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天下,小諸侯早已被吞并殆盡,取而代之的皆是至少雄踞一州的大諸侯。
比如那北方的曹操、袁紹、劉淵三方,大諸侯之間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攻打彼此,凡事都是有根據的
此次河北大戰的起因,乃是劉淵主動進攻袁紹所致。而劉淵之所以攻打袁紹,還得從今年正月的衣帶詔事件說起。
天子因不滿曹操的掌控久矣,于是暗中聯絡許都內忠于漢室的臣子,以及外部對漢室忠心耿耿的諸侯——并州刺史劉淵和荊州刺史劉表。
劉淵自從討董以后,便一直占據著并州。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清剿境內的匈奴、羯胡、鮮卑等異族,以及黃巾余孽,同時在不斷地壯大自身的實力。
等到衣帶詔事件發生之后,劉淵便抓住機會向曹操的盟友袁紹開戰!這不僅僅是一次由政治事件引發的大規模戰事,同時也是一方諸侯向天下次強發起的挑戰!
而荊州刺史劉表也在此之后,積極備戰,想要進攻曹操的領地——南陽。
這也是后來,為何劉裕想要攻打江東之時,被其切段糧草供應的原因了!叔侄兩一個想打曹操,一個想滅江東,以至于最終爆發了大規模沖突!而并非是像周瑜所猜測的那樣,是由于劉表忌憚侄子會功高震主,從而引起的。
就在劉淵、袁紹紛紛開始備戰的時候,東部鮮卑慕容部與中部鮮卑拓跋部,也紛紛看準時機進攻幽州。
袁紹無奈,只得傳令大將趙云和麴義,率兵抵御鮮卑人的入侵。然后傳令冀州境內的各部,準備應對并州劉淵的攻勢。
劉淵方面,自他向袁紹宣戰以后,便分別委派大將石勒統兵十五萬,從壺關出兵,企圖從河內一線,攻打袁紹的大本營——鄴城。
又委派大將冉閔統兵五萬,出井陘關,攻打冀州的腹地。
開戰初期,并州大將石勒一路勢如破竹。僅僅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橫掃河內全境,并消滅了占據河內的眭固勢力。
隨后,石勒大軍便開始猛攻魏郡的西邊門戶——官渡,結果被袁軍上將張郃、高覽率部在此牢牢地擋住。
另一方面,由袁紹上將顏良鎮守的趙國,冉閔自率軍從井陘關殺出后,先破趙國北部兩座城池,顏良率軍出戰,進行抵御,結果遭到冉閔陣斬,所部一萬大軍也全軍覆沒。
袁紹的另一員上將文丑與副將韓猛率兩萬大軍前往增援,也被冉閔擊敗,文丑深受重傷,副將韓猛率領殘部退守常山。
至此趙國全境陷落。
顏良、文丑一死一傷,袁軍上下震動,張飛唯恐冀州腹地有失,想要率軍奪回趙國,奈何袁紹已經喪膽,便下令不許其出戰。
隨后,袁紹便向盟友曹操求援。
曹操在接到求援信后,一方面委任宗族大將夏侯淵總督關中諸軍事,另一方面又派大將張遼坐鎮洛陽,然后調集境內精兵二十萬北上官渡。
初期,曹操與石勒在官渡城外打了幾仗,雙方圍繞著彼此的糧道,互有勝負,之后便陷入到了漫長的對峙之中。
而自趙國陷落后,袁紹的二十萬大軍便被一分為二。大將趙云率軍在遼西,抵御慕容鮮卑十萬大軍的入侵。與此同時,大將麴義則率兵三萬在代郡,依靠堅城,牢牢擋住了拓跋鮮卑五萬大軍的攻勢。
至此,幽州在趙云、麴義的防守下,暫時也擋住了鮮卑人的入侵。
而在冀州本土,袁紹則集中五萬主力于魏郡北部防守,由大將張飛統帥;
外甥高歡、高干率軍三萬于巨鹿西部防守;
而重傷的文丑則與副將韓猛一起率領殘部退守至常山。
冉閔則在拿下趙國后,屯兵邯鄲,暫時按兵不動起來。
照理來說,袁紹前期手握三州,麾下機動兵力便有二十萬,更別提各州郡的守備部隊及郡兵了,實力應該遠勝一州之地的劉淵。
但奈何雙拳難敵四手,更可況如今他的對手有三個,六只手。
但不管是趙國的冉閔,還是河內的石勒,距離袁紹大本營鄴城都已經近在咫尺。
若非有曹操二十萬大軍的支援,袁紹或許就該退守青州,而將冀州、幽州千里土地,兩千萬百姓,拱手讓給劉淵和鮮卑人咯。
也正是這個原因,如今曹操主力被釘死在官渡動彈不得,乃至于自己的大后方也完全顧不上了。
也因此,曹操才會在聽聞孫策的“死訊”后大松一口氣,然后又是給孫權加官,又是雙方結為兒女親家,以示交好。
另一方面,曹操在聽聞劉裕準備進攻江東的消息后,便覺得此人可以拉攏。后又得知劉表斷其糧草,導致劉裕進攻江東的計劃流產,而準備集結大軍進攻南陽,響應天子及劉淵的時候,一時間感到怒不可遏。
直到秋收過后,劉裕起兵,并與劉表正式決裂,曹操這才終于松了一口氣。
于是,曹操立馬上奏朝廷,剝奪了劉表身上全部的官爵,并全部轉任給了劉裕,助其吞并劉表勢力。
曹操相信劉裕會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幫助他,拖住江東的發展。
如此一來,南方兩強彼此之間就會陷入到戰爭的泥潭,再也無力騷擾曹操的大后方了。
然而此時,曹操不知道的是,孫策非但沒死,還活得好好的,還會在不久之后給他送上一份“大禮”。
到那時候,對曹操來說,才是到了真正的危機關頭!
而眼下,河北的局勢對曹操來說,遠遠還未到糟糕的時候。
注:袁紹(?-201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兒子。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參與指揮誅殺宦官、怒斥董卓。后出任渤海太守,冊封邟鄉侯。
初平元年(190年),擔任關東聯軍首領,帶兵討伐董卓,自號車騎將軍。勵精圖治,先后占據冀州、青州、幽州地區,幾乎統一河北地區,勢力達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