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正面擊穿
現在黃德興占據有利的側面位置,所有的敵人都將前裝甲和炮管對準北方,那里有一個機械化步兵營在佯動。他知道自己兵力或許不輸對手,但是坦克應該比少敵人少不少,他從空中偵察中看到了一個由數輛指揮車組成的指揮部,此外,竟然還有隨同的防空部隊。
是不是等待第二輪空襲降臨?不過他還知道一旦天色徹底黑下來,叢林里的偷襲難度會增加,而空軍也很難指望得上,不光是因為敵人有新的防空威脅,而且空軍夜間的對地攻擊手段比較缺乏。這里冷杉和松樹的巨大樹冠,可以遮擋雷達波和紅外信號。
他拿起通話器,切換到車外步兵單位,趁著電子干擾還未實施,他還有2分鐘與步兵協調:“你們按計劃行動,解決外圍敵人的步兵,不過要避免和敵人坦克接觸?!?br/>
“知道了,你管好你自己那邊就行?!睂Ψ脚c他平級,對他的指點,答復的比較勉強。
黃德興再次切換到車際電臺,向全連廣播。
“全連低速靠近目標,還有35分鐘天黑,我們發現目標的距離大約在200米左右,敵人應該不會先注意到我們。打一下就退。遭遇通訊干擾不要換頻道,我們按既定計劃行動。”
他終于下決心以一個連,向數量不詳,但是肯定多于自己的敵人展開攻擊,他的另一個坦克連在敵人的另一邊側翼,也就是6公里外的森林另一端,只要等敵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這邊以后,屆時天色應該已經暗了,他們會發起第二波利用夜視儀展開攻擊。
挑戰者II猶如強大卻又笨拙的大象,需要從薄弱的方向展開攻擊,敵人缺乏由步兵建立起的,突出于坦克群的外圍防御帶,這使得黃德興可以依照無人機偵察結果,進行外線的大范圍機動。而起伏的叢林地帶,也提供了兩面夾擊的可行性,在這樣的地區,小山丘和巨大的樹木可以遮擋視線,即使聽到發動機動靜,也未必能看到,很容易實施幾面包抄的群狼戰術,所以關鍵不是數量,而是及時地展開兵力。當然也容易產生誤傷,彈道平直的穿甲彈可能穿透松林打到自己人頭上,所以他不能同時從兩面發起攻擊,只能讓另一個連在自己退卻后,發起第二輪攻擊。他的指揮趨于保守,從技巧和膽識上,他仍然不如亞希尼或者賀凡這樣的指揮官。
近距離偷襲敵人自然十分危險,因為雙方的裝甲在幾百米內,應該會同時降低防護作用;而將敵人注意力吸引過來的同時,敵人的火力也會一并轉過來,他在邊境作戰中領教了挑戰者的正面裝甲,敵人完全不使用反應裝甲,他們對正面裝甲的厚度十分自信。
對于黃德興來說,實施攻擊的基礎在于,他還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殺手锏。就是手上的一輛輪式底盤的電子干擾車。
這輛車外形普通武器,擁有指揮方艙和強大的電源艙,上方有一部安裝在伸縮型支架上復合天線。這種車輛被設計出來,主要任務是干擾無人機與指揮部的通訊,有時候也可以充作通訊中繼車。
在執行干擾任務時,其與電子戰飛機上的干擾吊艙的作用沒有任何的不同,只是因為功率和平臺高度的關系,干擾距離要小很多。干擾同樣基于電子欺騙或者噪音干擾,對于功率較小的跳頻坦克電臺,則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實施噪音干擾,將其通訊淹沒。
這輛輪式干擾車越野能力不佳,也沒有裝甲,所以無法深入太遠,暫時無法干擾全部敵人電臺,并且對己方也可能會有一定的附帶破壞,當然隨著對敵人通訊的分析,干擾會越來越具備針對性,范圍也會隨之增加。
步兵戰車上下來的偵察兵,小心走在步兵在坦克前方幾百米,搜索敵人的暗哨。找到了幾個,但是不多。敵人這支主力坦克部隊撤退時,顯然和步兵部隊割裂開來了,以至于它有一支防空部隊和運輸部隊隨行,卻沒有多少步兵保護。
