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忍不住的不叫了起來!</br>
麻依依皺了皺眉頭,說:“三哥,如果我們不答應,他們就不會讓我們在這里久留,你看怎么辦?要不然我們……我們還是走吧?!?lt;/br>
張三抬頭,朝著土族人看了看,男女老幼,都是瘦弱無比,一個個干的嘴唇都裂開了。</br>
頓了下,張三突然心中一動,掐指一算,隨即說道:“妹子,這樣吧,讓他們給我十八天時間,十八天時間一到,必然大雨傾盆?!?lt;/br>
張三這身上幾乎沒什么法力,想求雨是萬萬求不到的,別說十八天,就算是二十八天,張三也不可能求到雨水。下雨的事,就算張三法力俱在,也決不可能求雨成功。</br>
麻依依非常的困惑,不知道張三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敢口出狂言。</br>
“三哥,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br>
張三不以為然,輕輕一笑:“廢話,我張三說話,自然不會有假。”</br>
“呃!”</br>
“三哥,你到底有什么好辦法辦法啊?!?lt;/br>
“妹子,你啥也不要問,直接告訴他們,如果能等我十八天時間,我肯定老天爺會下雨的?!睆埲攀牡┑┑恼f著,麻依依聽了之后卻很是茫然。</br>
……</br>
無奈之下,麻依依只得原話照搬,告訴了大祭師張三要求十八天的時間。大祭師遲疑了一下,不過想想,覺得這事可以推延一些時日,有雨總有沒有雨水來得好。</br>
而張三此時,卻在不遠處一塊石頭上快速思索著,自己渡劫之后,到底該如何求雨的大事。</br>
……</br>
古時候,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并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范載于典籍。</br>
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于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lt;/br>
而在民間,百姓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于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于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br>
土族大祭師求雨,也是求的龍王爺,可是求了都快半年了,仍然是一滴雨也沒下。</br>
為此,土族大祭師非常的煩惱,幾次想到動員大家離開三陽關,可一想到別的地方可能干旱的更嚴重,大祭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br>
而今天,大祭師機緣巧合,瞎貓碰上死耗子,竟然遇上一個敢承諾在十八天內下雨的張三。</br>
其實,張三本來是想,十七天內過了所有的地煞劫難,然后再想辦法幫幫這些土族人,如果實在想不到,那自己的就趁早逃命。</br>
……</br>
關于求雨,張三并不會,也不知道求雨的法術。</br>
不過,張三在小的時候,聽村里的李大榔頭講過一個關于求雨的故事,所以這心里也有了一些打算。</br>
相傳古時候劉伯溫求雨</br>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br>
后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于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br>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兇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準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br>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么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br>
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里關押的人有冤枉?!?lt;/br>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里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br>
其實,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碼事。劉基人稱劉半仙,他懂得七十二地煞術中的祈雨術,所以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云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br>
張三從這個故事中,聯想到自己要經受七十二地煞星的劫難,這風雨煞自然也列在其中。所以張三想試試運氣,如果下雨了,就是自己的造化。</br>
但如果老天不下雨,張三覺得,自己也可以運用七十二地煞術中的祈雨術試試運氣。</br>
這七十二地煞術的事情,張三早些和杜子騰在靈鏡中的時候,就已經將其爛記于心了。只是張三覺得用不上這祈雨術,所以也就沒學。</br>
但如果到了最后一天還是沒下雨的話,張三暗暗決定,一定要試著祈雨,為百姓造福。</br>
不過,這祈雨的器具,還有諸多事宜,張三覺得,必須要事先準備好才行。</br>
按照地煞術中記載,祈雨之時,祭天求雨之處,必須設于高山之上。因為術中記載,祭臺設在高處,越高離行雨的天龍越近,求雨就更加靈驗。</br>
祭夭求雨儀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頂,選一棵大樹作為“龍樹”,在龍樹下擺設祭壇,在祭壇上鋪墊青松毛,擺上酒、茶、米、肉等祭品,點起清香,殺雞宰羊,敬奉“天龍”。</br>
祭祀儀式開始,主祭之人,要選出一個強壯的小伙子,讓他抹成大黑臉,裝扮“龍王爺”的模樣。龍王爺腰間挎著一個盛滿水的大葫蘆攀上龍樹,在“求雨經”時向下潑灑“雨水”。其它參祭人員跪在祭壇前默念祈雨。主祭之人搖沖夭鈴,身披法衣,頭戴法帽,施展法事,邊跳邊念“求雨經”。</br>
念完一段經,龍王爺就向地面灑些“雨水”。問樹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眾人答:“雨水太少,莊稼長不起來,請龍王爺多行點雨”。主祭之人又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又從樹上多灑些“雨水”,再問如何?求雨眾人答:“雨下得太多,莊稼受澇,難有好收成”。</br>
主祭之人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才均勻地灑下雨水。</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