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時間,夫妻兩恩愛無比,如影隨形。
話說曹操自郭嘉離開后,一直在豫州安撫民心,等待時機。十二日后,李典奉郭嘉之命前來,曹操問郭嘉近況,李典說軍師祭酒已經成親,曹操欣喜,為郭嘉高興,又問李典為何而來,李典說為主公效力,曹操一笑。又十四日后,細作傳來消息,陶謙病死,其長子陶商接任徐州牧,曹操喜不自勝,遂決定攻徐州,留下九千兵在汝南、沛國邊境抵御袁術,由郭嘉舉薦兩人,一人叫楊衡,身高八尺,方臉,濃眉小眼,大鼻梁,蓄半尺須;另一人叫林和,身高七尺一寸,方臉,淡眉小眼,高鼻,寬下巴,蓄兩寸須,這兩人都是郭嘉從陽翟帶來,曹操提拔他們作偏將。之前打敗劉表、袁術,郭嘉并未在揚州邊界放兵留守,虛城而已,城里只有少許人,做做樣子,知道袁術不會出擊,若是出兵更好,再趁機收些兵力,可謂是有恃無恐,這次曹操把所有兵力調走攻徐州,因此也就留兵,再發兵五萬親自與夏侯淵合兵,同時傳書夏侯惇一起出兵,集十一萬人馬拿下徐州。
話說徐州陶謙,自和曹操交兵勝后,不知因何原因取勝,自知除他們二人外,無人能幫自己,雖然曾被拒絕過,但還是派使者前去袁紹袁術那里問清楚,哪知兩人都否認出兵,陶謙一時也不知道是誰幫了自己,但肯定是袁紹袁術其中之一,因為除了他們和自己、曹操交界外,其余諸侯都遠,既不會派兵也碰不到自己邊界,但不知他們之一為何不承認,他檢查過曹軍大寨的尸體,有近十四萬,但沒查到另一軍的尸體,以為掩埋或焚毀,陶謙怎么也想不到,是曹操自己軍中內亂,才讓自己撿了個便宜,保住徐州。陶謙一直有病,在曹操攻城之時,就病得更重了,知道曹操敗后,便臥床養病,可是病越來越重,他也知是自己年老,病恐怕好不了,把兩個兒子陶商、陶應叫來,問他們誰可接任徐州,次子陶應說徐州該由長兄陶商接任,長子陶商也不說也不推,就說父親健在當然是父親,陶謙也知兩個兒子無才,叫他們出去。時間一天天過去,陶謙身體越來越差,思考后事,自覺后繼無人,自己雖不是稱霸亂世的英雄,但也是守成之人,可是兩個兒子連徐州這份家業也守不住,憂心忡忡。后來,陶謙又派人去問袁紹袁術,兩人還是否認,自覺袁紹袁術皆是虎狼,就算幫自己也是別又所圖,想起身后事,又是憂心不已。時間又慢慢過去,陶謙覺得再也撐不住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邊,吩咐身后事,另外還有兩人;一人姓孫名乾,字公祐,青州北海人,身長七尺九寸,方正臉,大眼,高鼻,方下巴,蓄半尺須,另一人姓麋名竺,字子仲,東海朐縣人,身長七尺八寸,方正臉,濃眉大眼,大鼻,厚唇,蓄一尺須。陶謙躺在床上,看著四人,有氣無力地說道:“長子陶商接任徐州牧,以后要好好治理徐州,多聽從孫乾、麋竺的建議。
陶商說道:“是父親。”
陶謙雙眼渾濁,看著陶商,還是有氣無力地問道:“你以后要怎樣治理徐州,抵御強敵?”
陶商想了想,想不出,記起陶謙才說的話,說道:“孩兒以后多聽兩位從事的,孫乾麋竺具是大才,我應當多聽他們建議。”
陶謙無力地說道:“好,他們是能人,多聽取意見是好。”隨后看著孫乾麋竺,無力說道:“煩請兩位盡心輔佐我兒,陶謙感激不盡!”
孫乾麋竺躬身下拜,皆答:“尊主公之命。”
陶謙看著四人,勉力說道:“徐州當守則守,守不住,陶商你投袁紹,陶應你投袁術,孫乾跟陶商,麋竺跟陶應。”
陶應答:“是父親。”
陶商問:“父親,怎么會守不住?”
