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 “劍橋中國史”叢書共16卷,各卷皆由國外知名學者主編,卷內各章節(jié)亦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并注意吸收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已出版11卷。包括:《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卷)》《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上卷)》《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
《劍橋中國史(全集)》是作家:(美)費正清 (英)崔瑞德等 所著的小說,劍橋中國史(全集)免費全文閱讀為轉載作品,章節(jié)由網友發(fā)布。
如果您對 劍橋中國史(全集) 小說,版權等方面有質疑的,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的請告訴我們,如果發(fā)現《劍橋中國史(全集)》小說最新章節(jié)有錯誤請點擊錯誤舉報告訴我們。請支持作者的劍橋中國史(全集)讀者一定要到書店購買正版小說或者圖書。各位書友要是覺得《劍橋中國史(全集)》還不錯的話請不要忘記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薦哦!
《劍橋中國史(全集)》最新章節(jié)(提示:已啟用緩存技術,最新章節(jié)可能會延時顯示,登錄書架即可實時查看。)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 譯序
 - 總編輯序
 - 本卷序言
 - 帝號
 - 官銜的譯名
 - 技術名詞
 - 日期
 - 度量衡
 - 地圖
 - 地名
 - 史料的參考
 - 鳴謝
 - 漢代的度量衡
 - 漢代的帝系
 - 導言
 - 文字史料及它們的問題
 - 考古物證
 - 歷史學研究
 - 秦漢兩個早期帝國的特有的發(fā)展
 - 第一章 秦國和秦帝國
 - 政治和社會背景
 - 秦國:最初的幾個世紀,公元前897?—前361年
 - 實行變法,公元前361—前338年
 - 軍事的壯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 最后的征服與勝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 勝利的原因
 - 秦帝國:改革,成就和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
 - 帝國時期的思想潮流
 - 秦的崩潰,公元前210—前206年
 - 崩潰的原因
 - 附錄一 史料和現代研究
 - 附錄二 《史記》中的竄改增添部分
 - 附錄三 《史記》及其他史料的統(tǒng)計數字
 - 第二章 前漢
 - 政治史的模式
 -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10—前195年
 - 漢帝國的鞏固,公元前195—前141年
 - 時新派政策的充分發(fā)揮,公元前141—前87年
 - 過渡時期,公元前87—前49年
 - 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 第三章 王莽,漢之中興,后漢
 - 王莽的崛起
 - 王莽的統(tǒng)治,公元9—23年
 - 漢代的中興
 - 后漢
 - 第四章 政府的管理與存亡攸關的問題,公元57—167年
 - 明帝與章帝統(tǒng)治時期,公元57—88年
 - 和帝、殤帝與安帝統(tǒng)治時期,公元88—125年
 - 順帝統(tǒng)治時期,公元126—144年
 - 桓帝統(tǒng)治時期,公元146—168年
 - 第五章 漢代的滅亡
 - 公元168年的危機
 - 靈帝時代,公元168—189年
 - 王朝權力的崩潰
 - 東方的聯盟
 - 對漢王朝滅亡的剖析
 - 第六章 漢朝的對外關系
 - 漢代中國的世界秩序:理論與實際
 - 匈奴
 - 西域
 - 羌
 - 東胡:烏桓與鮮卑
 - 朝鮮半島
 - 南方(南越)
 - 東南(閩越)
 - 西南
 - 和東地中海世界的接觸
 - 第七章 政府的機構與活動
 - 文官職務
 - 中央政府
 - 郡與地方政府
 - 武裝力量
 - 行政的實踐
 - 第八章 后漢的制度
 - 中央政府
