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三言四語
現(xiàn)在各大專學校的學生,有一個新稱號——“三四教授”。假如我們看見一位不認識的教授,想知道這位老師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詢問的同學會說:“哦,三四教授。”這句話含有非常輕視的意思。所謂“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義、四書五經(jīng)的教授。他們在學校里是沒有人看得起的,同軍訓教官一樣,被學生另眼相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九年前,和一位國立大學教書的朋友談起,問他怎么搞的,教得學生對三民主義如此反感?他說這件事沒有辦法。我認為不是沒有辦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幾個小時。后來有個機會,一位某大學的學生要我去參加他們開會,他說他們要開會討論“中國文學的再革命”,聽到這個題目,我說:“你們要搞這個東西?!我晚上來看看!”
我約了那位三民主義教授一起去參加。參加開會的都是調(diào)皮學生,他們激昂慷慨,說了一大篇話,最后要我講話。我就告訴這些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這所大學是國立的最高學府,在這里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詞,出于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jīng)》,然后講了許多理由。
我說,譬如中國文學自“五四運動”以來,由舊的文學作品改成白話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幾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于國家的進步有貢獻。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卻從此一刀斬斷了。什么原因呢?中國文化庫存里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來的文化都借著古文保留著。至于接受白話文學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
你們現(xiàn)在講文學再革命,講白話文學,我們先要知道為什么要推行白話。在“五四運動”前后,一般人認為救這個國家,必須吸收新的知識,尤其要融會古今中外的學術文化,于是老牌留學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認為中國所以不進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們,尤其四書五經(jīng)“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這個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