外圍戰斗首先從北方開始,突如其來的迫擊炮的爆炸聲揭開了攻擊序幕,將寂靜的叢林驚醒。然后是30毫米機關炮的連續射擊,將那些躲藏在樹上偷偷報告的印度觀察哨連窩端掉。
印度部隊開始緊張起來,不光是爆炸聲,還因為大部分電臺突然間,被噪音淹沒了。雖然可以從不遠處的爆炸聲中,聽出只是一些迫擊炮和小口徑火炮,但是面對不詳的敵情,確實是一件讓人擔憂的事情。
印度團長開始調整部署,但是有一半距離較遠的單位無法聯絡到了,這是敵人進一步采取什么行動的開始,而薩姆11陣地沒有發現空中的干擾源。這些位置不詳的干擾源,可以有效低干擾坦克電臺的通訊。
印度團長只能讓通訊人員開著鼬鼠戰車,或者干脆騎著摩托車,去一一通知坦克排,向團部收縮,敵情每一分鐘都在變得更加的嚴重,無論如何他要趕緊收拾隊伍逃離這里。
坦克部隊在遭遇了第一輪空襲后,已經猶如驚弓之鳥,有些不知所措,在得到命令前,所有的部隊都呆在原地等待命令,只有薩姆11導彈部隊,在迅速進行第二次裝填,速度非常的快??偹氵@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不至于如同其他印度陸軍的單位那樣,丟下裝備四散逃命。不過山毛櫸導彈的發射車上只有一組備份彈藥,一旦再發射出去,就無法進行第二次快速裝填了,需要等待專用車輛進行吊裝,標準的流程需要30分鐘,在不平整的地形上,耗時更多。
趁著敵人陣地陷入一團混亂,黃德興與一名副連長下車,2個人在前方開道。他們看到了雪地上剛剛留下的混亂履帶印和腳印,那是坦克轉彎時留下的,還有一些步兵。根據無人機顯示,剛才這里大概有一個排的坦克警戒,剛剛離開不久。他舉起望遠鏡,遠遠看到森林深處陣陣的輕煙,當北面炮聲沉寂下來的間歇,還能聽到發動機發出的轟鳴聲。他幾下爬上一顆松樹,看到了幾百米外,4輛笨拙的坦克正在后撤,樹林深處還有幾輛同樣的坦克。炮管不約而同指向西北至北方,后面緊跟著稀稀拉拉的很少幾個步兵,步兵沒有與坦克拉開距離,顯然怕被坦克甩掉,根本沒有在后方進行警戒的意思。
他取出車外通訊用手機,不起作用了,于是用一個手電筒向后方發射信號,很快己方的坦克跟了過來。這些99坦克小心翼翼地行駛,防止撞到樹木或者發出太大的動靜,北面的炮聲麻痹了全體敵人的注意力,他們絲毫沒有發現危險。黃德興的部隊,可以說訓練有素,但是實戰經驗很少,他急需幾次戰斗來磨練一下隊伍。
他從樹上落下,爬上自己的坦克。車際電臺還能使用,他繼續呼叫各車組,以修改陣型,要求部隊盡量散開,呈彎月形包抄敵人,他希望第一輪攻擊,盡量發揮所有坦克的火力,最好一次摧毀所有坦克,但是礙于復雜的地形,這顯然也是很難達成的。
來自北面的火力開始延伸打擊,全部來自于步兵戰車的30毫米機關炮和車載迫擊炮,炮彈在森林間橫飛、爆炸,給暴露在外的印度步兵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些步兵全部來自于第4裝甲師的運輸營,不是正規作戰部隊,也沒有分辨敵我重裝備的能力;以至于,當有人聽到了身后隆隆的坦克聲音逼近時,第一時間以為只是一支己方的坦克部隊。站在炮塔上的黃德興甚至看到,有一名印度士兵罵罵咧咧向他揮手,示意快些。
黃德興趕緊鉆進坦克,以免在更近的距離上被敵人步槍打中。敵人近在眼前,他有些緊張,沒有分配各車組射擊的目標,只是要求全連各自尋找目標,自行選擇時機開火。
炮手慢慢將炮管對準不足300米一輛挑戰者II的屁股,他從未在這么近的距離上看清過敵人坦克。
通過瞄準鏡可以看見,每輛坦克的后面,還坐著幾名士兵和他們的東西,顯然印度步兵很樂意搭這樣的便車。黃德興則通過指揮儀,留意著敵人的步兵,觀察他們的反應。
