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走,席間冷清了不少。幾個人白天受了驚嚇,此時都有些疲憊,便早早散了席,各自回房歇息了。
藺知柔與老僧借了盞油燈,拿出隨身帶的一卷《詩經》來溫習。明日要去求師,雖說臨時抱佛腳沒多大用處,可也聊勝于無。
《論語》、《孝經》、《易經》她已是倒背如流了,《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大約有一百來篇熟讀成誦,此時溫習卻是為了揣摩其中的情韻。
她的頭腦很好,智商和記憶力都比前世高了不少,上輩子她能以中人之資成為高考大省狀元,可見意志力有多驚人。
可惜才情這東西有別于智商,更與勤奮無關,偏重于悟性和靈性。
藺知柔深覺自己與詩情畫意八桿子打不著關系。對于一切無法按部就班、系統學習的東西,她都感到有些束手無策。
偏偏國朝科舉幾經變易,發展到如今,進士科最重詩賦,帖經、墨義、時務策的分量都比不過詩賦,行卷更是全靠才情。
而不考詩賦的明經等科,地位與進士不可同日而語。哪怕同朝為官,不由進士出身者也難免低人一等,遑論進士同年、座師往往會結成親密牢固的關系網,互相照拂,黨同伐異。
無論如何,只要選擇走科舉一途,詩賦就是她繞不過去的坎。
不過若是因此知難而退,她也就不是她了。
既然不會作詩,那就用最笨的辦法,先從熟讀、背誦、揣摩前人的詩開始。
《詩經》是詩歌的源頭,許多母題都蘊藏在這三百零五篇中,后世詩歌的賦比興之體都脫不出詩三百的范疇。
藺知柔讀一句便悉心思索體悟一番,再對照傳和箋疏。
藺知柔沉心靜氣地讀了一個多時辰,只讀了《關雎》、《葛覃》、《卷耳》三篇,反復吟誦,似有所得。
燈油所剩無幾,藺知柔也覺困倦,便卷起書,熄滅油燈,合衣躺下。
小雨淅淅瀝瀝下到中夜方停。
藺知柔天蒙蒙亮便醒了,梳洗完畢,又讀了一篇詩,靈谷寺的鐘聲才遙遙地傳過來。
藺知柔推門出去,四舅和白稚川也起了,三人就著昨日剩下的脯臘吃了碗豆粥,辭別老僧,徑直出了普通院。
趙四郎雇的驢車昨日跑了,白稚川倒是有頭瘦驢,可舅甥倆步行他也不好意思獨騎,幾人便讓驢子駝著行囊,索性一塊兒步行。
昨日下過場大雨,山路濕滑泥濘,十分難走。
好在柳十四郎隱居之處不遠,從普通院往東,抄近道只有十里路。
白稚川也是初來乍到,憑著朋友書信中所附的草圖按圖索驥,時不時得找樵人山民問路,如此摸索著尋路,十里山路走了大半日,直到申時前后才找到了地圖上標志著入口的小竹橋。
水畔是一片竹林,腳下溪水潺潺,頭頂竹葉簌簌,令人不由自主放輕了呼吸。
穿過竹林,藺知柔舉目一望,只見四五株梧桐擎起綠玉亭亭,幾間山堂掩映于高木修篁之間,郁然深秀,清幽不可具狀。
趙四郎忍不住感嘆:“真好風景,不知住在此地的是何等樣的神仙!”
白稚川笑道:“趙兄待會兒見了柳郎便知曉了。”
話音剛落,身后傳來嘈雜的人語和腳步聲。
幾人回頭一看,卻見四五個少年人結伴而行,最大的年可弱冠,最小的十三四歲,個個背著書箱,一邊交談,一邊自那竹橋上向他們走來。
“那些是什么人?”趙四郎疑惑道,“莫非也是來拜師的?”
白稚川忖道:“柳郎才名遠揚,每至一處總有士子爭相謁見投文,想來是隱居之地又叫人知曉了。”
藺知柔不由有些同情這位素未謀面的柳郎,躲進山里還不得安生。
說話間那群人已經到了跟前,為首之人身形壯碩,面皮黑黃,打量了他們一番,作了個揖:“敢問足下,此地可是柳家十四郎隱居之處?”
藺知柔一行還禮。
白稚川頷首,反問道:“諸位何故來此?”
那些人交換了一下眼神,流露出戒備之意,顯然是將他們幾人當作了競爭對手。
不過那黑臉書生還是道:“我等乃是云嵐書孰的塾生,聽聞柳先生高隱于此,故而前來拜謁。諸位也是來謁見柳先生的么?”
趙四郎沒想到這柳十四名聲如此顯著,而白稚川這樣貌不驚人的一介寒素竟然與之交好,訝異之余,不免與有榮焉,得意道:“白兄乃是柳郎的知交好友。”
那群讀書郎登時對白稚川刮目相看:“白先生想必也是名士高人,失敬失敬。”
白稚川忙道:“白某才學淺薄,蒙柳郎折節下交,實為三生有幸。”
得知白稚川身份,那些書生待他們的態度便親近了許多,相讓著走到竹籬外,白稚川扣了扣柴扉。
片刻之后,一個面容清秀的白衣少年出來應門。
藺知柔依稀覺得那少年面善,一時間卻想不起來何時見過。
少年打開柴門:“諸位有何貴干?”
方才那書生捧出一卷文卷,上前一步道:“某等乃云嵐書塾的塾生,前來拜謁柳先生。”
那少年目光中流露出一絲不耐煩,收取了他們遞上來的卷子和名紙:“卷子收下了,諸位請回罷,明日午后來問消息便是。”
為首的塾生揖道:“書塾距此不下五十里,往返不易,某等就在門外等候回音。”
這些人雖沒有逼著人家盡快批閱,可申言要等,就有點要挾的意思。
少年終究臉嫩,拉不下臉來哄他們離去,撇撇嘴道:“那你們便等著罷,家師今日未必有空閱你們的卷子。”
書生們都道無妨,少年又看向藺知柔一行人:“諸位也是來投卷的么?”
白稚川上前一步,揖道:“在下天水白二十三,這兩位是白某的朋友。”說著遞過名刺。
少年一聽他的名號,頓時舒眉展目:“原來是白先生,失敬,家師已等候多日了。”
藺知柔聽他說到“家師”兩字,終于想起來,眼前的少年正是夜泊白沙州時向她借火之人。
那一夜映在船蓬上的側影,原來就是這位才高八斗的柳十四郎。
兩番邂逅,巧得如同傳奇小說,沒準這柳先生與她還真有師徒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