 - 地方行政管理
 - 軍隊
 - 文職官員的吸收
 - 政府的權力
 - 結束語
 - 第九章 秦漢法律
 - 史料
 - 總的原則
 - 法典
 - 司法當局
 - 司法程序
 - 刑罰的種類
 - 行政法規(guī)
 - 私法
 - 第十章 前漢的社會經濟史
 - 農村社會和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
 - 城市、商業(yè)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 財政管理
 - 第十一章 后漢的經濟和社會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第十二章 宗教和知識文化的背景
 - 文獻史料和分類體系
 - 四個世紀的發(fā)展
 - 神話學
 - 宗教信仰和儀式
 - 占卜的信仰和實踐
 - 宇宙及其秩序
 - 倫理原則和人的組織
 - 長生和對死者的儀式
 - 第十三章 主權的概念
 - 態(tài)度的改變,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君權的確立
 - 道德的價值和秦朝的失敗
 - 董仲舒
 - 班彪關于天命的論文
 - 當運之德的選擇
 - 王充與王符的觀點
 - 秦王朝和王莽對后世的影響
 - 帝王寶座的尊崇
 - 皇帝的作用與職能
 - 第十四章 儒家各派的發(fā)展
 - 古代傳統(tǒng):倡導者和文獻
 - 理想主義的和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
 - 騶衍
 - 秦帝國的知識分子政策
 - 對儒家準則的注意
 - 董仲舒的雜糅諸說
 - 五經
 - 學派的發(fā)展和官學
 - 第十五章 后漢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 前漢和王莽:傳統(tǒng)
 - 后漢
 - 中央權威的崩潰
 - 后漢思想的價值
 - 第十六章 漢代至隋代之間的哲學與宗教
 - 后漢時期哲學的衰頹
 - 漢代末年民間的道教
 - 佛教的傳入
 - 公元3世紀的哲學復興
 - 佛教和道教的諾斯(GNōSIS)
 -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 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 隋代的佛教和道教
 - 跋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中著作及刊物簡寫表
 - 后記
 - 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
 - 中譯本前言
 - 一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 二 歷史事件
 - 總編輯序
 - 圖表
 - 第一章 導言
 - 全國統(tǒng)一的形成
 - 制度變化
 - 經濟和社會變化
 - 隋唐和外部世界
 - 史料的問題
 - 第二章 隋朝,581—617年
 - 6世紀的中國
 - 開國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及其輔弼大臣
 - 隋代面臨的大問題
 - 混合的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
 - 建設新都
 - 中央政府的改革和人才的任用
 - 地方政府的改革
 - 土地分配和田賦
 - 繼承的兵制及其改革
 - 隋朝的律令
 - 邊防和領土擴張
 - 陳的滅亡和隋在南方權力的鞏固
 - 全帝國交通體系的創(chuàng)建
 - 煬帝(604—617年在位)的個性和生活作風
 - 煬帝在位時的問題
 - 儒學和學校的恢復
 - 建立洛陽新都
 - 全帝國交通體系的完成
 - 中國勢力的繼續(xù)擴張
 -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 奪取政權的經過
 - 唐王朝對全國控制的擴展
 - 對內政策
 - 中央政府和官僚體制的形成
 - 中央政府對鄉(xiāng)村控制的擴展
 - 樹立財政權威和形成償付能力的努力
 - 法典的編定
 - 考試制度和學科制度的建立
 - 管理宗教集團的有力措施
 - 唐王朝與東突厥的關系
 - 玄武門之變和內禪
 - 第四章 唐政權的鞏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