他看到落在后面的幾名印度兵朝自己走過來,手里抱著睡袋和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顯然在雪地里待了很久,每個人臉上還都帶著笑容,就好像終于等到了出租車一樣。黃德興猜到他們是把自己當成自己人,準備爬上來了,他可不能讓敵人靠上來,于是操作機槍轉向他們。
立即有一名印度兵察覺到了苗頭不對,他開始后退,手上的東西掉了一地。其余的印度兵還木訥地站在原地,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雖然99坦克上布滿了松樹枝,作為臨時偽裝,這一點與挑戰者一樣,但是開近了總是有一些不同的細節暴露出來了。即使他們只是開卡車的司機,但是看到了紅色的五星和黃色的八一標志的一剎那,還是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了。
黃德興沒有開槍,任由他們沒命地逃散開來。
伴隨炮聲而來的,是巨大的車體晃動,他緊緊握住穩像指揮儀的把桿,看著射擊的結果,當然,沒有人會在300米不到的距離上打偏,這樣的距離完全不需要考慮風偏和彈道,只需要對準挑戰者巨大的屁股。。
炮彈擊中坦克發動機艙,巨大的爆炸將坐在擋板上的4名步兵炸得翻騰起來,有一名士兵重重從空中落下,掉到了炮塔上。
失去動力的敵人坦克立即停頓下來,但是似乎沒有完全失去作戰能力,它開始緩慢地轉動炮塔,速度很慢,顯然是通過內部蓄電池的電力在運行。
運轉過程中,那具燃燒的尸體沿著炮塔前部斜面,滾落下,掛在了炮管上,擋住了車長觀瞄的所有視線。
黃德興一側的2號車,對這個目標進行了一次補充打擊,炮彈擊中座圈位置,直接楔入裝甲,留下一個向外噴出黑煙的小孔。炮塔轉動止住了,大約一秒鐘后,內部爆炸的氣浪將坦克所有的出口炸開,炮塔向一側傾斜滾落到地面上。內部的彈藥連續的爆炸,點燃了附近的樹木。
黃德興的連,以2比1的優勢火力,從敵人無防備的方向發起的這次攻擊,這場戰斗毫無懸念,但是也有一些99式坦克因為被地物或者樹木遮擋,而無法趕在第一時間發起攻擊,但是幸存下來的挑戰者坦克基本上第一時間都找不到北。
黃德興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部分優勢來自于電子干擾,干擾使得所有的印度車輛陷入了各自為戰,無從了解戰場的境地,他只知道敵人看上去反應遲鈍。
除了爆炸聲,告訴他們陷入了戰斗,印度坦克手無從知道敵人從何而來,規模多大。
一名印度車長索性鉆出炮塔,他四面搜尋,終于看到了后方的敵人坦克,他大聲呼叫,并用力敲打炮塔,讓坦克轉彎,挑戰者II過慢的轉動速度,使得他在與裝彈機的競賽中,處于下風。
來自不同方向的3發穿甲彈同時擊中了坦克的各個薄弱部位——在這樣近的距離上,掌握先機的一方可以從容尋找弱點。只有黃德興除外,他要求駕駛員開到開始燃燒的坦克正面,在激光測距儀測到的355米距離外,用穿甲彈射擊敵人正面裝甲,這是他耿耿于懷想進行的測試。這輛坦克的炮管幾乎垂到地面,顯然搖架后部已經損毀,只是一只死老虎,他正好借它試試火炮的威力,同時看看敵人的正面裝甲是否真的如同傳說的那樣,值得敬畏。
印度車長坐在炮塔頂上,渾身著火一動不動,他在第一輪射擊中,就已經被震死了。
99式一發炮彈擊中正面,直接鉆進了裝甲,進而引發了內部爆炸,將坐在上面的印度車長的半截身子,炸到了空中。
黃德興提醒自己,這樣的距離上,99式與挑戰者應該具備互相摧毀的能力,或許99式的反應裝甲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當然如果對方在近垂直的角度上擊中反應裝甲,其破壞彈桿入射方向的效能會被降到最低。
604陰損的招數
黃德興下令部隊稍微后退,天色已經徹底暗下來,敵人應該陷入錯亂當中;接下來,他的另一個連將從西面展開一次攻擊,讓敵人徹底亂了方寸。同時小型無人機的偵察也將繼續展開,他希望殘余的敵人能夠聚集起來,以利于空中打擊一次收拾干凈。
