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講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么不隨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我們歷史上有句話——“重然諾”,這就是說不肯輕易地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我們又在歷史上看到“輕諾則寡信”的相反詞,這是說隨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約失之者,鮮矣!”
約就是約束、檢束、小心、謹慎,意思是要常常約束自己。謹慎的人,過失比較少;放蕩的人,容易犯錯;講話隨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個人行為道德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失敗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最后又講到仁的言行之重要。“訥”,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書、吹牛、唱歌以外,沒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會說空話,做起事情,行為上卻很敏捷。換句話說,先做后說,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依我對《論語》的研究,認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連貫而不能拆開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連貫不能拆開的,現在這里又可以證明。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個仁愛路去住。古人的解釋,即是選一個住處要找一個仁里,世界上哪來這許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鄉,當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們的故鄉是不仁統治的世界,我們就不管他了嗎?我們正要把他恢復回來,把罪惡打垮。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實那個“里”字,就是“自處其中”的意思,腳跟站得穩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們做人的立足點處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鄰”。自己有道德的涵養,能體用兼備,自然會影響近身的人。《大學》里的修、齊、治、平也是這個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現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為無用之修養。講到這里,我最近讀了一本清人的筆記,提到有一個人很清廉,告老回鄉,一天在門前看到鄉下人賣一條新鮮的魚,問價以后,摸摸口袋中沒有錢,沒有買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說你何不寫一張條子給他呢!他問寫什么條子可以買到魚?太太說你寫上“清官”兩字,他就把魚給你了。太太幽他一默,這個老頭子被逗得笑了。這說明什么?就是說明為道德而活著,有時候你會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認為如果寂寞能當成一種享受,那就可以講道德了。如果你視寂寞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難講真學問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訴我們,如果真為道德而活,絕對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有與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講到這里是一個結論了,上面全篇幾乎都是孔子的話,最后這兩句則用子游的話: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我們看《論語》,好像《莊子》一樣,最后往往吊兩句,好像毫不相干的話。這里最妙的不用孔子的,而用他學生子游的話。子游這話的意思是說,要講仁愛之“行”,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亂干。對君王盡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對,每次見了勸他,次數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命都丟了。對朋友也是一樣,朋友不對,你勸他勸多了以后,他不聽你的,就會變成冤家了。
子游的話為什么放在這里?這是人性的另一面。雖然行仁之道,理所當然,但是要講究方法。譬如大家喜歡看《貞觀政要》這本書。魏徵的忠貞和他的道德學問,使唐太宗很敬畏,而且信任他。唐太宗喜歡一只小鷂子,一天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唐太宗怕他講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里,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和他談國家大事,唐太宗心里雖為鳥著急,也拿他沒辦法。等魏徵走了,唐太宗拿出懷里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魂歸奈何天了。于是傷心得回到后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鄉巴佬,指魏徵)不可!”長孫皇后問明了原委,立刻穿了大禮服向唐太宗行禮道賀,唐太宗說有什么可賀的?皇后說,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你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的興盛是可期的,這還不可賀嗎?于是唐太宗息怒不談了。以唐太宗這樣器量寬宏的人,對魏徵的意見,樣樣接受,到最后唐太宗還氣得要殺他,若不是唐太宗的皇后暗中救魏徵一把,這個老頭兒的頭也是要保不住的啊!后來魏徵死了,唐太宗終于信了讒言,還是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一直到唐太宗征高麗失敗后,才又想起魏徵若在,必不會有此失。因此又樹立起他的墓碑。
這里把子游這幾句話,放在講仁道這一篇的最后,是含有深意的感慨。但是如果隨時隨地把這兩句話記牢,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就變成滑頭,不負責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們研究了孔孟學說,懂得了人生,才知道做人真不容易,的確需要多體會歷史、多體會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隨時隨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