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鳩摩羅什 史上最偉大的譯經(jīng)師
我國姚秦時期的龜茲國大譯師鳩摩羅什,是《阿彌陀經(jīng)》的漢譯者。鳩摩羅什以文筆流暢、譯文優(yōu)美,與玄奘、義凈和真諦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師。
鳩摩羅什于343年誕生于龜茲,漢譯為“童壽”,祖籍印度。從小天資聰穎,在七歲的時候出家,拜師學習,每天可以背誦三萬多字的經(jīng)典,眾皆驚嘆。
當時龜茲地區(qū)小乘佛法流行,因此,鳩摩羅什所學也都是小乘法理。后來在13歲的時候,偶爾途經(jīng)沙勒國(今新疆喀什附近),并居住了一年。就在這一年里,鳩摩羅什的佛學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因為當時沙勒國地區(qū),大小乘佛法都有流行。鳩摩羅什因與蘇摩探討法義,認識到大乘佛法才是最核心的思想,感嘆說:“我以前就像不認識金子的人,把沙礫當作黃金。”然后開始學習大乘佛法,并研習了《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大乘中觀論著。為以后在中國開辟三論宗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一年后,羅什隨母在返回家鄉(xiāng)的途中,以淵博的佛學知識、嚴密的邏輯和巧妙的辯論,大敗一名當?shù)貥O為出名的外道,從而聲名大振。回國后,深得國王賞識,便陸續(xù)開講大乘中觀法義,凡聞者靡不嘆服,敬為大德高僧。在羅什20歲的時候,受了比丘戒。其母臨去印度前,對羅什預言說:“以后佛法將興盛于震旦(中國),你可以到那里廣弘佛法。”羅什應允,并繼續(xù)在龜茲國住了20多年。
后來,鳩摩羅什大師被迎請到中國涼州(今甘肅武威境內(nèi)),但當時執(zhí)政的呂光并不信佛,所以也沒有給羅什創(chuàng)造良好的弘法條件。后來姚興即位,由于他篤信佛教,才將羅什大師請入長安,當時羅什已經(jīng)58歲,在涼州韜光養(yǎng)晦了17載之久。
姚興十分敬重羅什大師,敬以國師,并敦請開始翻譯佛經(jīng)。于是羅什大師先譯出這部《阿彌陀經(jīng)》,并接續(xù)翻譯了《摩訶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金剛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等佛教重要典籍。
409年,一代譯經(jīng)大師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圓寂前,羅什對大眾說:“我一生翻譯經(jīng)典,差不多有三百多卷,如果我的翻譯沒有錯誤,那么我圓寂火化后,舌頭將燒不爛。”火化后,果然舌頭尚存,應驗了大師的誓言。
漢傳佛教四大譯師
佛教能夠在中國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吻合,也與佛經(jīng)的翻譯有很大關(guān)系,歷史上有很多優(yōu)秀的佛經(jīng)翻譯師,他們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準確地傳達出佛教教義,盡量減少了這種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
鳩摩羅什大師精通梵文,兼達華語,因此其譯作堪稱上乘之作。在翻譯風格上,羅什一改舊譯拙樸的對字翻譯,而是在不失原義的基礎(chǔ)上,運用中文行文特色,將原文的感情色彩一并表達出來。雖然沒有對字翻譯的嚴謹,但仍然保持了“信達雅”的翻譯特色,而且顯得更為活潑。在傳情達意方面,使得人們更容易把握原文義理。
所謂“信”,就是保持原文的內(nèi)涵,是翻譯中與原文的等效原則;所謂“達”,是指傳情達意,是可理解原則;所謂“雅”,是指文字表達的美學要求。一般來說,敘述散文體的經(jīng)文,必須具備信和達,而對于詩體的經(jīng)文,如偈頌詩歌,在信達的基礎(chǔ)上,還要具備雅。
雖然羅什的譯作,有時候在文字多寡方面,并沒有完全符合梵文,在某些地方進行了適當?shù)木啠趦?nèi)容上,卻依然保持了原文的完整性。這種翻譯風格,雖然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質(zhì)疑,但卻贏得了大眾的支持和喜愛。比如《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等經(jīng)文,雖然有幾種譯本,但大眾熟知和誦讀的卻大都是羅什的譯本。不但文字流暢,通俗易懂,而且極為優(yōu)美。他的譯作,通常被大家認為是極佳的文學作品,對中國當時的文學界也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門下3000弟子中,不乏當時赫赫有名的文人墨客。羅什所譯《金剛經(jīng)》中著名的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雖然沒有絕句的平仄規(guī)范,但卻以其獨特的文學風格,非同凡響的表達方式,開創(chuàng)了新的譯文雅則。這種讀誦起來擲地有聲的譯文,正是羅什所譯經(jīng)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一個重要原因。
偉大的譯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梵語Kumārajīva)(344—413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經(jīng)翻譯家。
鳩摩羅什翻譯的主要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