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
中國地區幅員廣袤,等于是個次大陸,內部情形非常復雜。在這里活動的人類,究竟是誰?是不是和今天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人完全一樣?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考古學家一般認為,中國地區的古代人類,從體質特征言,有其相當一貫的傳承譜系;同時,石器的制作方法,也有其一貫的傳統。這種看法,符合所謂“多區進化論”,亦即該地區的現代人類是由當地早期智人演化而來。
但是,近來有學者提出現代人“源于非洲說”(Out of Africa Theory),主張現代人唯一的起源地在非洲,這是一種“單一起源論”。依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以為今日全球的現代人,都是二十萬年前由非洲同一種族擴散,而取代了各地原有的早期智人。如果這一說法成立,則中國考古學上,當地人類特征的延續及自成傳統的石器工藝之說,即面臨極嚴重的挑戰。至今,考古學的資料還不足以有力地證實或推翻以上兩種理論。不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遺存不少,而且有一套獨立發展的研究方案,或許當中國地區有更多的發現時,這兩種理論之間的對錯,可有澄清之日。
目前我們大概可以認為:在舊石器時代如此漫長的幾十萬年,古人類有足夠的時間來往遷徙,其間即使有族群的移入遷出,他們的基因是否傳了下去?如果新來的人類和原住人類的基因交配而得以傳流,那么這些古人類和現代人類應還是同一類,同屬一種“人”。非洲新人群進來后,和原有人群混合,構成一種新的混合種族,但并不是以一個人種全盤取代原有的另一人種。
再從中國地區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來看,相對于西北大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以西、以南地區,中國的舊石器雖有長時間的演變,卻仍呈現自己的特色,有著自己一定的傳統。20世紀40年代,美國考古學家莫維斯(Hallam Movius, 1907—1987)曾以為,舊石器文化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使用兩面打制的手斧,而東亞的舊石器則始終是砍砸器為主,缺乏像手斧一樣的兩面加工的石器。雖然最近中國考古學家提出一些在中國發現的手斧,挑戰莫氏理論,但考古學家對于手斧的定義尚多爭議,這一挑戰至今猶未為大多數學者接受。大致言之,因東方與西方的舊石器,其間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中國的舊石器傳統仍呈現相當一致的東亞特色。
“舊石器”一詞,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人類在生產食物以前,曾經加工作為工具的諸種石器,其時代從出現猿人的一百余萬年前,至出現“新人”或“現代人”的數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地區發現的古代人類遺跡,最著名的是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遺址,曾出土古代猿人的骨骸化石及其生活遺跡。在這一遺址,有多層堆積,依據活動遺存的判斷,北京人當是從五十余萬年前開始生活于此,前后經歷三十余萬年。
北京人的平均腦容量達1059毫升,知道用火自衛,也許已知道燒烤熟食。石器的制作方式是直接錘砸,制作石片石器,基本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及石錘。從不同文化層的石器看來,工藝技術有漸變和提高的過程。以周口店的遺址言,這些猿人曾屢次居住在這一石灰巖的天然洞穴,用這些石器與動物角骨加工的工具,采集、狩獵鄰近的動植物,維持相當程度的群居生活。
北京人不是中國僅有的古代人類。云南的元謀人,活動的時代也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遺址有火燒灼的動物骨,也有炭屑,但以目前證據,還不易判斷是天火,抑是人工用火的遺跡。
河北陽原的泥河灣遺址,有由早更新世延續到晚更新世的石器遺存;這些遺址可能是古代人類在湖邊高地的露營地點。陜西藍田出土的藍田人,時代為距今70萬年至50萬年的中更新世,也有一些數據認為其年代可以早到將近110萬年至115萬年之間。藍田人的體質特征,與北京人基本一致。
湖北的鄖縣、石龍頭,貴州黔西的觀音洞,及遼寧營口的金牛山,都有相當于北京人早期文化的舊石器文化遺存——這些古代人類的工具制作水平、體質特征及其時代,基本上都相當一致,也常出現用火的痕跡。
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代人類及其遺存,著名的發現有:陜西大荔的大荔人、山西襄汾的丁村人、山西陽高的許家窯人、廣東曲江的馬壩人、貴州桐梓的桐梓人、湖北長陽的長陽人。如以許家窯人化石的年代言,其時代為距今約10萬年前,地層仍在晚更新世時代。北京周口店的新洞,也有人類牙齒、石器灰燼層和動物燒骨。凡此遺存,工藝水平均比較進步,而且石器用途漸有專門化趨向。
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在晚更新世的晚期,大約距今五六萬年前,人類體質已是晚期智人階段,與現代人相當接近。以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為例,其體質特色已與今日的蒙古人種相近,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是中國人、因紐特人、美洲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晚更新世的晚期,今日三大人類種屬已呈現個別的特色,但尚未分化為今日可見的支系,是以山頂洞人的體質,既與今日諸支系有相同之處,也有其個別特征之處。
廣西柳江的柳江人,已有現代人的特征,但同時也有相當程度的原始性。柳江人體型,似與現代華南與東南亞人相近,比較矮小,應為蒙古人種中較早的一型。四川資陽的資陽人,基本特征已同現代人相近,雖有若干可見的原始性,如眉脊顯著,顳骨鱗部較為低矮平整,但基本上應屬晚期智人的蒙古人種。
晚期智人的遺骸及文化遺存,在中國南北各處均有發現,例如: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河套人、吉林明月鎮的安圖人、山東烏珠臺的新泰人、云南的麗江人、江蘇泗洪的下草灣人、貴州普定的穿洞人、臺灣臺南的左鎮人……所在都是。
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諸遺址的年代,可舉例如次:河套南部薩拉烏蘇河沿岸遺址上層不超過3萬年,下層為3萬至5萬年左右,是以河套人的年代應是距今3.7萬至5萬年左右。河南安陽小南海北樓頂山洞穴的遺址第六層木炭碳十四測定的年代是距今24100±500年,第二、三層木炭骨頭的年代是11000±500年,前后延續一萬余年。山西沁水下川遺址三層,上層以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23900±1000年至16400±900年;中層是距今36200+3500年及-2500年。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年代,用同層獸骨的碳十四測定,是10770±360年,是以應在距今1萬年至2萬年之間。山頂洞人的年代,已接近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了。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掌握的工藝水平,除了直接打擊法精確純熟外,也已能使用間接打擊法,最后終于能制作細石器。此時,人類能刮制磨光骨角工具,也知道磨制與鉆孔。細石器中,已有箭頭,顯示已發明弓箭,這使人類第一次具備手拋以外的遠射能力。更堪注意的,則是工具的多樣化,工具種類有大小石器及骨角器,包括刀、鏟、錐、針、魚叉,制作過程有鋸、切、削、磨、鉆。凡此,都為新石器時代的工藝發展了必要的基礎。
另一令人注意的,則是人類開拓了精神生活的領域。許多裝飾性的物品,例如穿孔的石珠、獸牙、蚌殼;加工的魚骨、鳥骨管,甚至在物品上劃刻花紋,涂色加彩。這些裝飾品大多放置在人骨化石旁邊,足知人類不僅有了愛美的觀念,也有了死后靈魂觀念。山頂洞人住在上洞,而下洞則是“墓地”,墓地里有著意放置的骨骸,似已有放置遺體的觀念。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遺址,數量多,分布廣,種類也有多樣性,似乎反映人類的人口多了,能去的地廣了,生活的方式也因地制宜,而有不同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