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毛片免费看-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88-加勒比无码一二三区播放-亚洲欧美精品av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暴躁老外玩minecraft-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四季

第1章 古代作家小傳

中國卷

第一節 作家小傳

先秦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務使生活超然、逍遙、灑脫的精神內涵,《老子》一書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華民族的瑰寶。

約前580年,老子出生于楚國,當時,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諸侯紛爭,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尋遍各種書籍,試圖找到一種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學問。30歲時,還在苦心作學,無心娶妻生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蹇氏相識,兩人一見鐘情,喜結連理。然而,蹇氏卻早有婚約,只是不遂心意而一直執意不嫁。現在男方聽說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將蹇氏搶了回去,蹇氏堅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傷心欲絕,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終身不娶,以對得起亡妻。

此后,老子一直潛心研究學問,雖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但卻始終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相傳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后來,在約前516年,周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社會風氣頹敗,于是老子辭官歸隱。他騎著青牛路經函谷關,函谷關守令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并對他說:“聽說先生很有學問,如今要去隱居,何不把這些學問都寫出來,也好給后人留一些啟示?”于是,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傳于世。書成后,老子又騎上青牛,出函谷關,從此,行跡杳然,不知所終。相傳于前500年去世。

老子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作為其書的開篇,點出了老子哲學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開來,獨成一家,即道家。

幾千年來,老子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哲學、倫理、文化乃至人們的處世。《老子》一書被后人奉為道教的三大經典之一,尊為《道德經》,其英譯本就多達四十多種,可見,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志向高遠,少年時刻苦鉆研禮樂文化,曾向老子求學。大約在30歲時,孔子開始招收弟子講學,這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51歲時在魯國為官,由于政見不合,55歲時帶著弟子們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尋求用武之地,先后游說72位國君與當政大夫,一路艱辛,卻沒有得到統治集團的重用;68歲時返回魯國,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子一生培養了許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賢人”。孔子招收學生提倡“有教無類”,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鄉野村夫,都一視同仁。孔子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修整《詩》《書》,編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除《樂》失傳外,其余的“五經”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73歲時病逝,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由弟子記載下來,編成《論語》。

墨子

墨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9歲時,進私塾讀書,對儒家所說的大同社會非常欣賞,重點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經典,很快就成為一名既有理論知識,又擅長實踐的杰出人才。但是后來,隨著他對儒家學說的深入反思,逐漸對儒家煩瑣的禮儀和厚葬久葬的虛偽行為感到厭惡,認為儒學“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因此,最終與儒家分道揚鑣,創立了代表工商業小生產者階層利益的墨家學派。

墨家學派是當時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學派之一,與儒學并稱為“世之顯學”。為宣傳墨家的思想,墨子廣收門徒,其行跡遍布齊、魯、鄭、衛、楚、越等國。墨家學派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成員都稱為“墨者”,而最高的領袖稱為“巨子”,所有的成員都要效仿大禹,身著布衣、日夜操勞、刻苦自勵,而且要聽從“巨子”的指揮,對“巨子”忠心耿耿,絕對服從。相傳,墨子的門徒個個都可以成為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即“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愛,無分等差厚薄,與儒家的“愛有差等”比起來更為進步。

墨子除了學識淵博,還精于器械,像滑輪、轱轆、車梯等都源于墨子的發明。據《墨子》一書記載,墨子還做成了小孔成像的實驗。墨子的事跡和思想主要收錄在《墨子》一書中,共33篇,是墨子與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后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已經成為現在研究墨家學派和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另一說是師從孔子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影響深遠,有“亞圣”之稱。

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其遠祖為魯國貴族,后來家道中落,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三歲喪父,母親將其撫養成人。孟母的管教十分嚴格,其“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教子故事,已成為千古美談。孟子師從孔門,十分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和孔子一樣,也有周游列國的經歷,在齊、晉、宋、薛、魯、滕、梁等國宣揚“仁政”和“王道”的思想。當時,各諸侯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力圖以戰爭實現統一。孟子的學說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被采納。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孟子退居講學,與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另有觀點認為,《孟子》的編訂者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約在戰國中期)。

孫武

據記載孫武的祖上原本姓田,是齊國的望族,因孫武的祖父田書頗具軍事指揮才能,在多次戰爭中戰績顯著,因而獲賜孫姓。其父曾官至齊國卿相,顯赫一時。軍事世家的環境,使得孫武從小就對軍事很感興趣,小小年紀就頗具軍事頭腦。后來齊國內部發生動亂,紛爭激烈,士卿大夫間相互傾軋,孫氏家族為躲避糾纏,遂遷居吳國。孫武在吳國的軍隊服役期間參加過吳、楚戰爭,后來因為負傷退出軍隊,一邊耕田,一邊研究兵法。他結合每一次具體的戰爭,分析總結勝方的經驗和敗方的教訓,終于完成了名傳天下的《孫子兵法》,他也由此成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

《孫子兵法》語言簡練,全書不過7000余字,共計13篇,有《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地形》《九地》《火攻》《用間》《行軍》。內容涉及戰略學、戰術學、軍制學、后勤學、軍事地形學、偵察學等諸多領域。

孫武不僅將《孫子兵法》的理論講得十分透徹,更用他的實際作戰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絕非紙上談兵。當吳王要求他用宮女來演練軍隊時,屢次出現“楊柳細腰隨風舞,鶯聲燕語亂紛紛”的場景,于是他冒奇險殺死了吳王的兩個愛妃,殺雞駭猴,宮女們一下子知道了什么叫軍令如山,個個嚴肅緊張,令行禁止。不多時,便操練得像模像樣了。由此,他從嚴治軍的思想可見一斑。被吳王闔閭拜為大將后,孫武很快就為吳國訓練出了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公元前506年,孫武大展兵家智謀,以“疲楚誤楚”的策略扭轉時局,又率3萬兵力擊退楚國20萬大軍,取得柏舉之戰的勝利,攻占了楚國的都城,獲得了大量的兵奴和財寶。吳王闔閭死后,孫武又輔佐夫差南征北戰,將吳國的國勢推向了頂峰,同時,也成就了吳王春秋又一霸主的地位,只可惜后來,夫差剛愎自用,好友伍子胥又遭慘死,讓孫武看到了兔死狗烹的結局,最后歸隱避世。公元前470年,孫武病逝,葬于江蘇吳縣東門外。

孫武雖然在吳國戰爭的風云際會中淋漓盡致地施展了其軍事才華,但真正讓他擠入名人行列的卻是他言不過七千的兵學巨著——《孫子兵法》。這部書內容完備,結構嚴謹,將戰爭中一些規律上升到理論高度,因而為歷代兵家所珍視,在當今的中外軍事院校中,也被作為必修課程之一。因此,孫武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軍事戰略偉人。

莊子

莊子,戰國時哲學家,是道家代表人物。在有限的史料記載中,只知道莊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過漆園吏,但不久就辭官回家,此后專心著書講學,再未踏入仕途。

辭官后的莊子依舊住在陰暗潮濕的小巷子里,靠編制草鞋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有時還要向人借糧救急。盡管生活困苦,莊子卻思想高超,甘于貧困,不愿與權貴同流合污。

莊子博學多才,對社會中的很多丑惡現象給予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認為亂世是由歷史的墮落所致,所有的是非之爭都是勞心而又無所謂的事情,因此面對社會的丑惡他并不是積極地應對,而是消極逃避,甚至產生了極端厭世的思想,甚至認為人獸雜處的時代才是至德之世。但這也正是莊子了悟生命的結果,于是,他將世間萬事萬物都歸于一個“道”字,認為道涵蓋一切,無時無處不在,不受任何限制。

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道合一”,他又把達到這一境界的人稱為“真人”、“至人”、“神人”。

莊子又稱“天道自然”,主張人應順應自然,否則就會違反萬物的本性。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惠施不解,謂之薄情。莊子卻說,“妻子去世,我固然傷心,但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莊子視生死為自然,生不足樂,死不足悲,是對生死的一種詩意的領悟。

莊子一生所追求和崇尚的實際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

綜觀莊子學說,其宇宙觀和人生觀都沒有脫離唯心主義的范疇,但在他的許多篇章中,都反映出了事物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對事物的相對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因而,在他的認識論中,閃耀著辯證的思想光輝。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后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約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強調人定勝天,“行貴于知”,由于提倡性惡論,常被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比較。荀子一直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傳統,痛斥子夏氏、子游氏、子張氏為“賤儒”,對子思、孟子一派的批評尤甚。荀子有不少門生,其中著名的有韓非、李斯。二人后來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因為弟子的學派,荀子在歷史上一直備受爭議,有學者不認同荀子為儒家學者,也有學者對其進行抨擊。荀子留下的著作,在漢代有三百余篇,經劉向編訂,定著32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被認為是其弟子所記。

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在今河南新鄭)貴族。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相傳其口吃,后世稱他為韓非子。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喜刑名法術之學”,很有才能。當時,他所在的韓國非常弱,常受到鄰國的欺凌。為了富國強兵,他多次向韓王上疏變法,但都未被采納。之后,韓非寫下《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文章,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仍然沒能引起重視。這些極具價值的政治論文后來流傳到了秦國,秦王看后十分欣賞。公元前234年,韓非出使秦國。在秦國,他奏請秦王先伐趙而緩征韓。秦王留下韓非,準備重用。當時的秦相李斯是韓非的同學,他深知韓非的才能,于是與姚賈一道進讒言陷害韓非。秦王聽信讒言,將韓非毒殺。