孫乾卻說:“主公放心,曹操上次戰敗,少說也折了十八萬人,必定不敢再犯。”
麋竺附和道:“是啊!曹操必定不敢再來,請主公安心養病”。
陶謙聽完四人話,猛地咳嗽起來,后喘氣說道:“曹操必來,袁紹和袁術也會來,爾等需聽我命令,否則性命難保。”
陶商陶應皆答:“是。”
孫乾麋竺躬身下拜,稱:“遵命。”
陶謙一時無話,休息一陣后,想到以前之事,心里難受、后悔,看著陶商,喘氣說道:“陶商,你好好聽我說。”陶謙還沒說完,陶商就打斷話,說道:“父親,孩兒聽你教誨。”陶謙心里有氣,只得繼續喘氣說道:“我生平做過最錯的兩件事,第一,就是當初用黃金誘使青州黃巾攻打曹操,讓曹操得了百萬人口,三十萬大軍,否則曹操又豈能威脅我,當年青州黃巾爆發,聚眾百萬,本來打算兵分三路,其一路被袁紹打退,遂作兩路,我擔心徐州有失,便以金賄賊,勸他們集為一軍攻打兗州,正是給自己留下禍患;第二,不該去截曹嵩,我知道曹操勢大,敵不住他,想扣住曹嵩作人質,讓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誰知那該死的張闿,竟然貪財殺了曹嵩,害我惹禍上身,憑白成了曹操殺父仇人,否則曹操一向有仁德之聲,雖想攻打也無出師之名,你要謹記,陶商,謹記為父之錯,好好治理徐州!”
陶商說道:“孩兒謹記父親教誨,一定好好治理徐州。”
陶謙看了陶商,又看三人,也無事情交代,揮手讓四人退下。
四人乃退。
當夜,丑時四刻,陶謙死,享年六十四歲,五月二十九亡。
白日,陶商發現父死,為陶謙發喪,震驚瑯琊郡。
且說夏侯惇得到傳信,知道曹操意思,要勸降陶商,派人送信給陶商,他在泰山郡屯兵,和瑯琊郡交界,半日時間,書信就送到陶商手中。
自陶謙死后已過六日,陶商接任徐州之主,可謂是六神無主,收到夏侯惇書信,嚇得身上大冒冷汗,心臟狂跳,害怕不已,人事不知,過了一會兒,想起陶謙臨終囑托,遂請弟弟陶應和孫乾麋竺議事。
孫乾打開書信一看,見上面寫道:吾乃夏侯惇,兗州牧豫州牧曹公麾下大將,現引兵五萬屯于泰山,曹公引兵十萬屯兵沛國,陶謙已死,其叛將張闿投靠袁術,袁術被曹公擊敗,曹公擁兗州豫州兩州之地,袁術害怕,送張闿和一千叛兵給曹公求和,曹公把張闿砍上一千刀,砍得極細極輕,一刀比筷子還細,五十個呼吸一刀,張闿痛得慘叫連天,只求一刀殺了他,曹公偏砍他一千刀,讓他生生受了一千刀才死,死后被砍成幾千塊碎肉,曹公已手刃仇人,陶謙又已死,若足下能投降,曹公許諾足下富貴一生,如若不然,城破身死,上次是有敵襲,徐州才勉于難,這次曹公已平定敵人,再沒人來救徐州,望足下三思而后行,免于刀刃之苦,兩日之內投降,否則十五萬大軍攻城。孫乾被嚇得不輕,一時發呆,麋竺在旁邊看著,也被嚇到。
過了一會兒,陶應看沒人說話,問道:“大哥,我們要投降袁紹袁術嗎?”
孫乾麋竺才驚醒,頭冒冷汗。
陶商臉色難看,說道:“二弟,你把書信看看。”
陶應拿起孫乾手中書信,看了起來,看完,手抖,書信掉地。
陶商看著孫乾麋竺問道:“我們要投降袁紹袁術嗎?”
孫乾說道:“主公勿憂,上次不知是袁紹還是袁術幫了我們,曹操書信講平定敵人,他大敗袁術,那上次幫我們的就是袁術,這次我們請袁紹幫忙,他定不愿意曹操壯大,現曹操已擁兩州,再得徐州就和袁紹一樣擁有三州,袁紹必定出兵幫我們,且守住基業,不到萬不得已決不降。”
陶商一聽,著急地說道:“兩日時間,青州和我們交界,騎馬一天就能到,若是袁紹不幫我們,我們就投降!”
孫乾臉上很憂。
陶應一聽,急聲說道:“袁術已經被曹操打敗,把張闿送給曹操,張闿被砍一千刀而死,死無全尸,我要去投靠袁紹!”
孫乾看著陶商陶應,憂慮地說道:“袁紹雖擁有三州,但本人在冀州,此一去一回,日夜不停,恐怕,也需要五六天!”
陶商陶應皆是大驚,心臟狂跳。
麋竺急說道:“青州有兵,我們可以一面防守,一面向青州借兵,一面向冀州借兵。”
孫乾憂慮說道:“沒袁紹命令,青州不會借我們兵,而袁紹地方太遠!”
麋竺急說道:“不必擔心,我聞北海相孔融,乃孔子的二十世孫,我愿去求孔融,讓其出兵。”
孫乾搖頭說道:“北海能有多少兵力,能擋曹操十五萬大軍。”
麋竺慚愧低頭,隨后又生一計,說道:“可求北海相孔融勸說袁譚,發兵助徐州,若失了徐州,曹操則會攻打青州。”
孫乾擔憂說道:“即使能解瑯琊之圍,可沛國十萬曹軍如何能擋?”
麋竺不語,好一陣才說道:“總是要盡力一試?不成再降!”
