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生兒的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講到這里,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不當三年小偷去。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壞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孔子說的呀!圣人說的呀!為了做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圣人嗎?照這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兒的孝道哲學。為什么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錯,但像這種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只眼。中國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為智慧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做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內,無改于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做法,這就是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