 - 太宗朝的群臣
 - 朝廷的“地區(qū)性政治”
 - 國內政策和改革
 - 行政的改革
 - 地方官僚機構的改革
 - 修訂法典
 - 兵制的改革
 - 經濟政策
 - 旨在加強中央權力的政策
 - 關于建立“封建制”之爭
 - 大姓
 - 考試制度
 - 史學
 - 圖書的搜集和圖書館
 - 和佛教僧徒的關系
 - 對外關系
 - 東西突厥
 - 中亞綠洲
 - 吐谷渾和吐蕃
 - 薛延陀
 - 高麗
 - 繼承問題的斗爭
 - 第五章 高宗(649—683年在位)與武后:繼承人與篡位者
 - 武后的興起
 - 武后的當權
 - 高宗的對內政策
 - 對外關系
 - 西突厥
 - 朝鮮半島
 - 吐蕃
 - 東突厥人的復振
 - 第六章 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統(tǒng)治,684—712年
 - 準備時期,684—690年
 - 684年的大赦令
 - 恐怖統(tǒng)治
 - 行政改革
 - 周朝,690—705年
 - 中宗和睿宗,705—712年
 - 這一時期的回顧
 - 第七章 玄宗(712—756年在位)
 - 玄宗在位初期(713—720年):姚崇和宋璟
 - 政府的政策(714—720年)
 - 中央政府的改革
 - 官員的選拔
 - 重訂法律
 - 財政問題
 - 反佛教措施
 - 710—720年的軍事改組
 - 玄宗及唐宗室
 - 玄宗朝中期,720—736年
 - 皇室的問題
 - 關于貴族的復起
 - 宇文融的崛起
 - 封禪與張說的垮臺
 - 蕭嵩和裴光庭的內閣(729—733年)
 - 裴耀卿:運輸改革和營田
 - “調和班子”:裴耀卿、張九齡和李林甫
 - 裴耀卿和糧運改革
 - 國家“營田”和土地開墾
 - 張九齡和通貨問題
 - 財政制度的合理化
 - 各道按察使的設置
 - 對科舉考試的控制
 - 張九齡的下臺
 - 李林甫的掌權,736—752年
 - 玄宗與道教和密宗
 - 皇位繼承問題
 - 編訂法律
 - 兵制改革
 - 財政的發(fā)展
 - 李林甫的晚期:貴族結黨
 - 對邊鎮(zhèn)的控制
 - 楊氏家族和楊貴妃的崛起
 - 對外關系,720—755年
 - 吐蕃
 - 中亞,突騎施族和阿拉伯人
 - 東突厥的衰落和回紇的崛起
 - 契丹和奚
 - 渤海
 - 750—755年的對外發(fā)展
 - 楊國忠的掌權,752—756年
 - 玄宗朝的終結
 - 第八章 中唐、晚唐的宮廷和地方
 - 東北邊境
 - 安祿山之亂的經過
 - 叛亂后的權力結構
 - 德宗(779—805年在位)
 - 叛亂的后果
 - 德宗之治的晚年
 - 9世紀之初的藩鎮(zhèn)
 - 憲宗(805—820年在位)與藩鎮(zhèn)問題
 - 憲宗繼承者治下的藩鎮(zhèn)
 - 822年后的河北
 - 藩鎮(zhèn)制的衰落
 - 第九章 晚唐的宮廷政治
 - 安祿山之亂及其后果,755—786年
 - 唐代宗時代(762—779年)長安的政治現象
 - 唐德宗的改革企圖(779—781年)
 - 與河北諸鎮(zhèn)的戰(zhàn)爭(781—786年)
 - 內廷的發(fā)展,786—805年
 - 官僚集團的失勢(786—794年)
 - 德宗最后十年的統(tǒng)治(795—805年)
 - 順宗時代一次未遂的政變(805年)
 - 8世紀下半葉的對外關系
 - 憲宗時代的中央集權進程,805—820年
 - 中央集權化的制度保證
 - 憲宗初年的政治轉變
 - 憲宗朝廷的極盛時期
 - 憲宗末年的不和諧狀態(tài)
 - 9世紀中葉的朝廷,820—859年
 - 朋黨問題
 - 835年的甘露之變
 - 武宗朝(840—846年的李德裕)
 - 唐宣宗之治(846—859年)
 - 9世紀初期和中葉的對外關系
 - 第十章 唐朝之滅亡
 - 財政問題、鄉(xiāng)村的動蕩和民眾叛亂
 - 唐朝后期財政政策的背景
 - 社會不安和反抗的增長
 - 南方戍軍起義的爆發(fā)
 - 懿宗(859—873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的朝政
 - 懿宗對佛教的支持
 - 僖宗(873—888年在位)
 - 皇帝和宦官
 - 僖宗時期的外廷:貴族統(tǒng)治的復辟
 - 社會問題與盜匪活動的增加
 - 盜匪團伙的社會構成和組織
 - 沖突的早期階段:王仙芝和黃巢
 - 僖宗在四川的流亡生活;阡能之亂
 - 晚唐時期中國權力的新結構
 - 帝國的聯合及其破裂
 - 昭宗(888—904年在位)和昭宣帝(904—907年在位)
 - 朱溫和五代的開始
 - 李克用和中國北部的外來占領
 - 10世紀的諸獨立國:十國
