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座橋
去過頤和園,或者說在湖里泛舟過的人大概都對這幾個橋有印象,但橋的名字以及這些名字的由來,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頤和園昆明湖仿西湖蘇堤也建造了一道堤壩。堤壩叫西堤。有這么一道堤壩,從昆明湖向西望去,景致極美。
夕陽下的昆明湖
西堤六橋
西堤上的六座橋從北到南順序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
界湖橋這個名字是由它所在的位置決定的。過了此橋,就不是昆明湖了。估計這座橋上原應有點兒什么吧,后來被毀就懶得修復了,成了一座僅有走人過水功能的橋了。
界湖橋
第二座橋原來的名字叫桑苧(音“住”)橋,后來改名為“豳(音“賓”)風橋”。為什么呢?桑苧橋的“苧”音與主子的“主”諧音,特別還是咸豐皇帝的名字奕詝(音“住”)的“詝”諧音,再加上“桑”與“喪”同音,讀起來很不吉利。重建頤和園時改了這座橋的名字。豳風橋因為接近當年皇家的“耕織園”,因而名字取自《詩經》中反映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取這個名字表示帝王重視農桑生產。“豳”是一個地名,在現在的陜西旬邑縣附近。
玉帶橋,顧名思義,是根據形狀和顏色來命名的。
豳風橋
玉帶橋
鏡橋,取意于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兩岸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橋上重檐六角亭子將原本略顯枯燥的橋打扮得不同尋常。
練橋,不知名字從何而來,其上建有重檐四角攢尖頂的亭子。
柳橋,出自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濱》中“柳橋晴有絮”這句。柳橋的名字也與西堤上種滿柳樹相對應。
鏡橋
練橋
柳橋
昆明湖的東北面還有一小片水,說它屬于昆明湖吧,分明從水路是過不去的。要說不算昆明湖呢,水系又是通著的。這就是諧趣園。諧趣園里的荷花池之水來自后湖,從西北角的一個水閘進入園中。水閘之后有一條水道和一片翠竹,水道旁的一塊大青石上有乾隆御題“玉琴峽”。放水的時候,在此竹林邊即可聽見潺潺水聲,有如在玉琴上彈奏。在活潑的瀑布聲中完成了注水工作,真是一絕。
諧趣園平面圖
諧趣園是怎么來的呢?這就又說到乾隆身上了。1751年春季首次南巡時,路過無錫,一下子就迷上了寄暢園,于是命隨行畫師摹繪寄暢園,返京后在萬壽山東北麓仿建,名“惠山園”。乾隆曾寫《惠山園八景詩》,在詩序中說“一亭一徑,足諧奇趣”。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著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
諧趣園,逛頤和園的人幾乎沒有不去的。我這里要說說它的五座橋之一的知魚橋。此橋在園內東南角,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濠梁之辯”而來的。咱們看看這兩個古代著名哲學家是怎么打嘴架的。
一日,莊子和惠子在濠水(位于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著水里的魚說:“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魚真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又怎會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什么;但你也不是魚,因此你也無法知道魚是不是快樂。”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問‘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表示你已經了解到我知道魚快樂才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原文是這樣的: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知魚橋
古代文人打嘴架多精煉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