> 但凡是搞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東西,就先把人才搞到手。</br> 主要是想形成規模,將其搞大一點,自己能消化的就自己消化,消化不了的,就流到市場上,也算是促進本地經濟發展。</br> 食品廠只能是一個起點,一個小小的存在。</br> 未來,這片土地上的資源,都將被他利用起來,不光是趙家村要致富,十里八鄉都要帶動起來。</br> 一人富,只會令人仇富。</br> 大家伙兒都富了,才是真的造福一方。</br> 他不是要做圣人,他只是見不得底層人這般辛苦,卻活得連個牛馬也不如。</br> 錢不是萬能的,但能讓人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地活著。</br> 最后一站,他去了育紅中學。</br> 這是他的母校,里面也是人才備出,最讓他欣賞的,是一個嘴皮子好使的老師。</br> 此人叫衛國,還算年輕,30歲不到。</br> 有文化,有抱負,就是沒背景,一直只是個鄉村代課老師,干了兩年了還沒有轉正。</br> 一個月才18塊錢的工資,日子過得清貧不已,據說連媳婦都還沒有娶上。</br> 對于張耀陽的到來,此人自然是有些意外。</br> 當得知對方是來挖自己,做宣傳部干事時,一度以為在開玩笑。</br> “同學,你別再鬧了,馬上就要高考了,這才幾天了,你還在外面浪著呢,錯過了這一次,你這一生都要后悔死。”</br> “我勸你收收心,趕緊回學校,把課本撿起來,你若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難,也可以向我提,能幫的,我一定幫你。”</br> 衛國愿意幫助張耀陽重新參加高考,張耀陽卻是笑了笑。</br> “老師,我都沒參加高考預選考試,高考沒有敲門磚,我沒有希望了,還不如做個實業,造福鄉民。”</br> “我很感謝你對我的關心,同時也是真切地希望你能來我的工廠,和我一起共謀未來。”</br> 衛國有些無奈地攤了攤手:“我就是一個代課老師,我能干啥啊?除了教書,我啥也不會。”</br> “哈哈……衛老師太過謙虛了,我雇傭你,自然有用得上你的地方,我希望你能幫我管理一下工人的培訓課。你只需要負責組織,然后安排好上課時間,做一下出勤工作。”</br> “必要的時候,再幫我做一下思想動員,給廠子里面的工人講講規章制度,再順路掃個盲,給他們打開智慧的大門。”</br> “我相信,有你的加入,這個事情一定能辦得很順。”</br> 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盯著這些瑣碎的雜事,讓有能力的人,站上去,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最好的選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