簡而言之,敵人的山毛櫸導彈,對付小型無人機是無效的,如果他們愿意用上百萬美元這些導彈來擊落一架不值錢的小偵察機,中國軍隊手上這種無人機多的是。
王鎮北在戰爭最初的一個小時內,就投入幾百架無人機,大部分都是準備一去不回的小型,甚至投擲型的無人機,有些是為了看看敵人的動靜,有些純粹就是故意招惹敵人反應。如同在阿克賽欽作戰時的經驗,投入的的無人機中有一部分根本沒有光學傳感器,也沒有武器,只是作為了刺激敵人反制,或者掩護真正負有偵察/攻擊使命無人機的手段,這些廉價飛行器可以很好地執行上級賦予其的欺敵的任務,有一些還能交換一兩枚導彈,對于大量武器依賴進口的印度而言,這種中國施加給她的總體戰。
在徐景哲的案頭,有一項印度人至今不知道的統計數字,列城周圍印方陣地發射的防空導彈,有一半擊中了這種東西,其中有一些導彈,還是從中國軍隊沒有掌握的隱蔽陣地上發射的,印度方面的損失,幾乎是不可估算的,而解放軍的無人機使用策略與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
中國軍隊在本次作戰中投入的無人機數量,是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偵察和其他戰術效能當然也無可估量。
雖然中國并不是最早使用軍用無人機的軍隊,不過新的戰術確實是具有中國特赦以及創造性的。當美軍還在阿富汗利用價值數千萬美元的無人機進行偵察以及暗殺行動時,解放軍則在一旁默默地觀察這種新的作戰樣式,不但看到美軍的優勢,也看到其隱藏的問題。
與西方軍隊對于無人機認知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國方面更強調如何應付一場正規的戰爭,而非僅僅立足于特種作戰。在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中,無人機的損失猶如彈藥的損耗一樣平常,這其實是一件很容易被擊落的武器,但是同時它又是各種防空系統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最終的結論是,無人機可以做的很貴,讓它可以隔著大洋,通過衛星通訊接受指令,也可以做的很便宜,效能卻可以通過模塊化的搭配完成不同任務需求。而絕對的數量和成本控制,將超越傳感器的精度或者其他戰術指標,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有時候林淮生的軍隊,簡直就是故意用小型無人機在交換敵人的防空導彈,或者犧牲自己,將其雷達暴露出來。在敵人的雷達顯示器上,大量抵近的飛行器會成為最優先處理的目標,一些超過雷達處理負荷的,較遠、較高的目標,很容易就被放棄,利用防空系統的這些漏洞,攜帶激光制導炸彈的大型無人機,一直靜靜地躲在高空待命。
此刻,正有一架無人機從6000米高空,飛躍混亂的敵人坦克群上空。它必須靠著大量低空無人機的掩護,來混亂道爾M1防空火力的視線;實戰中,這種高低搭配的方式總是能有效欺騙高度自動化的系統,當然,下面的敵人雖然狼狽,卻還擁有比較完整的防空體系。
那些巨大的坦克在熱成像設備的視野中變得清晰可見,從空中可以看到它們正如同無頭蒼蠅般聚集起來。從低空飛過,使用微光夜視儀的無人機,還可以看到一些鼬鼠裝甲車上的人在不停地揮舞小旗子,由此可以判斷通訊干擾是有效的。