孫乾無語。
一時無聲。
陶商早已害怕,想投降曹操。
陶應想馬上投降袁紹。
麋竺對陶商說道:“主公,吾愿親往北海求救。”
陶商害怕,說道:“不用了,我已決定投降曹操!”
陶應馬上說道:“大哥,父親沒讓我們投降曹操,他說的是袁紹!”
麋竺問道:“主公,為何要降曹操?”
陶商看著麋竺,看著陶應,再看孫乾,心里仍是恐懼,說道:“反正是降,降曹操和袁紹又什么分別?何況曹操還許我富貴一生。”
陶應一聽,也覺得有道理,立刻說道:“大哥說的是,萬一袁紹打不過曹操,那我和大哥不是要被砍一千刀而死,還是投降曹操!”說完,心里害怕。
麋竺一聽,也覺得有道理,但一想,說道:“主公,勝負還未知?也許袁紹擊敗曹操,那主公不就保助徐州了。”
陶應馬上說道:“麋竺,你想害死我們兄弟嗎?也許,你把我等兄弟性命說成是也許,也許輸了,我們兄弟就要被砍一千刀,死無全尸!你竟然說是也許!”陶應語氣越說越重。
陶商聽后,也是害怕不已,急說道:“我乃是徐州牧,麋竺孫乾都聽我命令,本主公下令,今日投降曹操!”
麋竺欲說又忍住。
孫乾急說道:“主公不可,勝負未知,不可輕易舍了徐州基業!”
陶應大怒:“孫乾,你想違背主公軍令嗎?”
陶商也馬上說道:“孫乾,你敢抗命?”
孫乾立即答道:“主公,孫乾不敢抗命,但先主公說過,要降也只能降袁紹袁術,曹操和我們徐州是死敵。”
麋竺也說道:“不錯,先主公確實說的是袁紹袁術,不是曹操,正是因為先主公和曹操有仇。”
陶應馬上說道:“我父親已死,張闿已死,曹操又怎么是我們死敵,把徐州讓給他就是了。”
陶商擔心,降了曹操后,他會不會把父親的賬算到自己身上,看著孫乾麋竺,問道:“曹操不會把父親的仇,算到我和二弟身上吧!”
陶應一聽害怕起來。
孫乾一想說道:“倒有可能,畢竟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不過,也未必會算到主公和二公子身上,畢竟殺曹嵩的是張闿。”
陶商一聽,發怒說道:“孫乾你這是什么意思?曹操是殺我們還是不殺我們,你倒是說清楚?”
孫乾臉上為難,說道:“這個是五五之分,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向青州借兵,等敗了再投降袁紹,那就不用擔心曹操。”
陶應聽完,立即說道:“大哥,我們投降袁紹吧!父親遺命叫我們投降袁紹!那比死在曹操手里要好!”
陶商心里猶豫,想到曹操,不敢反抗,決定寫書問他,遂說道:“我先寫一封信問曹操,看他是否會放過我們,再決定降誰。”
麋竺說道:“主公,曹操要你投降,怎會在信里說要殺你,他的話信不得,還是讓我去青州借兵。”
陶應也說道:“是啊!大哥,我們還是投降袁紹吧!”
陶商一想,麋竺說得有理,哪有人會在信里寫要殺自己,叫自己去投降的,便說道:“麋竺,你速去青州借兵,快點去,快回來!”
麋竺躬身下拜,說道:“尊命。”
天黑后,麋竺已到孔府坐著,期間他不聽奔跑,換了五匹馬,才趕上時間。麋竺神色萎靡,疲勞不已,周身疼痛,突然一人走出,看了過去,見來人身穿華服,高八尺,頭戴黑冠,方正臉,濃眉小眼,高鼻,大嘴,方下巴,蓄兩尺須,麋竺立馬站起,這人向麋竺拱手施禮,說道:“吾乃孔融,可是徐州從事,麋竺先生?”
麋竺聞言,躬身下拜,然后急聲說道:“小人麋竺,徐州危急,曹操興不義之師,欲置徐州百姓于水火之中,久聞國相高義,敢請國相仗義相救。”
孔融臉色不變,說道:“煩請先生就坐。”
麋竺乃坐,孔融坐在主位,廳內只有幾個婢女。
孔融正坐,問道:“曹操為何要攻打徐州?”
麋竺說道:“曹操興不義之師,欲占領徐州,故如此,徐州已被曹操十五萬大軍所圍。”
孔融一聽,面不改色,說道:“我和曹操素無怨仇,不如我以書勸曹操。”
麋竺一聽,大急,忙說道:“曹操兩日內就會發兵十五萬,形勢刻不容緩,沒時間勸書了,需立即發兵,星夜前往。”
孔融一聽,面色還是不變,說道:“竟然這樣急促,不過,我兵少恐怕不成事,還是我寫書勸曹操,讓他退兵。”
麋竺驚訝不已,急說道:“國相,曹操乃是惡賊,曾將他的殺父仇人張闿,砍一千刀而死,從古到今,從未有過這樣的殘忍的刑罰,他還威脅我主公陶商,如果不投降,也要我主公千刀而死。”
孔融一聽,臉色一變,怒道:“想不到曹操是如此之人,我當初還佩服他行刺董卓,和他一起伐董,真是錯看此人,真是宦官之后!”突然又問道:“徐州牧不是陶謙嗎?怎么是陶商?”
