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從小聰明好學,興趣廣泛。1898年春,17歲的魯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幾個月后,轉到江南陸師學堂的路礦學堂。1902年,魯迅畢業于路礦學堂,因成績優異獲得公費留學日本的機會。到日本后,魯迅首先選擇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醫,但在一次觀看“幻燈片”后,魯迅感到中國人的病不在身體上,而在精神上,他果斷作出棄醫從文的決定,離開仙臺,前往東京。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國,先后應邀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和紹興府中學堂執教,還曾應蔡元培之請在教育部任職。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狂人”之口,將中國幾千年“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自此,魯迅一發不可收,以揭露封建社會黑暗、封建禮教“吃人”為主題的作品接連問世,《孔乙己》《藥》《一件小事》《故鄉》《阿Q正傳》等相繼發表。1920年后,魯迅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學校和世界語學校等高等學府講課。1923年,魯迅出版了小說集《吶喊》。3年后,魯迅又出版了《彷徨》。除了小說外,魯迅還寫了大量散文、散文詩以及雜文,如《朝花夕拾》《野草》等。此外還撰寫了極具見地和史料價值的《中國小說史略》。1927年10月,魯迅與郁達夫共同主編了《語絲》《奔流》和《朝花》等文藝刊物。1930年初,魯迅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發表了著名的講話《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成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事實上的盟主。1931年1月,柔石、殷夫等5位“左聯”烈士被害。魯迅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現狀》《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針鋒相對而又巧妙地同反動當局對革命文化的瘋狂“圍剿”進行不屈的斗爭。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靈柩停在上海萬國殯儀館,上萬人自發地為魯迅先生舉行了莊嚴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他的遺體上覆蓋著“民族魂”的大旗。
魯迅是一位為了中華民族的新生而奮斗終生的文化巨人。他不但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更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不屈的革命家。
夏丏尊
夏丏尊(1886—1946),原名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人,中國作家、出版家。
夏丏尊1905年赴日本留學,1907年回國后開始其教書和編輯生涯。他先后出版了大量中外名著。他的譯著大都輯為《夏丏尊文集》。其代表作是《平屋雜文》。
劉半農
劉半農(1891—1934),名復,江蘇江陰人,中國詩人、語言學家。
劉半農先后在英國和法國留學,之后回國于1917年起在北京大學任教。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民歌集《瓦釜集》。其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他》,他對中國現代詩歌產生過極大影響。
胡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
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后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影響極大。他的代表作有《胡適文存》。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等,四川樂山人,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早年曾留學日本,后棄醫從文,回國后組織“創造社”,開展革命文藝運動,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研究。建國后歷任文聯主席、中科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的作品不勝枚舉,主要詩集有《女神》《星空》,主要劇作有《屈原》《虎符》等。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蘇泰興人,現代著名劇作家、物理學家。
丁西林191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讀理科,其間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回國后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業余從事劇本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一只馬蜂》《壓迫》等。
葉圣陶
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
葉圣陶曾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和開明書店編輯,并從事創作。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
周瘦鵑
周瘦鵑(1894—1968),原名祖福,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
周瘦鵑在中學時代就開始了文學創作,20世紀30年代蜚聲文壇。他的代表作是《亡國奴家里的燕子》。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后改名玉堂,福建龍溪(今漳州)人,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京華煙云》等。
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
馮友蘭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中國哲學史》,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等,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了“新理學”體系。
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字志摩,浙江海寧人,新月派詩人。其代表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作家、詩人。
郁達夫曾與郭沫若等組織了“創造社”,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志。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其代表作有小說集《沉淪》和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筆名。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
茅盾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積極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在魯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開創性貢獻。建國后曾任文化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他創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學作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宗白華