屈原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祖籍湖北秭歸,楚國政治家,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生于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屈原年輕時,雖家道衰落,但因才華橫溢,又與楚王同姓,因此,仍得楚懷王重用,官至左徒和三閭大夫,地位相當顯赫,一度成為楚國內政外交的關鍵人物。但是,由于小人讒害,屈原一生遭到楚王的兩次放逐,過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即便是被放逐,屈原的愛國熱忱也絲毫沒有減弱,他一直期盼能重新被起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楚國都城,絕望中的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一生愛國,并將其愛國情感化作詩歌。他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開創了楚辭文體。屈原現存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25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第一次流放時所作的《離騷》,因此楚辭又被稱為騷體。

賈誼

賈誼(約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年輕時就博學能文,20多歲便被漢文帝召為博士,后因遭權貴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故世稱“賈長沙”、“賈太傅”。有《賈長沙集》和《賈子新書》傳世。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哲學家,儒家文化的推廣和傳播者。董仲舒出生在一個十分富足的地主家庭,自幼學習十分專心刻苦。由于學業專精,學識淵博,在還不到四十歲的時候,董仲舒就有了“漢代孔子”的美譽。做學問的同時,董仲舒也招收了大批學生。他講學很有特點,在課堂上掛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外面聽。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都沒有見過“廬山真面目”。

由于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董仲舒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漢武帝即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也被舉參加了策問。在策問中,他闡述了天人感應說,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董仲舒被派到江都易王劉非(漢武帝的哥哥)那里當國相。劉非一直有稱霸的野心,想讓董仲舒輔助。但是董仲舒借古喻今地對他進行了規勸,指出“夫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暗示其不要稱霸。

在江都期間,董仲舒遭遇了一生最大的變故:約公元前130年,皇家祭祖的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火災,董仲舒認為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于是帶病寫了一份奏章,想以火災警示漢武帝上天已發怒。結果奏章還沒呈上,主父偃到了董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后大怒,決定處死董仲舒。后憐其才,赦免了死罪,罷其國相之職。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又開始講學授徒,教了十年《公羊春秋》。

公元前125年,公孫弘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兄弟,性情兇殘蠻橫,曾經做過他國相的人很多都死于非命。由于董仲舒大儒,劉端對其很是敬重。但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遭到不測。公元前121年,他以老病為由,辭歸故里。仕祿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卒,葬于京師長安西郊。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只有《春秋繁露》一書流傳了下來。而根據考證,《春秋繁露》也是后人輯錄董仲舒的遺作而成,成書時間大概在隋唐時期。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辭賦家,初名犬子,因慕戰國時人藺相如,改名司馬相如。年少時好讀書舞劍,任景帝武騎常侍。做武騎常侍并非相如的愛好,而且漢景帝并不喜歡辭賦。這時,梁孝王來京朝見景帝,跟他一起來的有齊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人莊忌等,這些人都很善于游說。相如與這些人非常投契,遂以生病為由辭掉官職,旅居梁國。在梁國,相如與讀書人、游說之士共處了幾年,寫出了華美的《子虛賦》。梁孝王死后,相如返回蜀地。回蜀時,路過臨邛,通過好友結識了富商卓王孫的寡女卓文君。卓文君通曉音律,仰慕相如,在相如“以琴心挑之”后,二人連夜私奔。他們先是到了相如的成都老家,因相如家徒四壁,遂又返回臨邛,以賣酒為生。由于文君當壚賣酒,卓王孫無奈給了文君夫婦錢百萬,奴仆百人,二人又回到成都,過起了富足的生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姻緣成了一段佳話,被后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漢景帝之后,漢武帝即位。他見到相如的《子虛賦》后大為贊賞。經楊得意推薦,他召見了相如。相如再為武帝作《上林賦》。由于賦的內容別出心裁,辭藻華美,武帝欣喜不已,先拜相如為郎,再拜為中郎將。任職期間,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對促進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起了積極的作用。其間,寫下《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后被指控出使受賄,免官。臨死寫下《封禪書》遺留后世。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辭賦。武帝時文人,文莫若司馬遷,賦莫若司馬相如。《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29篇。今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其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雖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內容前后銜接,故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它們看作一篇,統稱《天子游獵賦》,概括其主旨為諷諫。相如賦重鋪排、修飾,極富文采美與韻律美,為漢代散體大賦確立了較成熟的形式,漢賦亦因此成了一代鴻文。明代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字子長,是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20歲時,開始游歷大江南北,搜羅了很多史料。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奉漢武帝之命主持改革歷法。通過精密推算晦朔弦望,完成了漢歷改舊歷的十月歲首為正月歲首的工作。又依金、木、水、火、土五行,定漢為土德,把龍袍的服色定為黃色,歷代沿用。任太史令期間,他一方面對朝廷的史籍和收集的遺文古事、各種典籍進行整理;另一方面訪問朋友或進行實地調查,對材料核實后再重新加以訂正和補充。他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經過4年的積累,著史工作已基本具備條件。然而,就在司馬遷潛心著史時,卻因替李陵辯解,慘遭腐刑。出獄后,司馬遷任中書令,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忍辱負重,發憤完成了所著史籍,人稱其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后改名向,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被尊為中國目錄學之祖)、文學家。

劉向曾奉詔與兒子劉歆領校秘書,他負責校經傳、諸子、詩賦。每校完一書,“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寫成書目奏上,后被輯為《別錄》二十卷,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書(今尚殘存數篇)。其子劉歆所成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亦頗受其影響。在校錄皇家藏書時,劉向還發現了6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他重新編訂材料為《戰國策》。另外還有《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多已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明朝人輯有《劉中壘集》。

劉歆

劉歆(?—23),西漢末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天文學家、目錄學家。字子駿,沛縣(今屬江蘇)人。

劉歆少時以才學聞名,漢成帝親自召見,封其為黃門郎。從此踏上仕途。河平三年(前26),漢成帝下令謁者陳農到各地搜求遺書,同時將延閣、廣內、秘室藏書集中在一起,由光祿大夫劉向負責,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黃門郎劉歆等悉數參加,對中秘之書重新進行編目整理。建平元年(前6),劉向去世,哀帝命劉歆為中壘校尉,統領校書工作。劉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編制目錄:在每一本書校勘過后,由劉向父子集其篇目,敘其旨意,寫成內容提要,再將各書的敘錄集合在一起,按部類抄成一書,稱為《別錄》(這主要由劉向完成)。最后是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編成了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七略》的問世對后代目錄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目錄書的典范。

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歷30年著成《論衡》一書,書中吸收了古代天文、醫學等領域的科學成果,尖銳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讖緯之學和其他陳腐的傳統思想,并大膽反對把儒家經典變成教條。此書是我國古代一部哲學、科學和文學理論的巨著。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屬咸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于世宦之家。曾祖班況,為成帝時越騎校尉;祖父班稚,為哀帝時廣平太守;父親班彪,曾被光武帝拜為徐縣令,后來專心于史籍研究,編寫《史記后傳》數十篇,是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從小受家庭熏陶,“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由于跟隨在京做官的父親,班固得以進入洛陽太學讀書。在太學,他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為日后撰寫《漢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班固花費二十余年的心血,完成了《漢書》的編撰,對后世的史書創作有極大影響。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南陽石橋鎮)人,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張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世族之家,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張衡最杰出的成就是在天文學方面,他繼承和發揚了渾天說,撰寫了兩部重要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渾天儀注》。元初四年(117),張衡根據渾天學說,制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也是世界上第一架能夠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候風地動儀,這是張衡另一個不朽的創造。歐洲直到1700年后才制造出原理基本相似的地震儀器。在氣象領域,張衡還發明了類似國外的風信雞的氣象儀器——候風地動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了1000多年。

138年,張衡辭官回鄉,第二年便與世長辭。

三國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蜀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一生忠于漢室,為劉備的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雖然最終未能完成心愿,但他的謀略和忠誠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歷史畫卷。“諸葛亮”這三個字不僅代表著一個歷史人物,它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其代表作有《出師表》。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上,他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在文化方面,有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丕

曹丕(187—226),就是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魏文學家。曹操次子,曹操死后襲位為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其主要成就在于詩歌和文學評論。其詩歌偏重抒情,文辭華美;散文感情真切,文筆暢達。所作《典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傳世。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國詩人。曹操第三子,母親卞氏。曹植自幼聰慧,十余歲即能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受曹操寵愛。曹植終年41歲。謚“思”。曹植最后的封地在陳郡,后人又稱他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其前期頗多豪情壯志之作,如《白馬篇》《遠游篇》等;亦有少數關涉社會、反映動亂殘破現實的作品,如《送應氏》等;有關邀游、宴飲的也有很多。后期的作品中,詩如《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賦如《洛神賦》等。或訴說骨肉相殘、屢遭疑忌之苦痛,或抒發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憤,或申述己志,或憫惜世亂,多憂患慷慨之音。風格漸趨沉郁內斂,多比興寄托手法,十分婉約。曹植的詩、傳、文、賦俱佳,而詩作尤為出眾。《詩品》中謂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爾不群”,推為“建安之杰”。

