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太平要術傳 !
“快點傳大牛!”朱長老此刻當真有欠瞌睡就有人送枕頭的感覺,正是不知如何下臺,所以剛聽到大牛求見,就連忙大喜過望地對著跪伏在地談雄喝道:
“先把事情搞清楚,要打要殺,等下再論!”
“大牛見過老東家!”待談雄傳喚后,那名叫大牛的瘦弱男子便進入洞府,剛一進門那大牛看到鏡芒閃閃的胡軍長老和胡琦長老,那大牛只是稍微一愣,卻絲毫不為所動后,反倒朝著沒開鏡芒的朱長老拜服在地,嘴里還呼道:
“大牛該死!”
“你就是大牛?”這大牛的這一聲老東家,喊得朱長老臉皮頓時一抖,擦了擦眼睛后,有點極為不信地看著跪在地上呼號的男子,臉色更是精彩了:
“怎么是你?”
“回稟老東家,大牛奉少主之命,守在北海十二載,待得大牛回來,少主卻不在了!”那叫大牛的瘦弱男子,一邊從懷里掏出一個玉盒,一邊雙手奉上:
“幸不辱使命,這里面是少主要大牛守候采集的妖靈花露,一共十二瓶!請老東家過目點收!”
“武少爺,嗚嗚~”那叫大牛的瘦弱男子說完,就禁不住伏在地上如同孩兒一般,竟然哭將起來了。
“大牛,你起來!”那朱長老見狀,一邊伸手接過大牛奉上的玉盒,一邊卻寬慰道:
“你這孩子,怎么見面就哭哭泣泣的,還不快點起來,老夫有話問你!”
“這么多年,虧得你都一直還記得,難為你這孩子了!”朱長老見大牛哭泣,想到了自己的兒子,語氣也開始悲戚了起來,但隨即又想到這胡軍長老和胡琦長老可是虎視眈眈地望著他,頓時將心情一收,把臉色沉了下來,對著叫大牛的瘦弱男子問道:
“那李杰現在人在何處?”
“李杰?”大牛被朱長老的問話弄得一愣,隨即便答道:
“就是前幾天我送來的那人?大牛我把他送到內洞去了,有什么問題嗎?”
“他人已經找不到了!”朱長老望了眼大牛,對大牛的這番答話有點失望,想了想后又自言自語地道:
“他中了老夫的玄冰彈,按說他逃不過老夫的神識,難不成他真的已經死了?”
“回老東家,那李杰是大牛托付劉老三照顧的!”那叫大牛的瘦弱男子冷不丁插了句話,一雙眼睛卻狠狠地盯著胡軍長老道:
“那李杰是這奸賊的人,這奸賊害死武少爺,大牛我恨不得喝了他血,吃了他的肉!”
“放肆!”
“大膽!”
“你說什么?找死!”
大牛話音一落,一連串的怒喝從談雄,從胡軍長老,從胡琦長老口里吐出。
那胡軍長老更是單手一伸,那柄耀陽寶劍便呼嘯著朝那大牛直砍過去。
“慢著!”胡琦長老開著鏡芒,將鎏金雙界斧一抬,鐺的一下架住了胡軍長老的耀陽寶劍,嘴里又連喊著:
“問清楚再殺不遲!”
“哼!大牛早就想死了,這次能殺了那李杰,就是大牛的主意!”那叫大牛的瘦弱男子,此刻如同瘋了一般,一雙眼睛紅通通地盯著胡軍長老怒罵道:
“你個奸賊,害了武少爺性命,你怎么不去死!”
“大牛,你在胡說什么?”此刻的朱長老整個人都懵了,這大牛不出口還好,一出口便將說李杰是他殺的,而這大牛又是他朱長老的家奴,雖說十幾年不見了,但這大牛說他拜托劉老三殺李杰,更是為了朱武報仇。
“胡琦,你還要護著他嗎?”胡軍長老的兩眼里都快冒出火來,收回耀陽寶劍后,望著胡琦長老大喝一聲:
“你若再敢阻我,就休怪老夫不客氣了。”
言罷,胡軍長老將耀陽寶劍望背后一插,單手便朝著大牛抓去,那胡琦長老和朱長老俱是身形一頓,旋即又牢牢原地定住,只是眼睜睜地看著胡軍長老一把抓住大牛。
“這人證,老夫先帶走了!”胡軍長老一手制住大牛,將后背一挺,那耀陽寶劍便從背后彈出,在半空中劃了道圓弧后,竟然忽然漲大,旋即化成一道電光,載著胡軍長老和大牛嗖的一聲,便消失在這鴉山的洞府里。
“哼!朱老四,這下你滿意了!”胡琦長老冷冷地看了眼呆立在原地朱長老,鼻子里冷哼一聲,便朝著胡軍長老離去的方向追去……
從鴉山西麓逃出后,李杰一行五人是晝夜疾馳,一路往西逃去。
可能是鴉山的人,對于內洞的毒太過于自信,所以這接連幾日下來,就連朱長老和胡軍長老他們可想都沒想過,這李杰不見了,除了被殺死之外還有逃走了的可能。
說來也怪不得胡軍長老他們沒想到,因為這鴉山礦洞乃正一元皇派外門的一個小地方,所以至于鴉山如何警戒,如何管理的,他們這些做長老的可不會關心如此小事。
再加上他們一到鴉山,那朱長老便弄了出神識搜查后,所有的線索都指向李杰他們乃是被劉老三給殺了。
要說他們也不是沒想過,既然李杰的人不見了,需要生要見人,死要見尸的說法。
但鴉山可不同于其他的地方,鴉山的人死了后,為了避免毒氣泄露,也是為了冶煉所需,這鴉山的人死后,尸體都會被送進土窯燒掉,所以在鴉山還真有沒有死能見尸的說法。
于是,這幾種情況一綜合起來,就連朱長老都認為李杰已經遭遇劉老三的毒手了。
而做為鴉山主事的談雄他們,更是不會想到李杰還有逃走的可能,就算他們私底下猜測,他們也必定不敢說出來。
所以被死亡的李杰一行五人,終于在胡軍長老含憤帶走大牛之時,逃到了一片浩瀚,橫無際涯的洞庭湖邊。
洞庭湖中有仙山,素有“洞府之庭”的說法,所以被稱為洞庭山。
傳說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于山頂。
而洞庭湖,古稱云夢澤,八百里的湖水,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因湖泊中的洞庭山而被稱為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