宗白華(1897—1986),江蘇常熟人,美學家、詩人。
宗白華于1916年入同濟大學預科同濟醫工學堂學習。早年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1920年赴德留學,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理事。他曾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其代表作有《美學散步》《美學與意境》等。
朱光潛
朱光潛(1897—1986),別名孟實,安徽桐城人,美學家。
他青年時期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后肄業于香港大學,畢業后曾與葉圣陶、夏丏尊等在上海成立立達學園,籌辦開明書店和《一般》雜志。從1925年起先后在英國和法國多所大學留學。1933年回國后先后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解放后任北大教授,從事美學研究工作,在美學理論上提出了獨到見解。其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悲劇心理學》等。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
朱自清曾留學英國,是“文學研究會”成員,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從事創作與學術研究。他的著作共26種,約200萬字。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
豐子愷早年師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創作漫畫,常做古詩詞新畫。他的作品造型簡括,畫風樸實。他的文學譯著也很豐富,代表作有《緣緣堂隨筆》等。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又名霜,江蘇常州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之一。
瞿秋白畢生從事革命斗爭,曾與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他的主要文學作品有散文集《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等。
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詩人、學者。曾留學美國,歸國后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后,英勇投入到反對內戰的民主運動中,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代表作有《紅燭》《死水》《最后一次講演》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代作家。
老舍在五四時期開始白話創作。曾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回國后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解放后,任政務院文教委員、全國文聯副主席等。195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的代表作有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王力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王力26歲考入清華研究院,后留學法國,其間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30年代初回國,從此開始致力于中國現代漢語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任教于清華大學、廣西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多所大學,擔任過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他的主要成績在于語言學方面,其代表作有《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劇作家、電影藝術家、社會活動家。
夏衍曾留學日本,回國后,積極投身革命文藝運動,創作了許多劇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他的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女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冰心在五四時期開始創作,曾參加“文學研究會”,創作轟動一時的“問題小說”,是當時最有影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小橘燈》等。
魯彥
魯彥(1901—1944),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鎮海(今屬寧波)人,現代作家。
魯彥是“文學研究會”成員,長期從事編輯和文教工作。抗戰爆發后,為抗戰文藝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作品多描寫農民生活,被稱為“鄉土文學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憤怒的鄉村》。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
沈從文在20世紀30年代有“多產作家”的贊譽。他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解放后又為祖國古文物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代表作是《邊城》。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國當代作家。
巴金曾旅居巴黎,并在那時開始文學創作。回國后與魯迅交往密切,先后創作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戰三部曲”——《火》三部。解放后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2005年逝世。
丁玲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
丁玲曾任左聯黨團書記。其作品顯示了當時革命文學的實績。后進入解放區,寫出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部名作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她的代表作還有《莎菲女士的日記》。
施蟄存
施蟄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古典文學家。
施蟄存1912年隨父母遷居松江。1932年任《現代》文學月刊主編。曾任云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教授。1952年起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他是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心理描寫見長。其代表作有小說集《上元燈》《將軍底頭》《梅雨之夕》等。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詩人。
戴望舒在二十幾歲時開始學寫新詩。早期作品大都抒發個人情懷,有唯美主義傾向,藝術上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是“現代詩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收入《望舒詩稿》,后期作品收入《災難的歲月》。《雨巷》是他的詩歌代表作。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現代詩人。