嵇康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譙郡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祖先姓奚,會稽上虞人,為了避怨,乃遷徙至此。“竹林七賢”(另六人為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的領袖人物。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音樂家,思想家。嵇康幼年喪父,有奇才,卓爾不群。據記載,嵇康后娶曹操曾孫女為妻,在曹氏當權時,曾做過中散大夫。后來家道清貧,常與“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在樹下打鐵謀生。有一次,司馬氏的寵臣鐘會率眾前來拜訪,嵇康只顧低頭打鐵,并不說話。鐘會尷尬不已,正要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極富辯才,立即應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拂袖而去。從此,嵇康與當權者結下了仇。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集中在詩歌和散文上。今存詩50余首,以四言體居多。《隋書·經籍志》錄其著作13卷(亦有15卷本),宋代時原集部分散失,僅剩10卷。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相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張溥刻《嵇中散集》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后收入《魯迅全集》中。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其作品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有9篇、詩90余首。詩歌代表了阮籍的主要文學成就。

阮籍所在的時代,正值魏、晉紛亂之際,名士少有能保全者。阮籍見狀,便不理世事,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司馬昭很想和阮籍結親,阮籍知道后,竟大醉六十日。司馬昭只得作罷。鐘會曾多次問他時事,想找機會治他的罪,他都因爛醉而得免。阮籍曾從容地對司馬昭說:“籍平生曾游東平,樂其風土。”司馬昭聽后非常高興,拜他為東平相。阮籍騎驢赴任,到了之后就把府舍的圍墻統統推倒,路人能一目了然地看到里面。如此一來,辦公通透,法令清簡。不多久,阮籍回京,任從事中郎。有官員說有兒子殺害了母親,阮籍聽后說:“嘻!殺父親可以,更何況殺母親!”聞者無不怪其失言。司馬昭召他問道:“殺父,天下罪大惡極之事,你認為可以嗎?”阮籍回答說:“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是禽獸的作為。殺母,禽獸不如啊!”眾人這才明白。阮籍曾聽說步兵廚營會釀酒,貯有美酒三百斛,于是主動求做步兵校尉。司馬昭自封晉公、加九錫時,很多人都寫“勸進文”,阮籍因大醉忘了寫,使者已進門要文章了,他還在伏案大睡。使者叫醒他,他揮筆立就,無所修改,辭甚清整。阮籍還有個著名的本事,就是翻白眼。見到不喜歡的人,他就以白眼對待。比如母親過世時,嵇喜來吊喪,他翻白眼不理人,嵇喜回去后不久,嵇康(嵇喜的弟弟)拿著酒帶著琴來了,阮籍一看大悅,立即以青眼示人。因此,阮籍得罪了不少禮法之士,因司馬氏的庇護而每每得以保全。景元四年(263)冬,阮籍去世,時年54歲。

何晏

何晏(?—249),字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魏晉玄學“貴無論”的創始者之一。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開一時風氣。何晏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后納其母為妾,收養了何晏。由于聰慧過人,何晏很得曹操寵愛。稍長,即因才秀而知名,他非常喜愛老莊哲學,曾寫下《道德論》和各種文賦幾十篇。其著作多已散佚,至今保留完整的只有《論語集解》和《景福殿賦》。另外還有《道論》《無名論》的逸文(《道論》可能是《道德論》的一部分)。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中錄存了何晏的其余逸文。

王弼

王弼(226—249),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人。王弼出生在書香世家。祖父王凱與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是族兄,為避戰亂,兩人一起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很賞識王粲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但王粲相貌丑陋,而王凱卻儀表堂堂,風采照人。劉表便把女兒嫁給了王凱。王凱生子王業。后王粲之子因罪被誅,王業就過繼給王粲為嗣。王粲家藏萬卷詩書,皆歸王業所有。由于家中世代書香,王弼自幼受到知識的熏陶。少年即有才名。

王弼生性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曾任尚書郎,卒年僅二十四歲。其一生好談儒道,雄才善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他的哲學觀點明確:“無”為宇宙萬物之本,“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王弼的哲學觀點使得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初具雛形,對后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對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論》《老子指略》等。

陸修靜

陸修靜(406—477),字元德。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三國吳丞相陸凱之后裔。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他精通儒學,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年紀稍長,即拋棄家小,云游四方,尋訪仙蹤,聲名遠播。

陸修靜一生著作甚豐,有關齋戒儀范者尤多。今《正統道藏》存有《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各一卷。另有《靈寶經目序》《古法宿啟建齋儀》《道德經雜說》《三洞經書目錄》《陸先生答問道義》《陸先生黃順之問答》,均佚。《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三元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金箓齋儀》《玉箓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涂炭齋儀》等也已亡佚,某些內容散見于《無上黃箓大齋成立儀》中。《通志·諸子類·道家略》中著錄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經》《升元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在唐法琳《辯正論》中,尚見其著有《必然論》《榮隱論》《遂通論》《歸根論》《明法論》《自然因緣論》《五符論》《三門論》等。《破邪論》中又見其著有《對沙門記》。

李密

李密(224—287),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北)人,西晉文學家。父親早亡,母親改嫁,自幼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晉武帝時,征他為太子洗馬。他以祖母無人奉養,上《陳情表》辭而不就職。《陳情表》是他的代表作。

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南充市北)人,西晉著名史學家。他所撰的《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歷史,條理清晰,簡約生動,體例也有創新,不設“表”、“志”,對后世的史學、文學均有很大影響。

干寶

干寶(?—336),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搜神記》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代表作,也已散失,今本系后人從《太平御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多講述神怪靈異的傳說,但也保存了不少民間世俗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約303—361),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出生貴族,祖父王正曾任尚書郎,父親王曠任淮南太守,兩位伯父王敦、王導更為顯赫,分任大將軍和丞相。王羲之入仕后,曾任右軍將軍,后人亦稱之為“王右軍”。王羲之生性正直,難免得罪權貴,后因與上司不合稱病辭官,隱居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直到去世。

王羲之幼年時開始練習書法,少年時師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王羲之練字非常勤奮,相傳他走路、休息時都在自己身上比畫練習,連衣服都戳破了;他家門前的一個水池,也因他日日在池中沖洗筆硯,天長日久,水池竟然變成了“墨池”。工夫不負有心人,王羲之的書法終于自成一家。他吸取了漢魏時期書法家的精華,對楷書、草書、行書三種書體以及用筆、結字、章法、布白等方面都有大膽創新,其書法作品“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堪稱絕世佳品。據說公元353年暮春3月3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集會,風雅之士云集在此,縱情詠懷賦詩,事后將詩賦集結成冊,王羲之為其作序,便是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不僅行書獨步天下,其楷書也是一絕,代表作品有《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等。王羲之還改革了草書,并使其走向成熟。他的草書灑脫自然,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流傳后世的《十七帖》堪稱草書藝術中的絕世之作。

顧愷之

顧愷之(約345—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令屬江蘇)人,出身世族家庭,曾任參軍、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才,當時人稱他畫絕、才絕、癡絕。他與南朝的張僧繇、陸探微并稱為“六朝三杰”。

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要求,十分注意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與表情動態的一致性與復雜性。“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相傳他畫人物,有時數十年不點睛。據記載,他畫裴楷像,在頰上添了三毫,就使形象倍增神采。

顧愷之畫過人物、山水,這些畫跡,散見于唐、宋的記載中,有《謝安像》《阮咸像》《王安期》《蕩舟圖》《水府圖》等。顧愷之沒有真跡存世,現在流傳下來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作品,都是后人摹本。

顧愷之不僅精于繪畫,在繪畫理論上也有貢獻。他所著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及《畫云臺山記》是我國現存最早成篇的畫論著作。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原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東晉時期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因家教優良,自幼便讀了許多詩書。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之前,陶淵明一直都在家讀書,料理家務。他的《五柳先生傳》,反映了他早年入仕前的個性風貌。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仕,幾次辭官。29歲時,經親友推薦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其職,很快辭歸;不久,州上又召他做主薄,他拒絕了;36歲時,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職,次年因母喪辭歸;40歲始任軍職,任鎮軍將軍參軍,第二年八月為彭澤縣令,到十一月辭去官職,選擇歸隱。

在時仕時隱的生活中,陶淵明寫了很多的詩歌和散文,表達了他對仕途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其中《歸去來兮辭》則是陶淵明最后與官場決絕的作品。仕途的不得意,使田園成為其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他創作了大量農家生活題材的田園詩,如《歸田園居五首》《飲酒二十首》《勸農》等。在這些詩歌中,陶淵明描繪了清新優美的田園風光,歌唱了親身參加勞動的感受,表現出他對隱居的熱愛,對安寧閑靜生活的追求。除了詩歌外,陶淵明在散文方面也有不小的成就,數量雖不多,卻清新雅致,如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

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深秋,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南北朝

范曄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南朝宋史學家。他所撰的《后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東漢史,成紀傳80卷,首創《列女傳》和《文苑列傳》,對后世史學影響很大。