早在幾十年前,中國軍隊就曾經引進過英國的坦克電臺,對其抗干擾設計的思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一段時間的偵察以后,對戰場電磁環境的分析和適應更加完善,可以對敵人坦克和指揮車電臺,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復合干擾,這些手段使得敵人裝甲兵的通訊能力,進一步跌落到了一戰時代,使用旗語通訊的水平。
西面的中國坦克群,也在悄悄地接近,這些沒有充分協調的動作(林淮生的指揮部實行一定程度的委托指揮,并不干涉前線指揮官的太多命令),使得第二輪空中打擊時間只能延后。攜帶炸彈的轟炸機已經起飛,但是必須到空中加油區進行一次加油。同時展開的,對于敵人薩姆11導彈陣地的攻擊,則由攜帶反輻射導彈的4架殲轟7型戰斗機來進行。
由于敵人陣地終于有一部遠程警戒雷達露面,似乎可以確定為一個相當完整的單位,對于空軍來說,這種防空陣地的核心不是發射架或者警戒雷達,而是制導雷達,敲掉它才有一錘定音的效果。
在第一輪70公里外展開的反輻射導彈攻擊之后,敵人主要雷達迅速采取了關機措施。2分鐘后,那部勇敢的制導雷達竟然又恢復過來,顯然沒有打中。對于飛行員而言,迅速地再次開機,意味著強勢地求戰表態,那里有一批老資格的操作人員,絕對不是初出茅廬的家伙。
對付這種有老家伙們操作的不易受干擾的相控陣雷達,顯然不能僅僅使用武器的基本投射方式來進行,戰場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高端的的對抗,最終不是武器的較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比拼。
對于數量占優的飛豹戰機來說,眼下必須采取一些特殊的,敵人經驗里找不到答案的方式,碰巧中國軍隊有了一些新的技術,以及衍生出來的戰術。
這些裝載在履帶底盤上的雷達具備相當的機動能力,其次是開機預熱時間很短,可以迅速投入作戰。
當然,這種相控陣雷達的缺點是視野有限,單獨作戰破綻很多,雖然它的天線仍然具備低速旋轉的能力。必須將其注意力吸引到錯誤的方向上,然后偷襲者在盡可能近的距離上丟下反輻射導彈,才可以防止它一次又一次地關機逃跑,把空中力量耍著玩。當然,薩姆11大約有40公里的射程,這將是一條不可過多逾越的紅線。
對于發射車和導彈的打擊,現在變成了一件其次的事情,在林淮生在指示中,只要求消滅制導雷達,以此來癱瘓其他部分。他甚至有了一些貪得無厭的想法,如果能夠俘獲成套裝備的話,可以用來裝備挑肥揀瘦的巴基斯坦軍隊。巴基斯坦第1裝甲師剛剛越過邊界,總算有了一點機械化部隊的樣子,但是其指揮官一直在抱怨沒有可以隨同坦克部隊行進的防空武器,印度部隊多樣化的武器庫或者是一種就近的選擇。
2架殲轟7向南方佯動,在敵人的包線邊緣時時做攻擊狀,迫使敵人制導雷達對準他們,印度導彈操作人員當然知道,在沒有警戒雷達的情況下,單獨開機跟蹤有多大的風險,但是他們存在一些僥幸的想法,首先雷達附近仍然有道爾系統防護;其次,如果對手有一些攜帶反輻射武器的戰機躲在雷達視野外,那他們也很難截獲到雷達特征進行鎖定,對于發射這種武器而言,戰機必須處于雷達主瓣波束內一段時間,這似乎是一種常識。
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確實有2架殲轟7戰機,在北方山區移動,他們利用印度北方軍區的防空武器避戰,暫時可以避開這一帶避開薩姆11的3坐標雷達視線內。
新型的反輻射導彈具備多種發射模式,其中一種是印度人還不知道的,載機未必需要進入雷達的照射范圍內,導彈可以通過數據鏈方式,將其余飛機截獲的雷達波束特征,進行引頭初始化后的設定,
利用這種鎖定方式,其發射條件與常規也有所不同。導彈可以按照既定航線,進行慣性導航,然后在敵人措手不及的情況下,突然進入其輻射范圍,根據對照雷達信號特征截獲之前鎖定的目標,如果此時敵人迅速關掉雷達,導彈將按照記憶中的目標位置,直接砸下去。