臧克家在20世紀30年代初,在聞一多先生鼓勵下,開始發表新詩。因他從小生活在農村,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農民詩人”、“泥土詩人”之稱。他的代表作有《有的人》《老馬》。
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現代作家。
趙樹理早年即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40年代先后發表《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作品,影響很大。他是“山藥蛋派”文學的領軍人物,其他代表作還有《三里灣》《鍛煉鍛煉》等。
吳伯簫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散文家、教育家。
吳伯簫在學生時代即開始散文創作。其作品感情真摯,樸實自然,代表作有《記一輛紡車》《獵戶》等。
李健吾
李健吾(1906—1982),曾用筆名劉西渭,山西運城人,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
李健吾在學生時代即寫作小說、散文和新詩。曾留學法國,研究福樓拜作品。回國后致力于教學、寫作和翻譯工作。其代表作有《雨中登泰山》。
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作家。
周立波創作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1951年榮獲斯大林文藝獎金。解放后還創作了長篇小說《鐵水奔流》《山鄉巨變》等。
吳組緗
吳組緗(1908—1994),原名祖襄,安徽涇縣人,作家、著名學者。
吳組緗在學生期間即開始小說創作。從1935年起任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和秘書,長達12年。解放后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是全國《紅樓夢》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其代表作是《鴨嘴嶗》。
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
吳晗是著名的民主戰士。解放后曾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致力于歷史研究幾十年,著作頗多,是著名的明史研究專家。他的代表作是《朱元璋傳》《歷史的鏡子》。
柯靈
柯靈(1909—2000),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紹興人,電影劇作家、散文家。
柯靈以敘事詩《織布的婦人》步入文壇,自1926年起,其在文學創作上一發不可收拾。1949年回上海后歷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等職。他的代表作有《長相思》《香雪海》等。
張中行
張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鄉(今屬天津市)人,作家、語文教育家。
張中行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教于中學、大學,并辦過佛學刊物。他的代表作有《順生論》《禪外說禪》《佛教與中國文學》等。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劇作家。
曹禺在學生時期就經常參加戲劇演出,大學畢業前寫出話劇《雷雨》,轟動劇壇。此后又創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劇本。曹禺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戲劇家之一。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詩人。
艾青曾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回國后,他一直從事愛國運動,其間被捕入獄,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該詩使他名震詩壇。40年代在延安先后出版9部詩集和許多優秀的小說。他的詩集還有《向太陽》《歸來的歌》等,重要論文有《中國新詩六十年》等。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作家、著名學者。
錢鍾書博學多才,學貫中西,曾任西南聯大、暨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學術著作《談藝錄》。另有《宋詩選注》《管錐編》《七綴集》等。
姚雪垠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鄧縣(今鄧州)人,作家。
姚雪垠在20世紀30年代即開始發表小說,解放后從事專業創作。他的代表作是《李自成》5卷。
蕭乾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北京人,作家、翻譯家。
蕭乾在二戰期間,曾作為《大公報》記者在歐洲戰場采訪,寫出許多優秀特寫。1945年赴美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寫出了優秀的特寫《美國之行》。其代表作還有《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和翻譯作品《好兵帥克》《培爾·金特》《尤利西斯》等。
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翻譯家、作家。
季羨林對印度古代語言、印度古典文學、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他的著作頗豐,有《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印度簡史》等,譯有《羅摩衍那》《沙恭達羅》《五卷書》等。
楊絳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原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女作家、翻譯家。
楊絳于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留學于英、法等國,回國后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楊絳的代表作有《干校六記》《洗澡》等。她的《洗澡》以客觀超脫的白描手法,記錄了一群知識分子在1953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期間的生活遭遇,以及他們在政治運動中的不同心態和表現,出版后在知識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楊朔
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瑨,山東蓬萊人,散文作家。
楊朔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后就開始創作小說、散文。抗美援朝時,隨軍入朝,著有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構思新穎,充滿詩情畫意。代表作有《荔枝蜜》。
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浙江鎮海(今寧波市鎮海區)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唐弢是在魯迅的影響下寫作散文和雜文的。魯迅去世后,他參加了《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他的散文代表作是《向魯迅學習》《落帆集》等。
孫犁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作家。
孫犁曾當過職員和小學教師。20世紀40年代到延安魯藝,發表了《荷花淀》《蘆花蕩》等優秀短篇小說。解放后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還有一些散文集、論文集。他曾是“荷花淀”文學派的領軍人物。
楊沫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湖南湘陰人,女作家。
楊沫的代表作是《青春之歌》,該書是一部反映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和思想歷程的優秀作品。
徐遲