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的父親是宋武帝的二弟,將他過繼給臨川王劉道規。他自幼愛好文學,招納文士編纂《世說新語》,該書細致深刻地表現了漢末、魏、晉時士大夫的思想風貌,魯迅稱它“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酈道元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他一生好學,博覽群書,著有《水經注》。此書是一部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書中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生動記載了許多神話傳說和鄉土風情,對后人寫作山水游記影響頗深。

蕭統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南朝梁文學家。

他是梁武帝的長子,未曾即位就夭折了,死后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他曾組織人編輯《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選集,隋唐以后文人視之為文學教科書,宋代民間也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

顏之推

顏之推(531—約590以后),字介,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北齊文學家。他的代表作《顏氏家訓》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敘述自己歷世經驗和對社會事物的看法,語言樸實,是一部影響普遍而深遠的著作。

王勃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初年著名文學家。

王勃幼時就才華橫溢,17歲時應舉及第,在文壇上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他的詩歌突破了宮體詩的束縛,開拓詩歌題材的新領域,其詩歌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文章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后世傳誦的名句。

賀知章

賀知章(659—約744),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唐代著名詩人。他年輕時就以詩文出名,其性格豪放開朗,官至秘書監,晚年歸隱。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他工書法,尤擅長草書和隸書。他的詩清新通俗,長于寫景抒情,其絕句尤具特色。他的代表作有《回鄉偶書》《詠柳》等。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王之渙性格豪放,經常擊劍悲歌。他的詩歌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噪一時。他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詩大多失傳,現僅存6首,《涼州詞》《登鸛雀樓》是他的代表作。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人,唐代著名詩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故鄉過著隱逸生活,或在東南各地游歷。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與王維齊名,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并稱“王孟”。他的詩主要反映隱居的生活情趣,或描寫旅途的風光景物,風格清新淡雅。有《孟浩然集》傳世。

王昌齡

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詩人。他以邊塞詩著稱,長于七絕,被譽為“七絕圣手”,又被稱為“詩家天子”。其代表作有《出塞》。

王維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著名詩人。他曾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詩、畫、音樂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早年曾奉命出塞,詩歌多寫邊塞風光,后期則多詠田園隱居生活。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王右丞集》傳世。其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李白在此出生。幼時,全家又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蓮鄉,因此號稱青蓮居士。李白一生幾乎踏遍中華大地,游遍祖國的雄山秀水,激發了他的豪情壯志。和當時的所有文人一樣,李白信心十足,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負。但唐玄宗卻只命他供奉,而性格傲岸的他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終因遭讒言而去。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便游山訪道,痛飲狂歌,以排解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他那縱飲狂歌、豪放灑脫的行為,被杜甫譽為“酒中仙”。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天才詩人,一生做詩近千首。他對各體詩都擅長,而在五言、七言絕句和七言古詩方面,貢獻尤其大。李白的許多名篇,千百年來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傳誦,略有文化的老幼婦孺,都能朗朗上口。如《靜夜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等等。李白的詩歌既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他的詩想象新異,感情熱烈,意境雄奇瑰麗,語言清新明快,藝術風格奔放豪邁,達到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巔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于一個儒教世家,自幼聰慧。從20歲起,杜甫開始游歷吳越、齊趙,后進京參加科考,投獻“禮賦”,渴望投身政治,效命王朝,但由于妒賢嫉能的李林甫當道,他的愿望全部落空。困居長安10年,最后竟淪落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地步。但即使如此,杜甫依然初衷不改,反復傾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

杜甫大半輩子身處逆境,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他一改盛唐詩壇流行的浪漫情調,以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杜甫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文化的熏陶,加上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驗,使他自覺地用詩為社會寫照,為現實留影,以此充當進言諫諍之具。杜甫一生的詩歌創作都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從早期的《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等和安史之亂時期的《悲陳陶》《哀江頭》《北征》及“三吏”、“三別”等一直到他晚年時的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等,始終體現著詩人對國事民生的執著關懷,并將個人的哀樂與國家的衰榮融合一體。杜甫的作品被后世尊為現實主義的經典,有“詩史”之稱。

杜甫精通各種詩體詩法,存詩1400余首,風格各異,是古典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詩歌早期以樂府體詩為主,后期則傾向于律詩,尤以七律見長。如果說李白的詩雄奇奔放、氣勢萬鈞,如天馬行空,一瀉千里,那么杜甫的詩則凝重深刻、沉郁頓挫,反復咀嚼,耐人尋味。杜甫詩的藝術水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后人把杜甫尊稱為“詩圣”。

玄奘

玄奘(602—664),俗姓陳,名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因精通佛教經、律、論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俗稱“唐三藏”或“唐僧”。玄奘13歲時父親去世,為維持生計,他在洛陽凈土寺出家,21歲開始游歷各地,遍訪名師。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為消除佛法分歧,決定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他從長安出發,歷經數年艱難跋涉,終于到達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法,不久即名聲大震。貞觀十九年,玄奘結束了17年的學習生涯,攜帶657部梵本佛典及若干佛像、舍利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盛情迎接。后世長篇小說《西游記》便取材于此。玄奘回國后,在慈恩寺從事經書的翻譯工作。在之后的19年時間里,玄奘先后譯出大小經、論75部,1335卷。玄奘還把他西游的經歷口述出來,由他的弟子編著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著名詩人。他近五十歲時才中進士,故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他的詩以五言古詩為主,《游子吟》為傳世名篇。他做詩刻意苦吟,好奇險,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又因積極支持韓愈的文學主張,有“孟詩韓筆”之譽。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出生在一個仕宦之家。其父韓仲卿以廉政和文章出名,曾任武昌令;其兄韓會以道德文學著稱,曾位居起居舍人。3歲時父母雙亡,由長兄韓會撫養長大。13歲時,其兄病死,遂隨嫂子韓氏回老家河陽居住。

韓愈雖然自小多有波折,但他卻勤奮好學,志向高遠。相傳,韓愈7歲言出成文,13歲時便寫得一手好文章。“念昔始讀書,志欲干霸王”,“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這些詩句正是他遠大政治抱負的體現。

韓愈一生曲折坎坷,起起落落,歷經代、德、順、憲、穆五朝。無論做官還是寫文章都有所建樹,尤為顯著的是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名揚天下,被尊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與柳宗元、劉禹錫等共同推動了古文運動的蓬勃發展。他打出復古明道的旗幟,一改后漢以來的靡麗文風,摒棄鋪文摛藻、拘于偶對、拘文以牽意的做法,主張文章應內容豐富,形式豪放。古文運動確實是文體的一次大解放,適應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他的《原道》《原性》《師說》,以及《昌黎先生集》等都是古文運動的成績。其文章的內容豐富,針砭時弊,有感而發;形式上,豪邁奔放,不拘一格,大有一瀉千里之勢,極盡剛健之美,對后世文壇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故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后人推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他曾因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而被貶官。他的詩歌通俗清新,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詩歌代表作有《竹枝詞》《楊柳枝詞》《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市西南)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韓柳”。

柳宗元今存詩歌約140多首,都是貶謫以后所作的。雜文、寓言、傳記、山水游記、騷賦等多有佳作。劉禹錫輯其著作為《河東先生集》。宋代注本較多,其中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2卷、新編外集1卷,為現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少年時曾因戰亂而顛沛流離。后刻苦攻讀,于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刑部尚書等。這一時期寫就了大量的諷喻詩篇,如《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等,令權貴汗顏。元和六年(811年),白母病死長安,白居易回鄉守孝3年,孝期滿后回長安任左贊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死亡,裴度受了重傷。由于統治者不及時處理,白居易氣憤之余上疏力主緝拿兇手,結果被貶為江州司馬。貶官江州對白居易是個沉重的打擊,“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開始滋長。三年后被推薦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死,唐穆宗繼位。穆宗愛惜他的才華,將他召回了長安,先后任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白居易于是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

相比貶官江州之前,白居易已經消極了很多。后人因此以其被貶江州為界,將其一生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后期是獨善其身,不無道理。白居易在外任職期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在西湖上筑長堤(即著名的“白堤”),蓄水灌田,并寫了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即交還官職,退休)。會昌六年(846年),白居易逝世,享年75歲,葬于龍門山香山琵琶峰。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他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并稱“元白”。他的代表作有《連昌宮詞》等,此外他的傳奇作《鶯鶯傳》,為后來《西廂記》所取材。有《元氏長慶集》傳世。

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

李賀是我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象豐富奇特,語言新穎詭異。其代表作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

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因晚年居住在祖父杜佑所遺樊川別墅中,故稱“杜樊川”。

杜牧博學多才,詩、賦、散文皆工,并擅長書法,以詩的成就為最高。他的詩豪放疏朗,氣勢縱橫,尤善七言絕句,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他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過華清宮三絕句》等。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晚唐著名詩人。

溫庭筠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監助教。他工詩善詞,尤有詞名,為花間詞派之鼻祖,開五代、宋詞之盛。后人輯有《溫庭筠詩集》,詞存《花間集》《金奩集》中。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晚唐著名詩人。大約在16歲時,他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圣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贊賞。

李商隱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當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終生。但是文學上的成就讓李商隱光芒萬丈。作為晚唐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將唐詩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他與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與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并稱“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數量僅次于杜甫(38首)、王維(29首)、李白(27首)。由此可見李商隱在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后世多有模仿李商隱詩風者,但無一人被認可。