 - 后記
 -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 中譯本前言
 - 總編輯序
 - 第六卷序
 - 鳴謝
 - 圖表
 - 導言
 - 晚唐的力量平衡
 - 邊界
 - 外族人
 - 外臣與太上皇
 - 多國制
 - 盟約關系
 - 政府的模式
 - 人格化的權力
 - 獨裁者與共議
 - 中央權能
 - 破碎的法律體系
 - 官員的地位
 - 多語狀態(tài)
 - 翻譯
 - 外族統(tǒng)治下的漢族中國人
 - 第一章 遼
 - 概述
 -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 阿保機起而爭權的背景
 - 阿保機的興起
 - 阿保機稱汗與登基
 - 繼承危機與太宗朝
 - 世宗繼位
 - 統(tǒng)治制度的發(fā)展
 - 與中國境內諸國的關系
 - 穆宗朝,951—969年
 - 景宗朝,969—982年:與宋朝對抗
 - 承天皇太后攝政
 - 朝政的變化
 - 考試制度
 - 歷史記錄的系統(tǒng)保存
 - 法律編纂
 - 國家與農業(yè)
 - 道路
 - 賦稅
 - 貨幣
 - 中京的建立與奚的最后歸并
 - 對外關系
 - 與宋的重新敵對,986年
 - 遼與高麗的關系
 - 對宋戰(zhàn)爭
 - 澶淵之盟,1004年
 - 與高麗重新開戰(zhàn),1011—1019年
 - 渤海叛亂,1029年
 - 興宗朝
 - 興宗時的對外關系
 - 道宗朝
 - 1063年重元的叛亂
 - 耶律乙辛及其集團的統(tǒng)治
 - 自然災害
 - 處死皇后和謀害皇太子
 - 乙辛的覆滅
 - 阻卜戰(zhàn)爭,1092—1102年
 - 天祚帝朝與遼的衰落
 - 與女真的戰(zhàn)爭
 - 耶律章奴叛亂與渤海人起義
 - 流產的和平談判,1118—1120年
 - 重新開戰(zhàn),1120年
 - 宋朝的卷入
 - 最后的災難
 - 第二章 西夏
 - 概述
 - 黨項族的起源
 - 歸附唐朝和定居鄂爾多斯
 - 唐朝的滅亡
 - 五代時期的黨項
 - 黨項人謀求立國,982—1002年
 - 涼州和黨項人入占河西
 - 吐蕃宗哥朝的興起
 - 李德明,1004—1032年
 - 黨項征服后的河西
 - 李元昊(嵬名曩霄,景宗) 1032—1048年
 - 嵬名元昊帝位的繼承
 - 國政危機:毅宗朝(1048—1068年)、惠宗朝(1068—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 惠宗朝(1068—1086年)
 -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1139年)與仁宗(1140—1193年)
 - 西夏末世與蒙古的征服
 - 第三章 金朝
 - 概述
 - 女真人及其開國前的歷史
 - 阿骨打的統(tǒng)治和金朝的建立
 - 從戰(zhàn)爭到并存:1142年和議以前的金宋關系
 - 1142年后的金朝政治史
 - 海陵王的插曲
 - 世宗朝的鼎盛(1161—1189年)
 - 宋朝的北伐:1206—1208年的戰(zhàn)爭
 - 金朝不被承認的皇帝
 - 蒙古的入侵和內部的紛爭(1208—1215年)
 - 山東的造反
 - 東北地區(qū)的失陷:耶律留哥與蒲鮮萬奴
 - 金朝的覆亡,1215—1234年
 - 行政體制
 - 從部落會議到漢制的政府
 - 人才的選拔
 - 軍事組織:猛安謀克和對邊境的管轄
 - 社會結構
 - 種族
 - 社會階層
 - 經濟狀況
 - 農業(yè)和畜牧業(yè)
 - 制造業(yè)與手工業(yè)
 - 交通與對外貿易
 - 貨幣
 - 稅課和國家預算
 - 學術、文學和藝術
 - 宗教生活
 - 結論
 - 第四章 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tǒng)治
 - 蒙古與鐵木真,1150—1206年
 - 種族分布
 - 社會等級
 - 經濟狀況
 - 蒙古人的早期歷史
 - 鐵木真的家庭和青年時代
 - 作為盟友的王汗
 - 草原諸部的統(tǒng)一
 - 成吉思汗與早期蒙古國家,1206—1227年
 - 1206年的忽鄰勒臺
 - 行政
 - 蒙古人的思想體系
 - 早期的征服
 - 對金朝的最初進攻
 - 西征
 - 木華黎的對金戰(zhàn)爭
 - 對中國北部的管理
 - 蒙古在中國北部的政策
 - 征西夏與成吉思汗之死
 - 帝國的組織:窩闊臺和貴由汗時期
 - 成吉思汗遺產的分配和1229年的忽鄰勒臺
 - 重新擴張與金的滅亡
 - 行政管理的重新調整