麋竺傷感地說:“先主公,不幸在數日前去世,由長子繼位。”
孔融嘆息一聲:“原來如此。”
麋竺急說道:“還請國相一面發兵,一面速去找青州牧袁譚,讓他發兵相助。”
孔融一聽,臉色平靜,說道:“袁譚此人,沒有朝廷命令,自立為青州牧,在青州作威行惡,我深惡此人,不會去找他。”
麋竺一聽,失望至極,說道:“若無青州發兵相助,徐州不保。”
孔融站起身來,大義凜然地說道:“我立即去點兵,今夜就去救徐州。”
麋竺急問道:“國相有幾萬兵馬?”
孔融臉色尷尬,聲音變小說道:“我有三千兵馬。”
麋竺只覺得無望,三千能做什么,曹操一面五萬,一面十萬。
孔融見麋竺垂頭喪氣,心里羞愧,突然,打起精神,大聲說道:“麋先生勿憂,自古邪不壓正,武王伐紂,以四萬八千對七十萬仍然獲勝,我們乃是正義之師,雖兵少,然必勝,曹操乃是無道之師,雖多,必敗矣!”
麋竺一聽,哭笑不得,只得說道:“多謝國相好意,我要啟程回徐州了。”向孔融躬身行了一禮。
孔融說道:“好,我們一起出發。”
麋竺心里有苦,說道:“不用了,我們自有御敵之策,不敢勞煩國相。”
孔融一聽,明白了,急說道:“麋先生看不起我三千兵馬嗎?需知三千越甲可吞吳!”
麋竺一振,然后萎靡,說道:“多謝國相,在下要告辭了。”
孔融大怒,說道:“你竟然如此看不起我?我定要打敗曹操,讓你看看什么是正義之師!”
麋竺聽了,還是走了。
孔融氣得胡子都蹬了起來。
過了一陣,孔融氣不過,派人去找劉備,準備出兵救徐州。
麋竺星夜趕回瑯琊,終于在午時趕回,一日一夜未合眼,換了十匹馬。
此時陶商又收到夏侯惇書信,信上說,今日酉時若未回復,明日清晨十五萬大軍齊發,陶商陶應孫乾都在等麋竺。
麋竺到來,四人相見,立刻問情況,三人都知青州借兵不成,麋竺也知道酉時時限。
陶應說道:“大哥,我們馬上投降袁紹吧!”
陶商說道:“我想投降曹操,萬一袁紹打不過曹操,我們兄弟不是死無全尸!”
陶應大吃一驚,害怕地說:“對呀!我還沒想到袁紹打不過曹操,萬一他輸了,我們豈不是會像袁術送張闿一樣,被袁紹送給曹操,死無全尸?被砍一千刀痛死!”
陶應一說,陶商心里更加堅定。
孫乾說道:“主公,我們還是按先主公遺命投降袁紹,我們若降,袁紹擁有四州,曹操才兩州,袁紹勝多輸少,我們也無恙,若降曹操,實難說曹操會不會報仇,還請主公三思。”
陶商一聽,急說道:“孫乾,你說袁紹勝多輸少,萬一他輸了,我們兄弟死無全尸,你要如何向我們兄弟交代?如何向先父交代?”
孫乾不語,低頭。
麋竺躬身下拜,連忙說道:“正是向先主公交代,才降袁紹,畢竟袁紹和主公無仇,曹操和主公有仇!”
陶商看著麋竺,堅定說道:“麋竺,你若是保證袁紹絕不會輸,我就降袁紹!”
麋竺不敢抬頭,不敢說話。
陶應怒問道:“你既不敢保證,還拿我等兄弟性命作兒戲,你是何居心?”
孫乾躬身下拜,急說道:“主公息怒,二公子息怒,凡事又豈能有十成把握,我看投降袁紹,到時袁曹相爭,乃是六si之分,若是降曹操,他殺主公與二公子,恐怕是五五之數,相較起來,還是降袁紹,先主公也正是料到這一點,望主公明察。”
陶商一聽,說道:“我若是降袁紹,他擁四州,曹操兩州,比曹操多了兩倍,分明是十五之數,你說是六si之分,是何居心?”
孫乾一聽,不敢答,也不知怎么回答。
麋竺替孫乾辯解,說道:“以四打二,大有勝算。”
陶商瞪著麋竺說道:“我不要勝算,我要完全勝,一點敗算都沒有!”
麋竺立馬低頭。
陶應看孫乾麋竺低頭不語,怒聲說道:“想先父把我們兄弟托付給你們二人,你們就是如此忠心為主,曹操何等兇惡殘暴,你們不勸我們結好,反倒讓我們為敵,真想讓我們兄弟死無全尸!”