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世稱李后主,徐州(今屬江蘇)人,五代時南唐國主,詞人。

他善詩文、音樂和書畫,尤其善于寫詞。他的作品前期風格柔靡,后期作品轉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北宋文學家。

他剛直敢言,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被宰相排擠,被貶黃州,后遷蘄州,病卒。他的詩文語言樸素,風格平易,于詩推崇杜甫、白居易,于文推崇韓愈、柳宗元,是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

林逋

林逋(967—1029),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詩人。

林逋終身不仕不婚,隱居西湖孤山,以種梅養鶴為樂,有“梅妻鶴子”之稱,他死后被謚和靖先生。他的詩歌以七律見長,代表作有《山園小梅》,其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千古傳誦。

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市)人。因排行第七,官屯田員外郎,故有柳七、柳屯田之稱。

柳永仕途不順,據傳因寫詩嘲弄科舉,宋仁宗很不高興,命他“且去填詞”,故自謔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他是北宋首位專門填詞的作家,寫了大量慢詞。他的詞流傳較廣,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說。他的代表作有《雨霖鈴》等。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自幼孤貧,但刻苦好學。他官至參知政事,謚號文正。他的詩、文、詞均出色,詞今存僅5首,代表作有《漁家傲》,其文《岳陽樓記》是被人千古傳誦的名篇。

宋祁

宋祁(998—1061),字子京,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幼居安陸(今屬湖北)。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謚景文。他與歐陽修共修《新唐書》,又長詩詞,因《玉樓春》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所以有“紅杏尚書”之稱。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吉州原屬廬陵郡)。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教導下讀書。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也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太守。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嘉祐五年(1060年),拜樞密副使,此后相繼任參知政事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未獲批準。此后兩三年間,多次請辭,都未獲準。熙寧三年(1070年),授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辭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同年,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任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今屬安徽)。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在潁州家中辭世。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另外,歐陽修的詩歌、賦也都很有特色,但成就均不及散文。著名的作品有:散文《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上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還有賦辭《秋聲賦》,詩歌《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等。

蘇洵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蘇洵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俱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有《嘉祐集》。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北宋哲學家,字茂叔,后人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愛談名理,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曾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周敦頤在生前并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周敦頤的思想對后世七百多年的學術思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均成為后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文學家。

他年輕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散文平易舒緩,長于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隆平集》。

張載

張載(1020—1077),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北宋哲學家,關學創始人,理學奠基者之一。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程頤

程頤(1033—1107),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與其兄被合稱為“二程”,他被習稱為“小程”,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程頤的學術觀點影響深遠。具體來說,首先是“理氣論”,程頤反復強調了以“理”為本的思想,認為“天下只有一個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不同意張載關于氣能聚散的理論,認為氣不是循環的而是“生生”,即不斷消盡又不斷產生的,氣不斷產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則自然生萬物”,“道則自然生生不息”。理氣論引出理事論,程頤提出了“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周易程氏傳序》)這一重要的哲學命題,認為理是事物內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現,理為體,事為用,體與用是統一的,同時也都是實在的,兩者相輔相成。其次是“人性論”,程頤以儒家的“理”來規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觀點,對儒家的性善論作了延伸。“性即理”,認為社會的道德原則是人類永恒不變的本性。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做過幾任州縣官。王安石少好讀書,博聞強記,受到了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中進士,后陸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王安石遷為江寧知府,不久又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實行變法。熙寧九年(1076年)被罷相,之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文。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他的小品文膾炙人口,如《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后》《傷仲永》等,筆力雄健,文風犀利。他的詩歌,以罷相為界,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含蓄……后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相對而言,王安石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觀點鮮明,涉及了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如《感事》《兼并》《省兵》《收鹽》《河北民》《元日》《歌元豐》《商鞅》《賈生》等。后期,王安石過起了隱居生活,寄情山水田園,作品內容較為狹窄,多抒發一種閑適的生活情趣,在藝術上日臻圓熟,如《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北宋大臣、史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其父司馬池曾官至天章閣待制。司馬光從小家教很嚴。

20歲時,司馬光參加會試,中進士甲第,第二年被任命為華州判官,從此走上了仕途。后來,由于父母相繼去世,便回家服喪。約25歲時,再入仕途,任滑縣縣令。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歲的司馬光再次進京任職,不到3年的時間,就被提升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可以指正君臣的過錯。

然而,這位博學多才的史學家卻過于保守。他曾于嘉祐七年(1062年)七月向仁宗上書長達5000余言的《論財利疏》,以駁斥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并堅決反對變法,而只主張改良。熙寧元年(1068年),年輕的神宗即位,渴望北宋能夠國富兵強,還認為“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因此,對王安石的主張極為贊賞,遂決定讓王安石主持變法。

司馬光感覺自己再在朝廷待下去,也難有作為,于是在熙寧三年(1070年)主動上書辭職,決定遠離政事,專心著述。之后,司馬光六任閑職,避居洛陽15年,集中精力組織人員編撰《資治通鑒》。

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撰寫完成,全書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1362年,294卷,又《目錄》《考異》各30卷。司馬光先寫好提綱,然后由助手編撰材料,修成“長編”,最后由司馬光定稿。從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開始,至宋神宗元豐七年成書(即從1066—1084年),前后歷時達19年。

元豐八年(1085年)閏二月,神宗病逝,10歲的哲宗于元祐元年(1086年)登基,一向反對變法的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政治形勢大變。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馬光保守偏頗的思想得以大肆施展,為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神宗時施行了16年的新法一概廢除。

司馬光將新法全盤否定,確實大有偏激之嫌。然而,一部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又給他增添了無數光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中匯集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又將原來史料中盤根錯節的內容加以剔除和梳理,使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歷史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他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后屢遭貶謫。晚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撰寫巨著《夢溪筆談》。該書內容涉及數學、天文、氣象、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醫藥等領域,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在文學史上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為“三蘇”。蘇軾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其詩文書畫無一不工,在詞的創作上也是一代巨匠,創豪放一派。

北宋初期的詞壇,沿襲晚唐五代遺風,風格纖麗柔婉。蘇軾不滿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詞風,立意自成一家,奮力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強化詞的抒情言志的功能。他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以及豪邁奔放、樂觀豁達的個性,將詞由花間樽前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和人生,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蘇軾的詞風格渾厚、豪放,雄風萬里,一改前人的“靡靡之音”,使得詞壇煥然一新。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詞意境恢弘,氣勢雄邁,作者將雄渾悲壯的情懷,深深寓于雄壯瑰麗的如畫江山和英姿勃勃的歷史人物之中。后人形容蘇詞“須關西大漢用銅琵琶鐵綽板高歌”。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他是北宋頗有影響的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創者。他推崇杜甫,重視詩法,但刻意求奇;書法尤善行草,自成一格,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有《山谷集》傳世。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他的文詞被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

他工于詩詞,風格委婉含蓄,清麗淡雅。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

周邦彥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詞人。

他曾任大晟府(國家最高音樂機關)提舉官。其詞作內容多為閨情與羈族情懷。他精通音律,創制了不少新詞調;又以四聲入詞,格律法度極為精湛,開格律派詞風之先河。舊時評價很高,稱其為“詞家之冠”。其代表作有《片玉詞》。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出生于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便能詩善畫,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才華。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當時的趙明誠也只有21歲,還是太學的學生。婚后,夫妻二人經常在一起唱和詩詞,欣賞金石拓片,過著和諧幸福的生活。1103年,趙明誠結束太學求學的生活,在父親的蔭庇下出仕為官。

1107年,趙挺之死于京師,趙明誠三兄弟也隨之被罷官,趕回老家閑居。李清照陪伴著趙明誠一起回到山東的青州老家居住。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鄉居了十幾年的時間。

1117年前后,趙明誠再度踏入仕途。約在1121年,出任萊州郡守。夫妻二人開始編寫《金石錄》,并繼續搜集古物、碑銘,一起鑒賞、考訂,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約1124年,趙明誠又轉任淄州(今屬山東淄博)。

靖康年間,金兵南侵,北宋丟掉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次年,趙明誠的母親又在金陵病故,趙明誠南下奔喪。不料,青州兵變,青州故宅十余屋的書冊石畫付之一炬。兩年之后,趙明誠赴任湖州,不幸在途中中暑病故,李清照悲慟欲絕。此時,金兵加緊進逼,“僅存喘息”的她,手上還有從青州故居運出的書籍兩萬卷,金石拓片2000卷,及其他文物家產。相傳李清照先派人將金石拓片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打算投奔那里的妹夫,但洪州又失陷,大部分文物在戰亂中散失殆盡。李清照痛惜萬分,此時又有人誣陷趙明誠生前曾獻玉壺給金人。亡國、喪夫、通敵,災難接踵而來,瘦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銅器,以求解脫,于是就追隨宋高宗的逃難路線,從越州到四明,再經奉化、臺州,又經溫州返回到越州。最后,于紹興二年(1132年),在杭州定居下來。