徐遲(1914—1996),浙江吳興(今湖州)人,詩人、散文家、評論家。
徐遲在解放以前就開始了詩歌、小說的創作。解放以后作品很多,代表作有詩集《共和國的歌》,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和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等。
葉君健
葉君健(1914—1999),湖北紅安人,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葉君健能用漢語、英語、世界語三種文字講行創作,著作涉及童話、散文、小說多種文體,代表作有《葉君健童話故事集》,中篇小說《開墾者的命運》《在草原上》,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等。
周而復
周而復(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小說家。
周而復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延安從事革命文藝工作,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
嚴文井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作家、兒童文學家。
嚴文井在20世紀30年代到延安從事革命文藝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文學》做主編。他的作品以寓言和童話成就最大,其代表作是《濃煙和煙囪》。
柳青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陜西吳堡人,作家。
柳青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于長篇小說,他的小說有1947年所著的反映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種谷記》,有反映解放戰爭的《銅墻鐵壁》和反映農村社會變革的長篇小說《創業史》等。
田間
田間(1916—1985),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人,詩人。
田間在中學時代就開始了詩歌創作,抗戰時期寫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詩歌,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他的代表作有《中國牧歌》《趕車傳》等。
劉白羽
劉白羽(1916—2005),北京人,作家。
劉白羽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40年代當過隨軍記者,抗美援朝期間曾兩赴朝鮮,此后主要從事文化領導工作。他的文學作品以散文為主,代表作是《萬炮震金門》《紅瑪瑙集》《長江三日》等。
袁珂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生于新繁縣,著名神話學家。
袁珂長期從事古代神話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國古代神話》。該書是我國第一部漢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根據古文獻資料,將片段的古神話敘述成一個故事系統。
碧野
碧野(1916—2008),原名黃潮洋,廣東大埔人,作家、散文家。
碧野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散文集。代表作是《月亮湖》《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等。
琦君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人,女作家。
琦君長于散文及兒童文學創作,自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說合集《琴心》以來,至今已出版散文、小說和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她的代表作是《橘子紅了》。
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生于天津,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
穆旦在中學讀書時開始詩歌創作。他的主要著作有詩集《探險隊》《旗》等,主要譯作有《歐根·奧涅金》《唐璜》等。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豐寧人,詩人。
郭小川在抗戰時期創作了許多鼓舞斗志的詩篇。解放后任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兼秘書長,堅持詩歌創作。他的代表作是《青紗帳—甘蔗林》。
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作家。
秦牧的文學創作涉及面廣,小說、詩歌、散文、雜文以及文藝評論、科學小品等,全有涉獵。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散文方面。他的代表作是《藝海拾貝》《長街燈語》等。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汪曾祺在20歲時開始發表作品。解放后曾在北京市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擔任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等文藝刊物的編輯。他的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
魏巍
魏巍(1920—2008),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作家。
魏巍畢業于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長期從事部隊宣傳工作和文學創作。他寫有多部小說集、詩集、雜文集,代表作是《東方》,該書于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杜鵬程
杜鵬程(1921—1991),原名紅喜,陜西韓城人,作家。
杜鵬程曾是隨軍記者,解放后從事專業創作。他的代表作是《保衛延安》,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描寫解放戰爭的長篇小說。
何為
何為(1922—2011),原名何敬業,浙江定海人,作家。
何為在中學時期就發表了小說《路》。自抗戰至解放前夕,發表了許多小說和散文。解放后曾任電影廠編輯,后轉為專業作家。他的代表作還有《第二次考試》等。
峻青
峻青(1922—2019),原名孫儒杰,山東海陽人,作家。
峻青曾是隨軍記者,解放后從事專業創作。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海嘯》《決戰》,短篇小說《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等。
賀敬之
賀敬之(1924—),山東嶧縣人,詩人。
賀敬之在抗戰時期開始詩歌和散文創作。他曾在延安魯藝學習,和丁毅等集體創作了大型歌劇《白毛女》。他的代表作還有《回延安》《放聲歌唱》《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等。
金庸
金庸(1924—2018),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香港武俠小說家。
金庸曾任《大公報》編輯,1948年移居香港。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主要有《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等。
茹志鵑
茹志鵑(1925—1998),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女作家。
茹志鵑以創作短篇小說而出名,其代表作是《靜靜的產院》《百合花》等。
李瑛
李瑛(1926—2019),河北豐潤人,詩人。
李瑛1945年到1949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作品。后陸續出版了二十多本詩集。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靜靜的哨所》《戰場上的節日》《早晨》等。