孫乾麋竺更是低頭。
陶商聽陶應話,覺得大有道理,不結好,而為敵,乃是取死之道,遂說道:“我乃是徐州牧,所有人都要聽我的,本主公決定,立即投降曹操,并送金銀財寶,遣使者立即前往。”
孫乾麋竺不語,仍是低頭。
陶應說道:“大哥英明,殺曹操父親的是張闿,我們父親只是想劫曹嵩,又不是殺他,況且父親已死,我們送上金銀財寶,曹操必定不會怪我們,還給我們一生富貴!”
陶商說道:“二弟說的是。”
陶商看著孫乾麋竺兩人,嚴厲說道:“退下,本主公不想看到你們兩人。”
孫乾麋竺皆答:“是。”站起身來,走了出去。
陶商遂遣使者出使,送上金銀財寶。
夏侯惇在營帳里,收到陶商書信,金銀財寶,高興不已,遂打發使者出去,口中稱道:“軍師祭酒果然是神人,主公依此法行事,我竟然不費一兵一卒得了徐州!”
夏侯惇一面寫書回曹操,一面把大軍開進徐州,兵臨城下,陶商大開城門,獻上徐州牧符印,夏侯惇得徐州,掌握兵權后,將陶商陶應全家、全族、關入大牢,通報徐州,曹操為徐州之主,派人前去彭城國,放曹軍入城。
孫乾麋竺見陶商陶應被抓,知他們兇多吉少,兩人嘆息不已,決定離去,只得去投孔融。
兩天后,曹操進了彭城國,走進徐州土地,高興不已,隨行武將也是如此。
且說北海相孔融,領三千兵馬星夜來救徐州,天亮已到城下,命守城之人開門,守城之將哪敢開門,孔融以理說之,守將仍是不開,氣得孔融大罵。后來,孫乾麋竺二人離開徐州,遇到孔融,才知徐州已經降了曹操,陶商陶應及其親族皆被關押,孔融大怒,怒罵曹操,一罵曹操興無道之師,二罵曹操言而無信,關押陶商陶應,三罵夏侯惇無恥,助紂為虐,四罵麋竺蠢不可及,愚害其主,然后說道,要以正義之師打敗曹宦,孔融親寫戰書,怒罵曹操。
且說夏侯惇自得徐州,便在瑯琊郡撫國安民,嚴守曹操之令,突然得孔融書信,大怒不止,罵道:“孔融是什么東西,敢罵主公?”欲發兵,生擒孔融,叫他死得難看,想起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不好殺他,又想起曹操命令,令他守城,不許與青州交戰,夏侯惇便忍了下來。
孔融見對方沒有來信,仍派人送信,決意先罵他個羞愧自慚,夏侯惇又收到來信,知對方是罵自己,更加罵主公,心怒,又不能出兵,便把書扔了,又叫人燒了,命手下之人不準送信。
孔融見對方兩次沒回信,大罵夏侯惇無禮,決意發兵攻城,召集劉備、關羽、張飛。
營帳里只有孔融一人,他正在看書,看的是儒門之書,突然,走進來三人,孔融視之,乃劉關張三人。三人各具英氣,慢慢走來,中間一人,身長七尺五寸,長方臉,濃眉大眼,高鼻,寬嘴,尖下巴,蓄一尺須,姓劉名備,字玄德,號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左邊一人,身長九尺,須長三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右邊一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黑面大臉,虬髯半尺,姓張名飛,字翼德,幽州涿郡人,做賣酒屠豬生意,這劉關張三人,本是公孫瓚手下,因公孫瓚和袁紹爭奪青州戰敗,青州被袁紹所奪,和公孫瓚失去聯系,又和孔融有交情,索性就留在孔融這里。三人走近,向孔融點頭施禮,孔融讓他們坐下,三人遂坐在左邊。
劉備問道:“國相召我等兄弟三人,是有何事?”
孔融正坐不斜,郎聲說道:“我欲發兵攻城,擒下夏侯惇,還徐州百姓安樂!”
劉備面色不變,說道:“我們只有三千兵馬,國相有何妙計?”
孔融郎聲說道:“以正克敵,無往而不勝!”
劉備問道:“具體如何行事?”
孔融說道:“發兵攻城。”
劉備面色仍不變,說道:“國相,我軍只有三千,正面進攻,勝算不大,而且沒有攻城器械,不如誘敵出城,再殲之。”
孔融郎聲說道:“不用,我乃是正義之師,雖少必勝,曹軍無道之師,雖多必敗,直接進攻,必能大獲全勝!”
劉備不悅,臉上誠懇地說道:“還請國相三思,直接攻城決無勝算!”
孔融心怒,臉色不悅地問道:“玄德何以不祥之言告我?”
劉備誠懇說道:“請國相明見,玄德非是不祥之言,實是不愿見到我軍將士身死,請國相明鑒!”
孔融臉色更是不悅,嚴聲問道:“玄德何以一再亂我軍心?”
