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對德意艦隊的去向一直高度關注,聽說沒出現(xiàn)在印度方向后都大大松了口氣,但轉而又對軸心進攻南非提高了警惕。雖然不清楚德意艦隊的具體位置,但海軍方面根據德意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時間推算,得出德軍將于9月上旬展開對南非進攻的估計。 一般情況下這是一個壞消息,但對有志于展開霸王行動的美軍來說卻是好消息——這意味著他們可仰仗南非方向拖住德意艦隊,不給其支援亞速爾的機會。聯(lián)合艦隊對澳新的進攻深深刺痛了盟軍當局,促使他們提前開始南非方向的人群轉移與疏散,不再傻乎乎挺在沿海一帶挨打。 英美雙方經過認真商議,為排除“霸王”戰(zhàn)役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干擾,對軸心可能進攻南非一節(jié)故作不知,等敵人明確展開進攻再說,防止打草驚蛇將德意艦隊嚇回去。既然確信軸心艦隊不在地中海也不在亞速爾周圍,通過北大西洋航線向英國運輸物資又恢復常態(tài)。當然運輸艦隊的損失還在持續(xù)——主要是亞速爾基地上飛機和潛艇造成的損失。 現(xiàn)在德軍對付商船隊形成了新思路:一是封鎖,二是破交。封鎖主要依靠主力航母編隊,效果好但不可持續(xù);破交主要依靠飛機和潛艇,效果長久但不能斷絕運輸線,充其量只能加大英美損失。 破交作業(yè)中,先是出動大型飛機進行偵查,予以定位,最后是召喚和飛機潛艇進行群體攻擊,覆蓋巡邏海域的是從Ju-290C基礎上升級的Ju-290H,速度更快(最高速度455公里/小時)、航程更遠(將近6600公里),機頭安裝有最新開發(fā)的對海搜索雷達,巡邏海域可完整覆蓋以亞速爾為中心,北到格陵蘭島、西到紐芬蘭、東到愛爾蘭的海域,英美航線必經之路無一漏網,簡直無往而不利,成為新一代讓人聞風喪膽的“大西洋監(jiān)察”。 一旦商船隊被“大西洋監(jiān)察”發(fā)覺,就進入處理流程:距離亞速爾近的由聯(lián)合攻擊機進攻,距離遠且有潛艇出沒的,就通知海狼部隊提前部署在對方航線必經之路上埋伏,實在距離遙遠又沒有潛艇的,德軍也有殺手锏——從法國基地出動美利堅轟炸機。 美利堅轟炸機最初是軍備部的招標項目,要求可攻擊美國東海岸并安全返回,因此航程要求是近乎變態(tài)的1.3萬公里起步,大大制約了航空公司的設計,但占領亞速爾獲得了可靠的前進基地后,再加上霍夫曼對戰(zhàn)略轟炸美國暫時不感興趣,“超級炸彈”也為時很遠,軍備部便利用美利堅轟炸機的項目招標用于其他用途的重型轟炸機。 在吸收B-29\B-17\蘭開斯特有關機型的基礎上,德國對重型轟炸機的設計理念和運用方式更加成熟,主要指標變更為:9000公里以上航程,可攜帶4枚Hs-293反艦滑翔炸彈或2枚反艦炸彈+1條魚雷用于對海攻擊,率先殺出重圍的是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4,到7月份時已在法國大西洋沿岸布置了36架,隨后緊跟而上的是Ju-488,8月初布置了第一批16架飛機。兩款飛機都達到了5噸載荷前提下9000公里的航程。 根據要求,兩家產品直接投入大西洋絞殺戰(zhàn),在實戰(zhàn)中以誰戰(zhàn)果最多、性能最穩(wěn)定進行確標,然后成為德國戰(zhàn)略轟炸機。 盟軍反破交戰(zhàn)術在不斷提升,德軍的絞殺戰(zhàn)術同樣持續(xù)進步。從實踐看,重型轟炸機攜帶魚雷反艦效果并不理想——高空投放直接失效,低空投放容易遭到攻擊,最后確定全部使用Hs-293制導反艦炸彈。該款炸彈在地中海之戰(zhàn)中取得突出戰(zhàn)果后,德軍將其大規(guī)模推廣使用,但后來發(fā)現(xiàn)制導炸彈使用條件太過嚴苛:不但要求控制空域同時還對敵軍艦艇速度、規(guī)避能力和防空火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從攻擊敵軍戰(zhàn)艦的一線隊伍退出,專注于在大西洋攻擊商船隊——他們速度慢、塊頭大、防空火力近乎于無,是Hs-293最得心應手的目標。 盟軍很快針對無線型Hs-293研制了干擾設備,德軍雖然屢次改進無線頻率,但用不了多久盟軍又會改進電子對抗技術,最后干脆廢除無線,直接升級使用有線型,并加裝了彈首電視制導。通過導線觀察戰(zhàn)場實時情況,便利了控制人員在高空和天氣惡劣情況下將下方情況看清楚,實現(xiàn)了飛機在6000米以上的高度展開空襲。