高曉聲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作家。
高曉聲的著名作品有小說《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等。他的小說多取材于蘇南農村生活,揭示社會、經濟變革對普通農民命運的影響,剖析農民身上的劣根性。
余光中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詩人。
余光中于1947年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1948年轉入廈門大學外語系。1949年考入臺灣大學外語系。從1956年開始,先后在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任職。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他是臺灣詩人中作品最豐富的一位。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天狼星》和散文集《左手的繆思》《望鄉的牧神》《聽聽那冷雨》等。
陸文夫
陸文夫(1928—2005),江蘇泰興人,作家。
陸文夫的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說《獻身》《小販世家》和《圍墻》等。
宗璞
宗璞(1928—),原名馮鐘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女作家。
宗璞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紅豆》,代表作是中篇小說《三生石》。
王愿堅
王愿堅(1929—1991),山東諸城相州鎮人,作家。
王愿堅以善于描寫革命歷史題材著稱。他的代表作有《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他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此外,他還曾將李心田的中篇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電影,影響了幾代人。
李國文
李國文(1930—),原籍江蘇鹽城,出生于上海,作家。
李國文于1957年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他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重新開始創作。1980年,他的小說《月蝕》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他的長篇小說《冬天里的春天》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84年,他的小說《危樓紀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澤厚
李澤厚(1930—),湖南長沙人,著名哲學家、美學家。
李澤厚于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不久即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一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論語今讀》等。
流沙河
流沙河(1931—2019),原名余勛坦,四川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農村夜曲》《故園別》《游蹤》《流沙河詩集》等。
邵燕祥
邵燕祥(1933—2020),原籍浙江,生于北京,詩人。
邵燕祥曾用燕翔、雁翔等筆名,其詩集《到遠方去》《遲開的花》均獲過獎。
王蒙
王蒙(1934—2020),原籍河北南皮,生于北京,作家、學者。
王蒙在20世紀80年代曾任文化部部長。他的著名作品有小說《青春萬歲》《蝴蝶》《相見時難》《高原的風》《來勁》《悠悠寸草心》等。
劉紹棠
劉紹棠(1936—1997),河北通縣(今北京通州)人,作家。
劉紹棠的小說語言清新淳樸,鄉土氣息濃郁。他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青枝綠葉》《蒲柳人家》《蛾眉》等。
張賢亮
張賢亮(1936—2014),江蘇盱眙人,作家。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靈與肉》《肖爾布拉克》《龍種》《綠化樹》《河的子孫》及長篇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張潔
張潔(1937—),原籍遼寧撫順,生于北京,女作家。
張潔的短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分別獲1978、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她的中篇小說《祖母綠》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她的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的發表,震撼當代文壇,引起激烈的爭議。其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于1985年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瓊瑤
瓊瑤(1938—),原名陳喆,祖籍湖南衡陽,生于四川成都,臺灣女作家。
瓊瑤9歲就在上海《大公報》發表處女作。移居臺北后出版小說《窗外》,從此登上文壇。以寫言情小說著稱,先后出版了《在水一方》《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結》等40多部中長篇小說,其中不少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蔣子龍
蔣子龍(1941—),河北滄縣人,作家。
蔣子龍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在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中獲獎,其他代表作還有《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陰錯陽差》等。
劉再復
劉再復(1941—),出生于福建。
劉再復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性格組合論》是1996年十大暢銷書之一,曾獲“金鑰匙”獎。他的代表作還有《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精神》等。
劉心武
劉心武(1942—),生于成都,作家。
劉心武的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白樺林的低語》《我愛每一片綠葉》,中篇小說《如意》《立體交叉橋》等。他的長篇小說《鐘鼓樓》于1985年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馮驥才
馮驥才(1942—),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作家。他的著名作品有《神鞭》《雕花煙斗》等,其中《神鞭》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頗受好評。
三毛
三毛(1943—1991),原名陳懋平,祖籍浙江,生于重慶,后隨父母到臺灣,臺灣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等。
席慕蓉
席慕蓉(1943—),原名穆倫·席連勃,祖籍內蒙古,生于重慶,臺灣女詩人。
席慕蓉在幼年時隨家人遷往臺灣,她的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寫給幸福》《有一首歌》等。
余秋雨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作家、學者。
余秋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學術精英”等榮譽稱號。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借我一生》《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
張承志
張承志(1948—),原籍山東濟南,出生于北京,作家。