李清照晚年孤苦無依,十分凄涼,直到1151年去世。

李清照的詞委婉含蓄,感情真摯,被視為婉約派之宗主,又以其獨特風格,在詞壇中獨樹一幟,被稱為“易安體”。她的詞被后人收錄為《漱玉詞》,其抑揚頓挫的韻律、淳樸流暢的語言、真摯自然的感情無不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在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經被金人占領。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夏秋之間,金兵再度大舉南侵,北方各族人民奮起反抗。相傳辛棄疾在任職滁州期間,內心極為矛盾。他一方面對朝廷的偏安政策感到不滿,另一方面又難以舍棄對朝廷的效忠;一方面替朝廷鎮壓茶民、農民的暴動,另一方面又認為民之為盜,乃官吏豪強為害所致;他一方面對恢復中原之事已不抱希望,另一方面又不時地盼望著有朝一日轉赴抗金前線。雖然思想處于不斷掙扎與矛盾中,但辛棄疾仍舊在他的職位上盡職盡忠,而且政績卓著。辛棄疾盡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兵強民富,然后再圖恢復大計。但昏庸的南宋朝廷還是沒能容下辛棄疾的改革與整頓,于淳熙八年(1181年)將其革職。

之后的18年,辛棄疾一直閑居于江西上饒和鉛山一帶。當時,金兵的南侵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激起了詩人們的普遍覺醒,讓整個南宋詞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愛國詞章成了當時文學界的主流。辛棄疾也是這場風暴中的一個,他閑來無事,雖善于自我開解,但一種莫名的失落卻常常盤踞在心中揮之不去。他眼見恢復中原的夢想即將化為泡影,遂將滿腔悲憤寄寓詞中,寫下了600多首慷慨之詞。

相傳,淳熙十五年(1188年),48歲的辛棄疾依舊壯心不已,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與愛國志士陳亮相會,二人在鵝湖寺十日共商恢復大計。之后,二人彼此唱和,寫下“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的堅貞志向。

辛棄疾不僅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志士,更是整個中國詞史上最杰出的詞人之一,代表了豪放派的最高成就。他創造性地將詩歌、散文、辭賦等多種文藝形式融為一體,各取其長,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從而形成辛詞的獨特風格。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岳飛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尤其是《孫子兵法》一類的兵書。此外,岳飛還拜師學藝,練就了一身武藝。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應征入伍,因作戰勇敢,很快升到留守司統制。金兵南下時,岳飛的上司降敵,兵將潰敗,岳飛卻堅持抗敵,屢敗金兵。

岳飛帶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是南宋對金作戰的主力。岳家軍以訓練嚴格、賞罰公正、號令嚴明而聞名。據載,1140年的潁昌府大戰中,岳家軍與金軍血戰幾十個回合,戰士成了血人,戰馬成了血馬,但岳家軍抱著死守的決心,頑強固守,終于扭轉了戰局,殺死了金朝統帥金兀朮的女婿,捉拿上將夏金吾,使金兀朮連連驚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曾預言,如果中原各路大軍妥善部署,互相配合,他的這支岳家軍就可以勇往直前,完成恢復中原大業的使命。但正當岳家軍士氣高昂、收復失地的時候,宋高宗和秦檜卻急于求和,害怕岳飛繼續進攻,宋高宗連發12道金牌“班師詔”,逼迫岳飛撤軍。岳飛悲憤交加,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回到臨安后,秦檜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在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中,岳飛共指揮了百余次戰役。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學家。

文天祥出生在一個仕宦家庭,從小就喜歡讀書,對歷史上的愛國人士特別敬仰。宋寶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進士,任寧海節度使判官,以后又先后任刑部侍郎、右丞相等職。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攻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兵保衛臨安。第二年,出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軍議和,他大罵元朝統帥伯顏,被拘至鎮江。文天祥趁元軍士兵疏忽,在黑夜逃脫。隨后與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趙昰于福州,復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后因寡不敵眾,敗退廣東,依舊堅持抵抗元兵。1278年,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元軍將文天祥押往北方,在經過零丁洋時,文天祥在滿腔悲憤中,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一詩,表達了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據傳文天祥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的三年中,元朝統治者多次對文天祥威逼利誘,但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沒有動搖。至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慷慨就義。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父親陸宰為愛國知識分子。受家庭影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25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匪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存詩近萬首,詞百余首和大量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陸游的諸多作品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其前期作品多愛國詩,風格豪邁奔放,氣勢雄渾。后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自然。陸游的詞多飄逸婉麗,也有慷慨激昂風格者,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陸游的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其他的諸如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練,結構整飭。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

陸九淵

陸九淵(1139—1193),自號存齋,字子靜,世稱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他的思想經后人充實、完善,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對近代中國理學也產生深遠影響。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于傳道授業,創立學派。其與朱熹同時,都是理學家。不同的是,朱熹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而陸九淵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在陸九淵的哲學思想中,“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以“心即理”為核心,宣揚精神的能動作用。陸氏的學說在當時獨樹一幟,與朱熹的學說分庭抗禮。二人曾兩次會晤,切磋治學的方式和態度。1145年,二人會晤于江西上饒的鵝湖寺。在這次會晤中,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無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工夫。結果誰都沒有說服對方。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始終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朱熹出生不久,其父朱松即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熹隨父親在福建建陽度過了童年。朱熹從小聰明過人,勤于思考,學業進步飛快,8歲就能讀懂《孝經》,并在書上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幾歲時,父親過世。朱熹受父親道學朋友的影響,很熱衷于道學,對佛學也很有興趣。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學者稱其誠齋先生,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

他為人正直敢言,關心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他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并稱“中興四大家”。一生做詩二萬多首,傳世者僅為其一部分,約4000首。有《誠齋集》傳世。

姜夔

姜夔(約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其詞格律嚴謹,字句雕琢,音節諧美,風格清秀,藝術成就很高。其代表作有《揚州慢》。

白樸

白樸(1226—1306以后),字仁甫、太素,號蘭谷先生,元戲曲作家。他的雜劇、散曲以綺麗婉約見長,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梧桐雨》。

關漢卿

關漢卿(約1220—約1300),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最杰出的戲劇家之一,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戲劇創作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

關漢卿長期生活在都市的酒肆勾欄之中,對社會的黑暗面體會深刻,佯狂傲世,稱自己為“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他不僅編寫戲曲,而且能粉墨登場,同藝人關系密切。他的一生大都在戲劇生涯中度過。關漢卿是個勤奮多產的劇作家,一生共創作了60多部雜劇。他的作品大多暴露了統治者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代人民尤其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斗爭精神。他的創作貼近生活,極善于從現實社會、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中汲取素材,深刻而真實地表現了普通人民的困苦和無奈。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典范。

王實甫

王實甫,生卒年不詳,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王實甫早年做官,后辭職閑居。雜劇作品今知的有14種,現僅存3種。他的作品《西廂記》取材于元稹《鶯鶯傳》、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被譽為“天下奪魁”之作,是我國古代戲劇中現實主義的杰作,它表現的反封建主題對后世戲劇小說影響頗大。

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約1321以后),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雜劇《漢宮秋》是他的代表作,取材自王昭君的故事。其散曲藝術成就很高。

鄭光祖

鄭光祖,(?—1324之前),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西北)人,元代后期重要的雜劇作家、散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倩女離魂》是元雜劇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張養浩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文學家。

張養浩曾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為正直敢言,為權貴所忌恨。后出任陜西行臺中丞,因辦理賑災,積勞病卒,追封濱國公,謚文忠。他的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可久

張可久(1280—約1352),名久可,號小山,慶元路(今浙江寧波)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

張可久一生不得志,晚年定居江南。專力散曲,尤工小令,留存作品800余篇,為元代散曲作家中留存作品最多者。有《小山樂府》傳世。代表作是《醉太平·刺世》。

施耐庵

施耐庵,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小說家。生平事跡尚未考訂。傳說曾參加元末張士誠起義,因目睹朝政腐敗、社會不公,遂作《水滸傳》抒胸中之憤。《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優秀的白話長篇小說,真實深刻地描寫了梁山泊農民起義全過程,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謚文憲,明浙江浦江人,明初一代文宗。他一生勤奮好學,曾主修《元史》,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著作頗多,散文典雅簡潔,他的代表作還有《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謚文成,浙江青田(今屬文成)人,明初大臣。他博學多才,通天文、兵法,亦善詩文,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為開國勛臣之一,封誠意伯。他的代表作是寓言體散文集《郁離子》。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他的小說作品十分豐富,以《三國演義》最為著名,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原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因曾筑室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明教育家、哲學家。因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是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集大成者,其學深受南宋陸學和禪學的影響,但比陸學精致、完整、廣泛得多。王守仁之學,經歷了“學凡三變”的歷程。黃宗羲曾曰:“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制為二,無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王守仁著作后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一稱《陽明全書》)38卷。其中《傳習錄》《大學問》為重要哲學著作。王守仁為明代心學泰斗,中國古代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其學發展為姚江學派,對明代及后世儒學影響甚巨。嘉靖六年(1527年)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后因肺病加劇,上疏乞歸,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明代小說家。

吳承恩自幼喜愛神話故事,博覽群書。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寫出了我國古代最杰出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小說《西游記》,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歸有光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昆山(今屬江蘇)人,明代文學家。