劉備臉上犯難,站起身來走到孔融面前,躬身下拜,說道:“請國相收回成命!”卻是不起身。
關羽張飛也是站起,走到劉備身后。
孔融臉色難看,說道:“玄德何必行大禮,我意已決,斷不更改。”
劉備不起身,還是說道:“請國相收回成命!”
關羽躬身下拜,也說道:“請國相收回成命!”
張飛見此,臉上不悅,也躬身下拜,大聲說道:“請國相收回成命。”聲音很大,震得孔融耳朵一疼。
劉備關羽皆側視張飛,劉備急忙說道:“請國相見諒,我三弟天生嗓門大,不是有意如此,劉備再此賠禮。”
關羽張飛皆側看劉備,一個往左一個往右,見劉備還是躬著。
孔融看劉關張三人,心里惱怒,生氣說道:“我意已決,劉備關羽張飛各領一千人馬攻城!”
劉備還是躬身,急聲說道:“請國相收回成命,此戰必敗,不能讓將士們白白犧牲!”
關羽躬身說道:“攻城需三倍兵力,我軍只有三千,決計不能攻城,請國相三思!”
張飛躬身跟著說道:“不能攻城。”這次也不故作大聲。
孔融氣極,大怒,嚴聲說道:“你們三人敢違抗軍令!”
劉備躬身說道:“備愿受軍法,只請國相不要攻城!”
關羽躬身也說道:“關羽愿受軍法,請國相不要攻城。”
張飛躬身大聲說道:“請國相不要攻城。”聲音大得又震孔融耳朵。
關羽側看張飛。
孔融大怒,大聲說道:“張飛,你敢屢次欺我?”
劉備朗聲說道:“非張飛要欺國相,實是張飛忠肝義膽,力諫國相。”
孔融看著三人躬身,大怒,恨他們不尊命令,對帳外喊道:“甲士進來。”帳外走進八個甲士,孔融指著三人說道:“給我把這三人拉下去關起來。”
關羽有怒意,張飛欲反抗,劉備拉著張飛手,以眼神示之,甲士遂把三人拉下去。
三人走后,孔融越想越怒,想到之前麋竺輕視自己,結果徐州為曹操所得,現三人抗命,自己決計不能聽他們,要以正義之師,擊敗夏侯惇,遂下令攻城。孔融親率三千兵攻城,夏侯惇站在城墻上,見來人不多,不放在心上,一場攻城戰展開,一個時辰后結束。
夏侯惇坐在榻上看書,士兵送來戰報,已打退敵軍,自己這邊死傷三百余人,敵軍死二千八百多人,心里高興,同時笑孔融愚蠢,竟拿三千人,攻自己五萬。原來,夏侯惇得到徐州后,先收兗州邊界一萬防軍,再收青州邊界一萬防軍,已是五萬大軍。
再說曹操,自進彭城之后,收彭城國一萬防軍,已有九萬,便向下邳郡進軍,八天時間到達下邳邊境,守將知是曹操,新的徐州之主,看曹軍人多勢眾,自己不是敵手,便降了,曹操又收一萬,已有十萬兵。兵臨城下,曹操早已算好計策,要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廣陵郡,給敵軍下降書,命士兵在城下,作殺聲,震嚇敵軍。十萬人排兵列陣,大聲喊“殺”,聲音一浪接一浪,敵軍看著陣勢早已膽寒,從將到兵,無不懼怕。兩刻鐘后,袁軍開門投降,降將名叫鄭威,身高八尺,容貌似魁梧,他見曹軍氣勢磅礴,自思不是對手,守不住,求援也來不及,害怕降了。曹操又得一萬兵,已有十一萬,心里高興,決定一股作氣,徹底占有廣陵。四天后,曹軍已達廣陵邊境,和揚州遙遙相望,曹操心里高興,一面占有廣陵,阻止袁術進軍徐州,一面還把袁術另一支軍隊困在廣陵。李典趁機向曹操進言,說奉軍師祭酒之命,要守衛廣陵郡。
曹操臉上不悅,問道:“李典,你之前為何從未說過?”
李典躬身說道:“屬下并非刻意隱瞞,是軍師祭酒命令,等主公打下廣陵,我再向主公進言守衛。”
曹操一聽,便不怪李典,說道:“曼成請起。”
李典乃起身。
曹操看著李典,想到郭嘉,想他為何要讓李典前來,突然想到,定天下計,可是現在還未到時候,奉孝怎么讓李典前來,自覺猜不透他,便不想了,看著李典疑問道:“奉孝可還交代其它事情。”
李典低頭說道:“軍師祭酒還說,要兵三萬。”
曹操一聽,便覺得不高興,自己才有十一萬,你就開口要三萬,想到定天下計,想到還未到時機,想不透郭嘉心思,只得依郭嘉之意,看著李典說道:“好,我給你三萬,不過奉孝還有什么事情交代給你?”
