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流行因素 修行的捷徑
在漢傳佛教凈土五經中,《阿彌陀經》以文短義豐、易于持誦,極受信徒喜愛,最為流行。
自東晉高僧慧遠法師率123人在廬山念佛求生極樂,開創凈土宗以來,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期中,凈土宗也在不斷地自我完善,從最初的依憑《無量壽經》,發展到現在的凈土五經一論;從最初的觀想念佛到后來的持名念佛。但從發展的脈絡和軌跡來看,其發展走向也與信徒本身的素質息息相關。人們從最初的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16種觀法修持,到后來的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無不說明這一問題。
佛教認為,時代越到后來,眾生的根基就越差,所以后來的人們已經無法清晰地觀想出極樂世界的國土以及阿彌陀佛的光輝形象,只能靠念誦佛號進行修持。而《阿彌陀經》所倡導的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作為主要修持,無疑成為它后來在凈土宗內最為流行的主要因素。
在中國,崇尚簡單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如“秦人好簡”,如老子學說中的“大道至簡”,這些都是《阿彌陀經》在漢傳佛教中廣泛流行的土壤。在印度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明學、唯識學,雖然在唐朝被引進中國,但也因這種好簡的習性,逐步淡出漢傳佛教的熱點和主流。從唐朝以后,中國的佛教基本上就剩下不習經教的禪宗和念誦佛號的凈土宗了。即使凈土宗的五經一論,大家也都是青睞篇幅和內容最為短小精悍的《阿彌陀經》。
佛陀在眾多經典中告訴人們,輪回中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引生行為所造成。同樣,快樂也是斷除負面情緒及行為的必然結果。當人們睜開被“無明”黑暗所蒙蔽的雙眼,去除貪欲、嗔恨、愚癡、嫉妒、傷害等負面情結及相應行為的時候,快樂的曙光就會展現。
外因
慧遠法師是凈土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對人們說:“請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意思是說,修道方法雖有多種多樣,而最易修行、功德最高的方法卻只有念佛而已。慧遠法師提倡的修行方法,是后來《阿彌陀經》流行的重要因素。
唐朝大翻譯家玄奘法師的高徒窺基大師,曾在他的一本凈土宗著作《阿彌陀經通贊疏》中這樣說道:“對于那些內心怯弱、信念不堅、行為懶惰的人來說,凈土法門,無疑是他們的最好選擇。”因為,凈土的種種便利學修條件和環境,能使這些不能義無反顧踏上成佛之路的人,得到一個中轉驛站的休憩。在這里,他們可以不受塵世的種種苦難,有著不可思議的快樂享受,使那顆不堪負重的內心,得到一個暫時的緩解,然后在凈土中諸佛菩薩的教導和陪護下,重新踏入自利利他的成佛之路。
在漢傳佛教中,將佛教的解脫道分為兩種——豎出三界的難行道和橫出三界的易行道,而《阿彌陀經》中所提倡的法門,則屬于后者。所謂豎出三界,是指人們必須要斷盡三界內的所有煩惱垢障才能超越三界,三界內的煩惱垢障包括很多,見所斷的錯誤觀念方面有88種,修持才能斷的煩惱有81種,只有在漫長的修行中斷盡這些煩惱,才能解脫輪回超出三界,猶如竹筒內的蟲子,從下而上逐步咬穿竹節,最后才能一躍而出。而依靠《阿彌陀經》中的念誦佛號、集資凈障法門,即使沒有斷除三界的煩惱,但由于阿彌陀佛的特殊愿力及自己修持善行等力量,即可往生極樂凈土,從此遠離三界的痛苦。猶如竹筒內聰明的蟲子,向邊側啃咬,即可不需節節咬穿而橫出竹筒。
對于一個利根者而言,他可以把所有佛法內涵都融入一句阿彌陀佛的誦念中修持,無所遺漏;而對于一個無法修持其他佛法的鈍根者而言,一句阿彌陀佛可謂至簡至易了。因此漢傳佛教稱《阿彌陀經》為利鈍全收的普及法門。
內因
貪、嗔、癡三毒是對人性弱點的概括,是阻礙人們修行的三大障礙,是人們痛苦的根源,人們想要沖破這三大障礙,出三界,困難重重,對于意志薄弱的人來說,念誦佛號是出三界最簡單省力的方法,這也是《阿彌陀經》風靡的直接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