歸有光曾講學20余年,從學者甚眾,60歲時考中進士。與王慎中等同為“唐宋派”。其散文善從親朋聚散和家庭瑣事中選取素材,描述簡潔,自然真摯,其文風對清代的桐城派有影響。其有《震川先生集》傳世。

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代表作是《牡丹亭》。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又稱為公安派。

他主張“性靈說”,認為詩文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擬古主張。其散文以清雋流暢著稱,曾風靡一時。他的代表作有《滿井游記》《虎丘記》。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號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杰出的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畢生從事通俗文學的編寫、整理和刊行工作,曾輯有話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

張岱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

張岱通曉音樂、戲劇,尤工小品散文,作品多寫山水景物、日常瑣事,流露出明亡后懷舊感傷情緒,文筆清新峭拔,間雜詼諧風趣。所撰《陶庵夢憶》一書系明末清初頗具特色的筆記文學作品。

張溥

張溥(1602—1641),字天如,太倉(今屬江蘇)人,明末文學家。

張溥自幼好學,所讀書必手抄七遍,因此命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他是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常以東林黨繼承者自許,影響極大。他的著述頗豐,代表作有《七錄齋集》《春秋三書》等。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明末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人。他7歲入私塾,14歲中秀才,但隨后14年的寒窗苦讀,卻換來個屢試不中。當時,明朝危亡,國難當頭,嚴峻的社會現實讓顧炎武從科舉中猛然驚醒。于是顧炎武毅然放棄了科舉,發憤讀書,全身心地投入到“經世致用”的有用之學中。

1644年,明朝滅亡。隨即清兵占據南京,國內形勢天翻地覆。明朝官員迎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顧炎武任兵部司務。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后,顧炎武以匡復明朝為志在蘇州、昆山參加了武裝抗清斗爭。昆山淪陷后,清兵殘忍地屠殺了城中百姓官兵4萬余人。

順治十四年(1657年),顧炎武棄家北上,開始了20多年的北方游學生涯,他遍游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地區,仔細考察當地的山川地勢,先后寫成了《營平二州史事》和《昌平山水記》等著作。

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開明史館,議修《明史》,有人舉薦顧炎武,被他斷然拒絕。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征召有名望的讀書人做官,顧炎武說人人都可以入仕,唯獨他不能,并決定此后不再前往北京。

顧炎武晚年客居于陜西華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顧炎武在山西曲沃辭世,享年70歲。

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金石考古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繼承了明朝學者的反理學思想,認為明朝衰敗的原因在于學界的思想空疏僵化。所以,在經歷了嚴峻的社會現實考驗后,顧炎武認為學可以用“崇實致用”來概括,他提倡以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把“古”與“今”、“學”與“用”結合起來,才真正達到了學的目的,從而開啟了一代樸實的學風,同時也宣布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被譽為清朝的“開國儒師”、樸學的“開山鼻祖”。

顧炎武對政治、世事都有著深厚的閱歷,其思想中有很多進步因素。顧炎武在其后半生經歷了民族存亡、家族盛衰等種種困苦和災難,奮發著述,以“矯其所自失”,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錄》中有言:“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并提出“君臣之分所關者在一身,華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和“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觀點,也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由來。

顧炎武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優秀的古音韻學家,他曾編著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音學五書》,將音韻學與文字學結合起來,讓人們對古代的很多文獻都有了新的領悟和理解,開辟了清代音韻學的蹊徑。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

黃宗羲一生共有著作約60余種,1300余卷,數千萬字。在著述的同時,他還在寧波、紹興等地講學,培養門生,是浙東學派的創始人。清朝的著名學者萬斯同、萬斯大、閻若璩等,都是他的學生。后人尊稱其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人稱“船山先生”,是明清之際杰出的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為明清三大學者。

當時,沒落的明王朝已是危機四伏,地方豪強勢力對廣大農民百般欺壓,一步步將廣大農民推向無法生存的絕境,各地頻頻爆發起義。王夫之對明朝內外交困的緊張局勢十分憂慮。

1630年,張獻忠領導農民起義,不久,起義軍攻占衡陽。張獻忠聽說王夫之博學多才,遂禮請王夫之加入農民軍。但王夫之信守忠君觀念,嚴詞拒絕,并設法逃脫。1644年,清軍大舉南下,明朝滅亡。1648年,王夫之等人在家鄉揭竿而起,舉兵抗清,發動了衡山起義。相傳他們選擇了古木參天的方廣寺為根據地,后因奸細告密而釀成一幕悲劇。起義失敗后,為避清廷緝捕趕赴肇慶避難,王夫之投奔南明皇帝,以期重建大明。王夫之看到南明朝廷政權內部腐敗不堪,奸黨把持朝政,多有弊陋,遂多次上書要求改革弊制,但終因官小權輕而不被重視。后來他投奔桂林抗清將領瞿式耜,但不久桂林失守,瞿式耜遇害。

起義接連受挫,加上南明朝廷的腐敗,讓王夫之漸漸感到軍事抗爭毫無意義,于是,王夫之決計退隱,轉入文化思想領域,開始了另一種形式的抗爭。

1656年,他遷回常寧,寫成《黃書》。書中,他總結了2000年來封建統治的經驗教訓,針對明朝滅亡的事實,提出了改革的主張,他認為統治者不應把全天下的百姓都當做是自己的,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百姓,而是應當正確處理朝廷與百姓的關系。

約1665年,王夫之寫成《讀四書大全說》十卷。王夫之從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關系上透徹地分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他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如宋明理學和佛道唯心主義等脫離實際、崇尚空談的思想泛濫所致。約1673年,62歲的王夫之回石船山下另筑了一個茅舍,名叫湘西草堂,并自稱為“薑齋”。此后17年,王夫之不顧年邁體衰、體弱多病,在湘西草堂進行了系統的學術研究,寫下了《周易內傳》《周易外傳》《莊子通》《尚書引義》《相宗洛索》《宋論》《張子正蒙注》《讀通鑒論》《噩夢》《春秋世論》《薑齋詩話》等著作。

1692年,王夫之在草堂溘然長逝,終年73歲。他的墓碑上還刻著“明朝遺民王夫之之墓”。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豐富、精深,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次全面性的總結,從哲學和政治危害上對宋明理學進行了全面清算,以科學的方法對宋明理學的理論根源進行了剖析,并通過批判,建立了一套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體系,對統治中國數百年的宋明理學,甚至中國整個古典哲學都作了總結。

清及近代

金人瑞

金人瑞(1608—1661),初名采,又名喟,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

金人瑞曾評點“六才子書”,即《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集、《西廂記》、《水滸傳》。對《水滸傳》藝術特點的分析頗有見地。

李漁

李漁(1611—1680),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戲曲家。

李漁曾組織家庭戲班,自編自導自演,積累了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據載,他所著的《閑情偶寄》是我國戲劇美學史上第一部最系統最完備的戲劇理論著作。他的其他代表作還有《奈何天》《比目魚》等。

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鄭板橋出生于江蘇興化一個破落的地主之家,生活十分拮據。鄭板橋天資聰慧,3歲識字,5歲讀書背詩,20歲左右考取秀才。乾隆元年(1736年),44歲的鄭板橋考取進士,曾任12年七品知縣。鄭板橋秉性耿直,為官清廉,得罪了不少富賈官宦,最終因誣陷而被罷官。對鄭板橋來說,無官反而一身輕,他靠賣畫為生,直至終老。

鄭板橋一生坎坷,形成了他孤高倔犟、不落世俗的性格,并在他的文、詩、畫中流露出來。他在藝術創作上主張“自出己意”,鼓吹發揮個性。他最善于畫蘭、竹、石,清勁秀逸,頗具瀟灑之趣。

作為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在書法、繪畫、詩文、印石等方面均有建樹。他將詩、書、畫融為完整的藝術整體,畫蘭、竹用行草筆法,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秀逸瀟灑,生氣勃勃。題款也特立獨行,成為作品構圖布局的一部分。而他的為人、做官也與他筆下的蘭、竹、石一樣,高潔傲世,從不妥協。一句“難得糊涂”,更是被無數人引為至理名言。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清代杰出的文學家。

蒲松齡天資聰慧,勤于攻讀,文思敏捷。相傳18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得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著名文學家施閏章的贊譽。然而此后蒲松齡則屢應鄉試不中,直到年逾古稀,方得一個歲貢生的科名,沒幾年即與世長辭了。蒲松齡一生位卑,寄人籬下。在二十幾歲時,他與兄弟分家,得到幾畝薄田和三間老屋。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創作《聊齋志異》。晚年時,《聊齋志異》基本輟筆,轉而為民眾寫作,如以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作的《歸姑曲》《翻魔殃》《墻頭記》等俚曲;還有為方便民眾識字、種田、養蠶、醫病而編寫的《日用俗字》《歷字文》《農桑經》《藥崇書》等。在眾多的作品中,《聊齋志異》是流傳最廣的名著。在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已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人們競相傳抄。后來《聊齋志異》刊行,更是風行天下。在《聊齋志異》出現后的一個時期內,效仿之作叢生,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在清代中葉的再度繁榮。本世紀以來,《聊齋志異》仍為人們所喜愛,其中的很多篇章不斷地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影響深遠。蒲松齡成就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則讓蒲松齡流芳千古。