這種新的發射模式,是根據以往空地對抗中的一些教訓而改進的,可以盡量避免敵人雷達在遠距離上看到反輻射導彈。
如果在100公里外發射反輻射導彈,意味著敵人至少有2分鐘的時間采取關機和轉移的措施,但是如果敵人在20公里處看到這枚導彈,或者在同樣距離上,使得導彈處于雷達的旁瓣波束內,敵人的反制時間將壓縮五分之四,幾乎沒有任何反制的可能性。
誘敵的殲轟7一直在分析記錄敵人的波束特征,并通過數據鏈將這些信息傳輸到北方待機的同型戰機上。在地面敵人看來,中國戰機沿著導彈包線外延做圓弧形飛行,完全像是在尋找破綻,所以這會兒雖然情勢危急,卻絕對不能松勁,必須死死卯上。
空地對抗中,空軍總是占優一些先天的便宜,何況這次還有數量上的優勢。待機而動的另2架飛豹,則將敵人波束特征輸入導彈,同時飛機本身仍然在偷偷接近目標,并積攢高度,做一次理想的發射。
時機成熟后,雙機偷偷發射了反輻射導彈,然后轉彎離開。2枚沉重的導彈徑直飛向目標的位置,如不出意外,將在很近的距離內發現雷達波,并轉向敵人雷達,給那些印度老兵們一個驚喜。
地面上的印度指揮官,一直拿捏著發射導彈的時機,但是那些飛豹總是不太靠近,又不遠離,這讓他有些擔心可能中了什么計策。
警戒雷達仍然沒有行駛到地勢較高的區域,無法開機探測整片空域。他倒是不太擔心敵人的無人機會偷偷繞到頭上扔下激光制導炸彈,因為他四周方圓10公里內,還有4輛道爾M1系統護衛著,那些東西頂部的戰場監控雷達雖然功率薄弱,看不太遠,但是聊勝于無,至少可以嚇退無人機。他倒是擔心敵人又在玩什么新的把戲,中國人打仗從來不死腦筋,總有一些陰招,讓人防不慎防,這些他在阿薩姆就領教過了。
突然間,兩個新的目標出現在雷達視野內,距離只有30公里,指揮官在第一時間里判斷為滑翔炸彈,下令緊急處置。
中國人扔衛星制導炸彈,就如同扔紙飛機一樣隨意。當然,這個判斷也意味著他還有大把時間來逃脫這種速度不夠快的無動力炸彈的打擊。在緊急處置命令下達后,操作手幾乎同步關掉了雷達,這使得無從對目標完成測速。
履帶底盤早就處于怠速狀態,駕駛員故意停在了一個下坡上,并且直接掛3檔起步。在最近的對抗中,他重復這套動作已經到了如火純情的地步,最驚險的一次,敵人的導彈落到了雷達車后面150米的地方,現在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凌駕于系統對抗的膚淺經驗之上了,敵人再重復那套,接近/發射的老戰術,毫無意義。
載車啟動時,巨大的雷達天線仍然沒有放下,指揮官預備著離開一段距離,接著開機,繼續玩兒這場刺激的游戲,雖然知道遲早會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但是他已經沉迷于這場游戲無法自拔了,他預料敵人會被激怒并冒險靠得更近,那樣那些埋伏在叢林里的導彈就有機會打上目標了。
履帶在骯臟的殘雪和爛泥上打滑,然后速度迅速從零提升起來。一種刺耳且越發尖銳的呼嘯聲透過裝甲,傳到雷達車內部,如果不是巨大的轉彎迫使導彈減至音速以下,車內的人本無從聽到這一聲死神的尖叫。
反輻射導彈的巨大戰斗部在戰車一側爆炸,另一枚掉得遠一些,雖然沒有直接擊中雷達車,但是氣浪硬是將沉重的車輛掀翻,上面的雷達天線陣面砸到地面上,落得個七零八落。
躲在500米外的防空部隊通訊車,立即開始發報,向指揮部報告雷達車已經損毀,要求躲在各處的指揮車和發射車進一步機動規避。
由于電磁干擾,這份完全沒有加密處置的命令,并沒有被所有發射車接受到,不過卻被空中監聽的中國無人機截獲。王鎮北由此判斷出敵人的薩姆11應該被干掉了,他猶豫是否讓前面停止進攻,直接由空軍來解決問題。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