李典還是低頭說道:“軍師祭酒還指明一些守城方略,令我只守不攻,守好是功,進攻無論是勝是敗,都殺我頭。”
曹操聽完,心里想道:“這又是什么計策?”問李典:“這是為何?哪有打勝仗還要殺頭的道理?”
李典抬起頭看曹操,說道:“屬下也不知。”
曹操無奈,又問:“是什么守城方略?”
李典說道:“將三萬兵分至三城,連成一線,我居中,指揮左右。”
曹操聽聞,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又想到定天下計,想到勝敗都殺李典,還是想不明白,沒有辦法,曹操只得給李典三萬兵。
????????????兩天后,袁術得到消息,怒不可遏,要提兵攻打曹操。
楊弘走出說道:“主公,不可,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得了徐州,如今兵力更強,已擁三州之地,輕易動兵,恐勝算不大。”
袁術怒道:“楊弘,上次你就勸我不攻曹操,讓曹操和陶謙兩敗俱傷,誰知那陶謙病死,他兒子竟然投降,如今曹操勢力更增,都是你的錯。”
楊弘不語。
袁術看楊弘低頭,也知道不能怪他,誰知那陶謙病死,誰知他兒子投降,擁有一州,竟然投降,還未交一兵一卒。袁術心里是氣,廣陵那里是兩萬兵,又被曹操得了,自己失兵又失地,可恨!
這時右邊為首一將走出,正是紀靈,大聲說道:“主公,末將愿意率軍攻打曹操,替主公消滅曹賊!”
袁術大喜,差點就說你領兵打曹操,還是看著楊弘說道:“楊弘,你有何建議?”
楊弘遂說道:“不可,曹操得徐州之前,豫州已有二十萬大軍,徐州各邊界有五萬,一絲不損,全歸曹操,他有二十五萬大軍,廣陵兩萬他得多少還不知,再加上兗州有多少也不知,我們只有十二萬,還是新征兩萬,不可與曹操交鋒。”
袁術一聽,瞬間打消心思。
紀靈卻是說道:“兵不在多,而在精,狹路相逢勇者勝,末將愿帶三萬大軍征伐沛國廣陵,替主公奪回失地!”
袁術聽到,還是高興了一下,但又擔心,看著楊弘,問道:“楊弘你意如何?”
楊弘看著袁術,說道:“紀靈將軍言之有理。”又看向紀靈說道:“將軍怎知曹操沒有精兵?將軍又怎知曹操沒有勇將?”又看向袁術說道:“不過,我知道,曹操兵力比我們多一倍還不止。”
袁術聽完,完全沒了心思。
紀靈欲反駁,又找不到什么言辭。
過了一陣,廳上很安靜,幾十個人,沒有一人出聲,袁術只得說道:“趕緊招兵,我要招到三十萬,攻打曹操!”
楊弘又說道:“主公,以我們揚州兩百萬人,最多也只能招兵二十萬,不過,征戰未必人多才能取勝,我看曹操勢大,三州之地恐怕有三十萬,而袁紹也擁兵二十萬,他們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們可趁勢謀也!”
袁術一聽,立馬黑了臉色,冷冷地說道:“我記得上次你也是這樣說的!”
楊弘躬身行禮,隨后說道:“上次之事,實在是出人意料,不僅我沒料到,我想各路諸侯恐怕都沒料到,一方諸侯竟然直接投降,虎父犬子爾,這次曹操面對的是袁紹,是主公兄長,他的性情主公是知道的,決不會降,也不可能會降,只會攻打曹操,他們地域交界,都存了吞并對方的心思,兩人不可避免交戰,勢必一戰,兩強相爭,最好兩敗俱傷,即使一死一傷,主公也可趁機圖之。”
袁術覺得大有道理,大力夸贊楊弘,也說道陶謙之子降曹,錯不在楊弘,便決定一邊招兵,一邊等待時機。
分兵后,曹操率領八萬,前去攻廣陵袁軍,八天后逼近。這支袁軍駐守在廣陵和東海國交界,曹操截斷后路,這支軍隊已經是囊中之物,曹操派使者前去說降,袁軍降了。降將名叫趙達,身高七尺八寸,有勇力,也頗有謀略,聽曹操使者言說,整個徐州已被曹操占領,自己前方是東海國一萬防軍,后面是曹操八萬大軍,自己前無去路,后有追兵,不得不降,便開門降了曹操。如此曹操又得一萬大軍,已有九萬,趁勢前進,那東海國守將早知徐州易主,見曹軍密密麻麻,不知勝自己多少倍,哪敢反抗,大開城門,曹操又收一萬,已有十萬,心里高興,又有十萬兵了,便率軍去瑯琊郡,和夏侯惇合兵,至此,整個徐州兩國三郡皆屬曹操。
七天后,已到開陽縣,夏侯惇接到書信,早在城外迎接。曹操見到夏侯惇,心里高興,一馬當先,跑進夏侯惇十步之內,遂下馬,大叫:“元讓,元讓!”