洪昇

洪昇(1645—1704),號稗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戲曲作家。

洪昇的代表作《長生殿》,既歌頌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又揭露他們給當時社會帶來的災難,場面壯麗,曲詞優美,曾轟動一時。當時他與孔尚任被譽為“南洪北孔”。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聘之,號東塘、岸堂、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代戲曲作家。相傳為孔子六十四世孫。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曾經盛行一時。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學者。他在文學上推崇韓柳,提倡“義法”,力求語言雅潔,是我國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是《左忠毅公逸事》。

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晚自稱文木老人,號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

吳敬梓善詩文,尤以小說著稱。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諷刺小說,共描寫100多個人物,是揭露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百丑圖。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溪、芹圃。祖籍遼陽,出生于南京。曹家先世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襲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御史,極受康熙帝寵信。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駕,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先后繼任江寧織造。曹家祖孫三代四人擔任織造之職長達60年之久。曹雪芹出生時,曹家仍然富貴,從小即過著“錦衣玉食”、“飫甘饜肥”的豪門奢侈生活。然而好景不長,雍正初年,受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陸續遭受打擊。曹雪芹的父親曹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的罪名被革職抄家,并被治罪下獄。曹家的權勢、財產轉瞬間喪失殆盡。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家道從此衰落。這一變故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一貧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亡,他陷入了極度的憂傷和悲痛中,一病不起。大約在這一年除夕,曹雪芹終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一說)。

據記載,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性格豪放不羈,善談吐,嗜酒。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工詩詞、善書法,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曹雪芹自幼受祖父的熏陶,博覽群書,工詩善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可惜其作品多失散,只有“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80回《紅樓夢》(后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成)和一部專門記載工藝技術的《廢藝齋集稿》傳世。前者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杰出代表,后者因專載工藝技術,流傳范圍有限,鮮為人知。在《廢藝齋集稿》中,曹雪芹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風箏、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等諸多工藝,目的是讓殘疾人能夠以此為業,糊口養家。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濟貧、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懷,令人敬仰。

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文學家。

袁枚曾經僑居江寧小倉山隨園,所以時人又稱其“隨園先生”。他提倡“性靈說”,其詩風清新靈巧。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傳世。

紀昀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春帆、號石云,謚文達,獻縣(今屬河北)人,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

紀昀學問淵博,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以畢生精力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著《閱微草堂筆記》是《聊齋志異》后又一部影響很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錢大昕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號辛楣,一號竹汀,晚稱潛揅老人。清代著名學者。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其博學強記,冠絕一時。早年即以詩賦聞名江南。

錢大昕志重修元史《藝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資料,撰成《元詩紀事》,還參與修訂《續文獻通考》《續通志》等書。后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廣東學政。后來他居喪回歸故里,稱病不再出仕。嘉慶帝親政后,廷臣致書勸出,皆婉言謝絕。回鄉后第三年,開始著述授徒,相繼在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講席。很多學子慕名而來,拜入其門下者多達兩千人。

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傳,室名惜抱軒,故又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學者。他曾任四庫全書纂修官,后托病辭歸。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席凡40年。其代表作有《惜抱軒全集》。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今常州)人,清代學者、文學家。

洪亮吉曾因上書批評朝政被流放伊犁,后赦還,自號更生居士。他工詩善文,論學之作頗多。代表作有《洪北江全集》。

李汝珍

李汝珍(約1763—約1830),字松石,人稱北平子,大興(今北京)人,清代小說家、學者。

李汝珍自幼聰慧,厭惡八股文。他學識廣博,歷時20余年著成長篇小說《鏡花緣》,該書對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社會的某些丑惡現象有所批判。

章學誠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乾隆年間進士。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于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后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章學誠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所以他的見解“頗乖人好惡”,直到他死后,才被人重視。

章學誠著述頗豐,其《文史通義》,與唐劉知幾的《史通》并稱史學理論名著。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的敘目凡例,總目達325卷,可惜未完成,書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1922年,吳興嘉業堂搜集章學誠的書稿,刊行《章氏遺書》51卷,包括:《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為目錄學理論專著)、《方志略例》《章氏文集》《章氏外集》《湖北通志檢存稿》《湖北通志未成稿》,有1936年排印本和1985年影印本《章學誠遺書》。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少時家境貧困,但父母并未放棄對林則徐的教育。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人一起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反對空談。從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起,林則徐外調出京,先后就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等職。因為他清正廉潔,勤于政務,體恤百姓疾苦,以致清名遠播,被百姓稱為“青天”。

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上書,力主禁煙,他大聲疾呼,“若猶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并率先在湖廣兩地推行禁煙。十一月,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主持禁煙。抵達廣州后,林則徐立即大力施行禁煙政策,并在虎門銷毀收繳上來的外商鴉片近2萬箱。不甘受挫的英國資產階級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林則徐任統帥,積極迎戰。然而軟弱的清政府,使得林則徐的滿腔熱情和一片苦心都付諸東流。清政府將戰敗的責任都歸咎到林則徐身上,革去四品銜,遣戍伊犁。而林則徐依然未改愛國之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其以身許國,不計個人得失的偉大胸襟令人景仰。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清廷重新起用,任命為陜甘總督,次年又到陜西任巡撫。由于治理有方,二十七年時,又升任云貴總督。道光二十九年,林則徐因病辭職回鄉。后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軍鎮壓失敗,朝廷內外一致呼吁請林則徐出山。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奉旨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十一月二十二日,在途經潮州普寧縣時病逝。

劉開

劉開(1784—1824),字明東,號孟涂,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

劉開自幼貧困,讀書勤奮,曾師從姚鼐學古文,推方苞為“一代之正宗”,散文、詩和駢文皆長,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有《孟涂文集》等。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學家。

龔自珍主張道、學、治三者不可分割,開知識界“慷慨論天下事”之風。文學上詩、詞、散文均出色,以詩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是《己亥雜詩》。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今屬雙峰)人,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祖輩務農,生活頗為富裕。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道光年間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仕途10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可謂官運亨通。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組建“湘軍”,擔負起了剿滅太平天國的重任。曾國藩歷盡千辛萬苦,幾度出生入死,終在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銜,又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可謂權傾一時。

1870年6月,天津教案爆發,曾國藩奉旨查辦,在辦案過程中,處理國人,取媚洋人,遭天下人唾罵。兩年后,這位大清的名臣在病魔的折磨下逝于南京。

曾國藩對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畢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學文化最典型的實踐者,他克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了書生報國的愿望。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最早發起者之一,被人稱作洋務之父。

劉鶚

劉鶚(1857—1909),字鐵云,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今鎮江)人,清末小說家。

劉鶚少精數學,后學醫術,復改經商,八國聯軍入京時因私售倉粟,獲罪流放新疆病死。其代表作《老殘游記》被魯迅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沃堯

吳沃堯(1866—1910),字小允,又字繭人,后改趼人,因居佛山,自號我佛山人,廣東南海佛山(今佛山市)人,清末小說家。

吳沃堯早年即以撰文為生,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該書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

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別署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小說家,先后辦《指南報》《繡像小說》等報刊。

李寶嘉的代表作是《官場現形記》,該書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嚴復

嚴復(1854—1921),初名傳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留學英國海軍學校。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嚴復一生最重要的活動,也是他畢生最大的貢獻,是他對西方學術名著的翻譯介紹。其主要譯著有八部:《天演論》《原富》《群己權界說》《群學肄言》《社會通詮》《法意》《穆勒名學》《名學淺說》。嚴復的這些譯著,首次系統地引入了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啟蒙和教育了一代國人。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

梁啟超是近代學術大家,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從歐游歸來后,他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這一期間完成了《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著作。梁啟超一生著述頗豐,有多種作品集,以1936年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較稱完備。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其代表作有《孔子之美育主義》《就倫理學上之二元論》《尼采之教育觀》《叔本華之遺傳說》《教育偶感二則》《汗德之哲學說》《汗德像贊》《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紅樓夢評論》《書叔本華遺傳說后》《叔本華與尼采》及《釋理》等。

1927年值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自盡,終年51歲。王國維的死,為國學史界留下了一抹悲劇的色彩。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學乘,后改名絳,字枚叔,后改名炳麟,號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其研究范圍涉及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被尊為經學大師。1936年6月,章炳麟在蘇州逝世,終年67歲。其一生著述甚豐,著作輯為《章太炎全集》。

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曾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出生于廣東香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進私塾讀書,12歲隨母親赴檀香山。在長兄孫眉的資助下,孫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使孫中山看清了清政府的無能、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1892年,孫中山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隨后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交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是為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政治團體。1895年2月,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逃亡到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脫險。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從1907年到1908年兩年間,孫中山先后領導了六次起義,但遺憾的是,六次起義全以失敗告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積極響應,清政府倒臺。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多方的壓力下,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給袁世凱。袁世凱獨裁專政,倒行逆施,中國社會再度陷入動蕩與不安之中。孫中山為了捍衛共和,先后發動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發動政變,推翻了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共議國事。11月,孫中山離廣州北上。12月底,抱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龍嘯天下陳平耿姍姍 婢子絕色 茅山終極僵尸王 她是純愛文女配[快穿] 警路官途 邪神降臨 神廚狂后 菊與刀 御用兵王 武道帝魂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