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大殿召見了運鹽回京的裴曙和押送戰俘、戰獲的孫茂,以及隨他們回來的十夫長級別以上的親隨軍。
裴曙呈上奏報,詳細湊明鹽場的產鹽情況、運鹽道路的修建情況、越京里的鹽數、以及囤積在陳武侯的城的鹽數。
子來來回回把奏報看了好幾遍,臉上全是喜色。
殿中的大臣們見子開心成這樣,都在猜測裴曙到底有多少鹽。
子又連贊幾聲好,再三贊過裴曙,又翻開孫茂呈上來的奏報。
孫茂呈上來兩份奏報,一份是裴曦的,一份是孫大才的。
兩份奏報,孫大才的很簡潔,簡明扼要地講了路上行軍和打仗的經過,再附上一份戰俘名單和戰獲清單。
子當時就看傻了眼,他為自己看錯了,又去看裴曦的奏報。
裴曦的奏報很詳細,包括路上行軍時跟商人做買賣很是領略了一番沿途的風土人情,他跟商人們談買賣都是在馬車里談的,沒耽誤行軍。
路上有多少毒蛇猛獸,還遇到有巨蟒盤道,從巨蟒的肚子里剖出三具尸體,又講孫大才有多勇猛,一斧劈掉了巨蟒的下巴,包括聽攻城作戰時,別人看到孫大才都不敢上前。
講大家對親隨軍門郎將的敬畏,可以是望風而逃,攻進懷城時,奴隸們都已經自動地投好降抱頭蹲到地上去了。
朝臣們看著子的那奏報極厚,都暗自驚嘆,誰這么能寫?
子打過仗可是知道,即使是空城,城門到了夜里也會有人關的。飲馬城,是空城,卻有達世侯的駐軍,披甲人加戰奴,數千之眾,那是至少兩三個滿額封地的駐兵,這樣的城,一夜之間奔過去就拿下,必有里應外合。奏報上一筆帶過。他便明白這里面是裴曦通過商人們干的事,只是不便明講,更不會承認。
裴曦的奏報里還講了戰后耕種勞作恢復民生的種種方法,目前正在試行,具體成效還得等到秋收后才知道。
他還詳詳細細地重點講了怎么分配的戰獲、戰利,以及達世侯的事和處置。
他們在拿下飲馬城時,飲馬城上掛的是懷公府的旗,但駐守的卻是達世侯。虔公看戰事艱難給親隨軍送來一千兩金子,因為親隨軍要攻打懷城,調不出去兵去平叛達世侯封地,故就近調的虔公去平達世侯封地。
懷公起兵之初有八萬,親隨軍打進懷城時,里面只有幾百名披甲人和幾千戰奴,這明懷公的戰損非常大。除了嚴世侯和陳武侯他們攻打懷公造成的損失,虔公之前打下六城給雙方造成的傷亡也必然極大,他再拿出一千兩金子,以及十一家公侯府的家眷都逃到了懷城,斬獲不豐,并沒討到好處。
子之后翻到戰獲,手都在抖。
十一家公侯府以及他們的親眷、依附他們為他們捐資出力的士族豪商的府邸都抄了,僅黃金就有十三萬兩之巨,占朝廷歲貢的一半。
裴三郎按照朝廷的規矩,拿出一半分給平叛大軍,給朝廷運來了六萬多兩黃金,另外還有數百車查抄的金器、銅器、珠玉首飾等貴重物資。
子連聲贊道:“朕的賢婿,甚好!”美滋滋地把裴曦的奏報遞給坐在他下手處的羽青鸞。
裴三郎不僅把懷城打下來了,甚至連前線補給都安排妥當,不需要朝廷再出錢出糧出甲衣兵械去填補,這便省下了一筆巨大的開銷,越京城的這些戰獲足夠支撐朝廷半年,即使有戰事,再撐上月也是可以的,月之后,便有鹽利支撐,讓各地公侯們出錢出糧了,朝廷的這口氣算是徹底緩過來了,穩了。
這場叛亂,能平了!