夏侯惇點頭行禮,口中稱:“拜見主公。”旁邊士兵皆躬身下拜。
曹操大聲說道:“快快免禮!快快免禮。”同時快步走近。
夏侯惇抬起頭看著曹操,再看他身后武將,士兵,他旁邊士兵也站起身來,站的直直的。
曹操已到身前,抓住夏侯惇雙手,大聲說道:“元讓果然智勇雙全,真是吾兄之福!”
夏侯惇略微低頭,隨即臉上微笑,看著曹操郎聲說道:“屬下哪值得主公夸贊,全是軍師祭酒之功,不費一兵一卒之力取徐州,真乃神人矣!”
曹操聽這話,心覺不滿,似明白非明白,想到郭嘉,立即問道:“此次取徐州是奉孝之謀?”
夏侯惇一愣,隨即問道:“主公不是依軍師祭酒之策,寫書給我嗎?”
曹操一呆,心里略覺尷尬,一時不知是什么滋味,自己下屬竟知自己之謀是出自奉孝,明明是自己寫書,書里都沒有提到奉孝,可結果卻是這樣,連自己下屬都不認為是自己之功而是奉孝之功,突然想到之前進攻徐州,心里冷靜下來,看著夏侯惇,再想:“我之前大敗,現在大勝,又豈是自己之功,元讓說得沒錯,全是奉孝之功!全是奉孝之功!”隨后,曹操看著夏侯惇,籌措言辭,說道:“我一時喜極,有些喜極而忘了,元讓說得沒錯是奉孝之功!”感慨說道。
夏侯惇微笑說道:“軍師祭酒真是神人!”然后看看曹操身后,說道:“主公,軍師祭酒怎么沒在?”
曹操略微一想,感慨說道:“奉孝在兗州陪著他的新婚妻子貂蟬!”看著夏侯惇,又說道:“這謀是他離開豫州之前,陶謙未死之時就給我出的!”
夏侯惇驚訝,又是贊詞,曹操身后夏侯淵、張遼也出贊聲,典韋、許褚不語。
曹操也不說話。
夏侯惇見此,從旁邊士兵那里端起木案,送向曹操,上面放著徐州牧符印。
曹操接過徐州牧符印,看著符印,只是不怎么高興,心里想道:“奉孝!是你讓我得到徐州,沒有你,我得不到徐州!”突破,曹操又想到了,想到初次見面的時候,郭嘉縱談大勢,制下了定天下計,心里高興不已。
曹操走進城里,走到一處府里,正廳,坐在榻上,右邊是眾武將。曹操自說道:“想當初陶謙就是坐在這里,打敗我二十萬大軍,如今陶謙已死,徐州被我所得,全賴奉孝之功!”說完心里一喜。
夏侯惇夏侯淵張遼皆附和,典韋許褚不語。
隨后,曹操看著夏侯惇,問道:“陶謙兒子怎么樣了?”
夏侯惇點頭說道:“屬下將陶商陶應關入牢中,其家、其族、皆被關,等候主公處置,不過,陶商陶應竟然在牢里撞墻自盡。”
曹操一聽,不知該不該喜,父親已死,仇人已死,似覺得沒有親手報仇,有些遺憾,想了一會兒,曹操看著夏侯惇說道:“元讓,你去把陶家和其族,全部斬首,以祭我父親之靈,拉到鬧市中行刑。”
夏侯惇點頭,朗聲說道:“是大哥,我定把他們全部斬了,以祭伯父之靈!”
夏侯淵也點頭行禮,馬上說道:“請大哥也讓我去監斬!”
曹操笑道:“好,元讓、妙才都是我兄弟,去吧!”
夏侯惇夏侯淵皆答:“是!”
第二天早上,曹操召集議事,眾武將具在。曹操看著夏侯惇問道:“元讓,你自得瑯琊郡之后,發生了什么事?”
夏侯惇點頭說道:“回主公,屬下依照主公所說,屯兵瑯琊邊界,以拒青州,同時撫國安民,收得兩萬降兵,只是北海相孔融…。”夏侯惇不語。
曹操問道:“孔融如何?”
夏侯惇點頭說道:“他罵主公,還出兵攻城。”
曹操想了想,問道:“他為什么罵我?”
夏侯惇說道:“屬下不知,只知道罵得很難聽。”
曹操一怒,勉強平靜下來,問道:“罵什么了?”
夏侯惇說道:“辱及伯父,還有罵大哥無道。”
曹操一聽,便明白事情,大怒,自說道:“孔融匹夫安敢欺我!”隨后壓了下去,又問夏侯惇:“攻城怎么樣?”
夏侯惇得意的笑道:“孔融愚蠢,竟派三千兵來攻城,我城里有五萬大軍,只死傷三百余人,孔融死兩千八百多人,倉惶而逃!”
曹操一聽,氣消了不少,心中計較,要不要拿下青州,還是決定按郭嘉方略先得司州,決定回兗州和郭嘉商量進攻司州,突然一想,徐州才得,民心不穩,是不是也要下招賢榜,召集賢能為自己所用。曹操遲疑不決,不知是進,還是穩守,還是決定派人去問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