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四字禪
講到這里,剛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又來了,上文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边@個大問題?,F(xiàn)在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鬃诱f“一以貫之”以后,現(xiàn)在便有什么“一貫道”等附會的宗教團體出現(xiàn),成了問題中的問題,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么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么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xiàn)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參經(jīng)過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參!”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于是孔子便告訴他說:“吾道一以貫之?!本褪钦f,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這一以貫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說是錢,把它貫串起來還可以,這“道”又不是錢,怎么一以貫之呢?但曾子聽了這句話以后,打了個拱說:“是,我知道了。”孔子講了這句話,自己又默然不語了。同學(xué)們奇怪了,等孔子一離開,就圍著曾參,問他跟老師打什么啞謎呢?夫子又傳了些什么道給曾參呢?曾子沒有辦法告訴這些程度不夠的同學(xué),只有對他們說,老師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盡量寬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一以貫之”,該“二”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一以貫之”,為什么他變出兩個——忠恕來?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討厭的問題,因此只有借用別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
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禪宗,現(xiàn)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禪學(xué)”。禪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xué)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譯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靈山——也叫靈鷲山。釋迦是十九歲丟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五十年從事于教育,現(xiàn)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有一天上課,在禪學(xué)里叫“上堂”,后來我們的理學(xué)也用這個名詞。下面有很多學(xué)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么,結(jié)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著大家轉(zhuǎn)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xué)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么意思。所以這叫做“拈花”,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拈花后,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jù)舊的梵文譯音,音協(xié)。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jì)大。佛經(jīng)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后“破顏微笑”。什么叫做破顏呢?因為宗教的教育集團,上來都規(guī)規(guī)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態(tài)都很嚴(yán)肅??墒窃谶@嚴(yán)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這就叫作破顏,打破了那個嚴(yán)肅的容顏,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團體的戒律,等于說管理制度,非常嚴(yán)肅。他破顏以后,沒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兩人的動作聯(lián)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禪學(xué)的專門用語,等于孔子對曾參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道理。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音瑪哈,意為大,大成的意思)迦葉。”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xiàn)在已交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這就是禪宗的開始。所以又稱禪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說它不需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F(xiàn)在我們不是講禪學(xué),暫時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張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訴朋友們不要去研究,因為怕一般人爬進去了,鉆不出來)。只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擬于“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類似相同??鬃又v的一貫是什么?而佛家又為什么一個拈花,一個微笑?等于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懂了!”除非這兩個人有“黑道”術(shù)語、暗號,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么。對嗎?—— 一笑。
現(xiàn)在我們再引第二個故事加以說明。禪宗到了中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時(這個教外別傳的法門,就是脫離了佛教的經(jīng)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來傳心,后來宋儒理學(xué)講“孔門心法”,也就是套用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來),一個印度籍的達摩祖師(所謂祖師,就是有別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禪宗的傳心法門,到了他的時候已經(jīng)是二十八代了。我們知道,到了我國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個沒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蘭教權(quán)力統(tǒng)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印度連佛教的文獻都沒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實說,只有中國保留的文獻最完整。十七世紀(jì)以后,英法等國才開始由印度找到殘缺的、遺留的佛教文化資料,譯成外文而產(chǎn)生了西方的佛學(xué)系統(tǒng)。但到現(xiàn)在為止,他們不承認中國的佛學(xué)系統(tǒng),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實際上宋代以后,印度的佛學(xué)系統(tǒng)已經(jīng)全部到了中國,非常完整,且具規(guī)模。印度本土的佛學(xué)則可說是銷聲匿跡了。十七世紀(jì)以后的梵文佛學(xué)系統(tǒng),是另外一個系統(tǒng),那應(yīng)該說是西方人的后來的佛學(xué)系統(tǒng)。這是世界學(xué)術(shù)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里不去管它了。
達摩祖師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這個階段,從印度把禪宗帶到了中國。后來流傳下來,到唐代傳至禪宗的六祖——廣東的惠能,就是中國的第六代禪宗祖師,他沒讀過書,卻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國文化史里,這一段相當(dāng)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義的經(jīng)典研究,產(chǎn)生了中國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來,后來有一個和尚“俱胝禪師”,我國禪宗“一指禪”故事就是由他而來——不過要注意,有一本書名為《三指禪》,是研究按脈的醫(yī)書,不要誤認作禪宗的書。怎么叫“一指禪”?禪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語文字傳道的。六祖以后的這位大禪師,有人問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簡單,每次都是舉起一根食指示人,說道,“就是這個!”這個是什么?誰也不知道,可是問他的人卻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門了,不在家,一個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彌在守廟。這天有個人來找老和尚問道,小沙彌說師父不在,你要問道問我好了。問道的人便請小沙彌告訴他什么是道,小沙彌學(xué)師父的模樣,舉起一根食指向那問道的人說:“這個!”那個問道的人很高興,跪下來了,因為問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這個小沙彌可真不懂。等師父回來了,小沙彌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了師父。師父聽了報告進去了,一會兒背著手出來,要小沙彌再說他怎樣向人傳道,小沙彌再比劃著伸出一根食指說:“這個!”師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揮,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彌的那根食指砍斷了。小沙彌手指被砍,大叫一聲:“唉喲!”小沙彌也因此悟了道。
禪宗像這類的故事很多,我們不管禪宗的道。這里所提到的幾個故事,跟孔子說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辈皇且粯訂??這是由禪學(xué)回頭來看《論語》,發(fā)現(xiàn)孔子也和一指禪一樣,他說的“一以貫之”這個“一”字是什么東西?曾子聽了,也等于迦葉的微笑一樣,說:“是!我懂了。”曾參懂了以后,孔子出去,門人們圍著曾子,問老師說了什么?可見孔子對曾參說這段話蠻不簡單的,所以同學(xué)們才問他到底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實際上,意思是說,你們不要問,你們的程度還沒有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