就連居狼國都得來求朝廷。居狼國,不產鹽。
羽青鸞接過奏報,紙張、筆跡和遣詞用句都是她無比熟識的,眼前不自覺地浮現起裴曦的身影,握住奏報的手指都似有些泛燙。她頓了頓,定定神,仔細看奏報,當場看入了神。
太子朝羽青鸞看去,又看了看奏報,再扭頭看向自家父皇,然后端然而坐。
殿上不少人把這一幕看在眼里,密切留意太子的反應。
太子這年齡,剛到理事和開始分辯是非的年齡,最易受挑唆,這時候在他的心里埋下點種子,過些年就能長成參大樹。這些挑唆不需要什么,只需要擺出一個子更看重青鸞長公主,朝臣更擁護青鸞長公主,無人在意他這個未來的下之主即可。
孫茂把戰獲送到太內司,先行交差,稍后朝廷會有封賞和進一步安排。親隨軍屬太內司管,糧晌都是從太內司出,親隨軍運回來的戰獲自然也是交到太內司,這是一向慣例。
裴曙把鹽越太商府鹽監司,朝廷對鹽的安排,還得進一步商議。
他們一路勞頓,很是疲倦,子讓他們先回府歇息,明日為他們設宴慶功,之后朝廷還會有封賞。
羽青鸞處理完宮務,下午便出宮回了她的長公主府。
裴曙已經等在府中,送來了裴三郎托他帶回來的滿滿一車貨物,以及一口箱子。
羽青鸞與裴曙聊了一會兒,詢問了些不方便讓朝臣們知道的確切情況,這才派人送裴曙回府。她送走裴曙后,又看了眼箱子,箱子不大,但有封漆,顯是貴重之物。
隨車運回來的則是裴曦捎回來的沿途特產,還有些分得的戰獲。
羽青鸞挑了些特產和瞧著挺不錯的珠寶送去鎮國夫人府,讓管事帶句話,“一切皆安。”這才自己抱著箱子回到院中,開啟箱子,就見里面全是書信。
她頓了頓,轉身,把裴三郎之前寫的那封以“親親青鸞”為開頭的那封書信取出來,心想,有信送回來,為何還有這么大一箱的信。她把箱子里的信取出來,赫然發現里面的信至少有二十余封,最底下還有一冊線裝的書,寫著“風土人情地理冊(一)”。
每封信都有編號,她按照編號逐封查看。
信里寫的都是沿途見聞,有時候每寫,有時會隔上幾日,內容頗為有趣,又有些好笑。
堂堂七尺男兒,竟然被蟲子嚇住。“本公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可怕的蟲子,孫大才竟然,無妨,此蟲無毒……”
他路遇巨蟒,竟然寫信:“幸好馬慫沒敢上前,本公方保得顏面”。裴慫慫自己慫時,竟然馬慫。
“本公潛移默化了足有兩月有余,孫大才終于肯洗腳了,然后,唔,真香。他現在洗腳……”臭腳真香?是何道理?
待寫到依山城時,又寫,“休整兩日,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順便做零買賣,再讓大家伙兒往家里捎點特產,寄些書信回去,本公攢了好多書信……”確實有點多。
攻城時,寫:“兵貴神速,既然有騎兵,當然得發揮騎兵的用途。”
“預先安排內應進城,夜里趁對方不備,開城門,奪城,里應外合,勉強算是智取吧。”
打懷城則是“打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不讓他們休息,讓他們連日疲憊,消磨他們的戰意,最后累得如同咸魚,只求速死……”
最后一封則是告訴她關于那本風土人情地理冊的,是他根據沿途見聞整編的,她閑暇時看看。
羽青鸞翻開,便見上面寫有經行封地的風土人情、地勢地茂、當地特產,還繪有地形圖和道路途,甚至會有些商人們繞行的山道。
不算詳細,但讓人看完后有個大概的了解。
朝廷也有地圖,卻是城池圖,繪有山、河、城、主要道路,不會記載風土特產,也沒有多霧、多雨、山陰面少于陽光之類的記載。
有這樣的東西,對戰事起到的幫助亦是極大的。
羽青鸞回宮的時候,把裴曦給她的那本風土人情地理冊也帶進了宮,在殿中只剩下她與父皇時才拿出來,給她父皇看,讓她父皇看看,再給她講講這樣的東西在治理下和行軍打仗時的用途。
子見羽青鸞是特意等著太子走后才拿出來,不由得看了她一眼,這才仔細翻看,待看了十幾頁后,合上,這才跟她講有這些對于行軍打仗和治理下有哪些助益,進而講到怎么帶兵,怎么利用山形地勢甚至時作戰,包括霧、雨、趁夜等。
他講到掌燈時分,這才把它還給羽青鸞,讓她早些歇息。
父女倆很默契地沒提羽飛鳳。
于羽青鸞而言,自羽飛鳳立為太子之后,他便不止是她的弟弟了,他在努力地當一個太子,一個未來的子,而不是在當她的弟弟。姐弟之間相處,與君臣之間,是不一樣的。
她能與自家父親的話,不能對羽飛鳳。便如手里的這本書,她拿來給父皇,父皇會為她解惑,會教她。她找羽飛鳳,羽飛鳳會讓裴曦回不了京。一個太子,在親隨軍中安排幾個人在出征路上意外亡故一個公爵并不是什么難事。甚至他如果孫大才下一個密令,孫大才也不得不聽,不能不辦。
子在羽青鸞走后,慢慢起身,去往皇后的宮殿。
連護著太子長大的青鸞都防他到如簇步,太子的將來令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