炸彈重量雖提升到900公斤以上,但無論Me-264還是Ju-488攜帶4枚Hs-293D依然綽綽有余。 由于護航航母經常會起飛戰(zhàn)斗機對“大西洋監(jiān)察”進行驅趕,德軍在Ar-352艦載偵察機(彩云改)投入使用后又喪心病狂地動用陸基飛機進行強行偵查,Ar-352不但飛得快還飛得遠,經常使用火線挑逗戰(zhàn)術,讓所有試圖追趕的盟軍艦載戰(zhàn)斗機都望塵莫及。 偵察機一旦發(fā)現(xiàn)商船隊沒有護航航母,一邊負責持續(xù)跟蹤,一邊直接就召喚重型轟炸機使用滑翔炸彈攻擊,一打一個準;如果發(fā)現(xiàn)有護航航母,則先利用潛艇進行伏擊,敲掉,然后第二天如法炮制。 在德軍潛艇和飛機的聯(lián)合絞殺之下,英美商船的損失率直線上升,基本穩(wěn)定在30-35%。美國為此拼命加大自由輪的制造力度,希望用更多的船只和貨物抵消損失,但艦艇和物資可持續(xù)加碼,船隊上面的水手和人員卻無法堆積。第八航空隊當初損失不過是15-20%,已感覺難以承受,在船隊30%的損失率面前,意味成功完成10次航行任務且全身而退的概率不超過3%! 即便這樣,為彌補前面幾個月積壓下來的物資需求,相關運輸還得硬著頭皮推進——光每個月100萬噸的成品油補給需求就要了人老命。 不過德軍對英美的戰(zhàn)略空運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應對辦法,隨著“霸王”戰(zhàn)役的準備工作全面推進,戰(zhàn)略空運進入了飽和階段,成千上萬的英國工人、陸軍、海軍、飛行員從英倫抵達美國參加備戰(zhàn),或是接收裝備展開訓練,或是投入對美軍的針對性培訓,或是投入轟轟烈烈的大生產。 在東海岸各大船廠,工人們根本停不下來,發(fā)瘋一樣地趕工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建造速度不斷被刷新,有關工期幾乎每小時更新一次,監(jiān)理方也悄悄放松了工程質量要求,對不是原則性、決定性的瑕疵都予以放過。他們以為是上頭為了追求數(shù)量而暫時降低了質量標準,卻根本不明白在金上將和特納的心目中,這些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護航航母不過是霸王戰(zhàn)役的廉價耗損品罷了——注定要沉沒的軍艦過多關注質量根本毫無必要。 為這50艘航母配套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也在飛速進行,在增加了大量英國飛行員后,熟練人手依然非常不足,那些剛取得合格起降證書的菜鳥飛行員也都被塞入了護航隊列,給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務必確保掌握起飛和作戰(zhàn)要領,能從護航航母上起飛并參與作戰(zhàn)。 有個叫喬治-布什的新手飛行員問道:“長官,作戰(zhàn)完要降落怎么辦?這么多航母和飛機,到時候未必找得到回家的路。” “如果你有把握,隨便找一艘航母降落——只要是盟軍航母就行。” “如果沒把握呢?降落在這么小的地方總感覺很吃力。” 長官聳了聳肩:“那就跳傘,希望有驅逐艦正好把你撈起來……” 華盛頓在戰(zhàn)爭天平上不斷增加砝碼,試圖為自己贏得勝利,保障霸王行動的力量和物資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在珍珠港休整的尼米茲發(fā)現(xiàn)他陷入了兩難:從作戰(zhàn)要求和態(tài)勢來看,他應該去對付堀悌吉的聯(lián)合艦隊主力;但從國內的要求來看,他更應謹慎從事。金上將專門給他打了電報,雖然沒有一句“保船第一”的話語,但字里行間的暗示他是看得懂的:一旦亞速爾方向遭遇重挫,太平洋艦隊就是美國海軍唯一的翻身指望,他希望尼米茨要管住哈爾西,不可孟浪。 實際上哈爾西大大咧咧的魯莽性格只是假象,這家伙比誰都奸滑,誰要是信了他嘴上胡扯的那些話保證被忽悠得找不著北——就是他建議尼米茨慎重,等待從合恩角支援而來的蘭利號輕型航母(獨立級)與艦隊主力匯合。 由于澳洲方向一直在通報聯(lián)合艦隊擁有5-6艘航空母艦,被情報騙了的尼米茨綜合自身實力、金上將的暗示和哈爾西的建議,最終下了決定,暫時不出擊迎戰(zhàn),等待國內增援力量到來匯合后再說。 他卻不知道,此時堀悌吉也在等待角田手下的2艘輕型航母歸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