張承志于1967年高中畢業后赴內蒙古插隊4年。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8年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的歷史。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從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之后,《黑駿馬》《北方的河》分別獲第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其他代表作還有小說《老橋》《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金牧場》等。
食指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山東魚臺人,詩人。
食指幼年時經常跟隨在圖書館工作的母親身邊,在中國古典詩詞方面得到熏陶。他自幼愛好文學,深受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人詩歌的影響。他的作品有《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他的詩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2001年與已故詩人海子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
路遙
路遙(1949—1992),陜西清澗人,作家。
路遙于1976年畢業于延安大學中文系。他的中篇小說《人生》出版以來廣受好評。之后他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梁曉聲
梁曉聲(1949—),原籍山東榮城,生于哈爾濱市,作家。
梁曉聲的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父親》、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等。
阿城
阿城(1949—),原名鐘阿城,生于北京。
阿城于1979年曾協助父親撰寫《電影美學》。1984年創作的《棋王》獲得了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和短篇小說《會餐》《樹樁》等。
史鐵生
史鐵生(1951—2010),北京市人,作家。
史鐵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響應號召由北京赴陜西務農,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后返回北京,潛心于文學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合歡樹》《命若琴弦》等。
舒婷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福建人,女詩人。
舒婷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她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她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曾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
賈平凹
賈平凹(1952—),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作家。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和中篇小說《臘月·正月》獲全國優秀小說獎。長篇小說《廢都》發表以后,毀譽參半,也使他獲得了一定影響。
畢淑敏
畢淑敏(1952—),祖籍山東文登,生于新疆伊寧,女作家。
畢淑敏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轉業回到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她的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說集《昆侖殤》《女人之約》《預約死亡》和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
韓少功
韓少功(1953—),湖南長沙人,作家。
韓少功于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月蘭》,在文壇嶄露頭角。《西望茅草地》和《飛過藍天》分別獲1980、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代表作還有中短篇小說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暗示》等,譯著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
曹文軒
曹文軒(1954—),江蘇鹽城人,作家。
曹文軒于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學術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說集《啞牛》《憂郁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云霧中的古堡》《紅葫蘆》《薔薇谷》等。短篇兒童小說《再見了,我的星星》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獲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金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國際安徒生獎。
汪國真
汪國真(1956—2015),是20世紀80年代國內文學界出現的著名人物,祖籍廈門,生于北京。汪國真在校期間就十分喜愛詩歌,并開始發表作品。汪國真自稱其創作得益于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練,李商隱的警策,李清照的清麗。從1990年開始,汪國真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的專欄撰稿人。汪國真第一首比較有影響的詩是《我微笑著走向生活》。1990年,汪國真的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出版。“汪國真熱”出現于這本詩集出版之后,此書連續5次印刷,印數達15萬冊。緊接著又出版了《年輕的風》《年輕的思緒》《年輕的瀟灑》等詩集。汪國真的詩歌,在主題上積極向上、昂揚而又超脫,往往通過一個平凡的生活點闡釋出人生的哲理;語句簡練流暢,淺顯易懂,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因而深受青少年的喜愛。
鐵凝
鐵凝(1957—),祖籍河北趙縣,出生于北京,女作家。
鐵凝于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其短篇小說《哦,香雪》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后又發表中篇小說《麥秸垛》《棉花垛》和長篇小說《玫瑰門》等。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韓東
韓東(1961—),江蘇南京人,詩人、作家。
韓東在校期間開始詩歌創作。20世紀80年代起主編民刊《他們》,被認為是“第三代詩歌運動”代表詩人之一。90年代開始中短篇小說寫作,1998年在文壇上發起主題為“斷裂”的行動,旨在向現有文學體制挑戰。主要作品有小說集《我的柏拉圖》等。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詩人。
海子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后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海子是當代學院派新詩人的代表。他沉浸于心靈孤獨之旅的理想主義,執著地在貧困、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的代表作主要有長詩《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