 - 耶律楚材和他的改革
 - 耶律楚材的失勢
 - 窩闊臺之死與乃馬真攝政
 - 貴由的即位與宗王之間的爭端
 - 貴由管理下的王國
 - 貴由之死和斡兀立海迷失攝政
 - 帝國的極盛:蒙哥汗時期,1251—1259年
 - 蒙哥和他的對手
 - 清洗、統(tǒng)一和正統(tǒng)
 - 政府機構
 - 皇帝的計劃
 - 動員
 - 新的征服
 - 忽必烈與中國北部
 - 攻宋與蒙哥之死
 - 結語:處在內戰(zhàn)前夜的帝國
 - 第五章 忽必烈汗的統(tǒng)治
 - 最初歲月
 - 忽必烈和中國,1253—1259年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
 - 向外擴張
 - 對宋朝的征服
 - 征服高麗
 - 入侵日本
 - 忽必烈與中亞
 - 社會和經濟政策
 - 作為中國皇帝的忽必烈
 - 忽必烈與宗教
 - 忽必烈與西方基督教徒
 - 忽必烈與中國文化
 - 保存蒙古舊俗
 - 在位后期的經濟問題
 - 桑哥理財和佞教
 - 災難性的對外戰(zhàn)爭
 - 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 在南亞的戰(zhàn)爭
 - 吐蕃和東北的叛亂
 - 忽必烈的晚年
 -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 概述
 - 鐵穆耳汗朝(成宗) 1294—1307年
 - 鐵穆耳的即位
 - 忽必烈成就的守護者
 - 衰落的跡象
 - 向和平過渡
 - 卜魯罕皇后干政
 - 海山汗朝(武宗) 1307—1311年
 - 行政機制的變異
 - “新政”
 - 愛育黎拔力八達汗朝(仁宗) 1311—1320年
 - 早年的傾向
 - 清洗
 - 恢復科舉考試
 - 編撰法典
 - 書籍翻譯和出版
 - 限制貴族特權的失敗
 - 經濟和財政政策
 - 派別之爭
 - 碩德八剌汗朝(英宗) 1320—1323年
 - 和平即位
 - 鐵木迭兒的恐怖統(tǒng)治
 - 碩德八剌親政
 - 至治改革
 - 南坡之變
 - 也孫鐵木兒汗朝(泰定帝) 1323—1328年
 - 清洗
 - 宮廷主要官員
 - 調和政策
 - 圖帖睦爾朝(文宗) 1328—1332年
 - 帝位爭奪戰(zhàn)
 - 王忽察都弒君
 - 燕鐵木兒與伯顏的專權
 - 政治發(fā)展和財政政策
 - 贊助中國藝文
 - 調解繼承關系的失敗
 - 時代的回顧
 - 第七章 順帝與元朝統(tǒng)治在中國的結束
 - 妥歡貼睦爾(順帝)在位時期的元代中國
 - 妥歡貼睦爾即位與伯顏專權,1333—1340年
 - 脫脫及其對抗勢力,1340—1355年
 - 元朝的瓦解
 - 結論:元朝為什么滅亡?
 - 第八章 元代政府與社會
 - 政府
 - 政府專門機構
 - 軍事
 - 御史臺
 - 皇家機構
 - 社會
 - 第九章 蒙古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1215—1368年
 - 中國歷史中的蒙古時期
 - 元代中國的人口
 - 社會—心理因素
 - 社會階層:傳統(tǒng)精英與新興精英
 - 儒戶
 - 精英作用的擴散
 - 元雜劇在元代社會史中的意義
 - 多元文化
 - 色目人與漢人精英關系的改變
 - 社會階層:中等階層與平民
 - 軍戶
 - 匠戶
 - 元代社會史的其他方面
 - 城市
 - 鄉(xiāng)村生活
 - 驅口
 - 參考文獻介紹
 - 1.遼
 - 傳統(tǒng)史料
 - 清代考據學成果
 - 當代研究成果
 - 2.西夏
 - 黨項資料的發(fā)現和語言翻譯
 - 近年來中國的研究
 - 3.金朝
 - 有關金的研究成果
 - 元史的傳統(tǒng)史料
 - 《元史》
 - 《秘史》
 - 中國對域外蒙古史的了解
 - 明、清對《元史》的研究
 - 《元典章》和其他元史資料
 - 4.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tǒng)治
 - 5.忽必烈汗的統(tǒng)治
 - 當代研究成果
 - 6.元中期政治
 - 7.順帝與元朝統(tǒng)治在中國的結束
 - 8.元代政府與社會
 - 9.蒙古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
 - 參考書目
 - 英日文等書目
 - 中文書目
 - 一 古籍與史料(按時間先后排列)
 - 二 近人研究論著(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
 - 譯者的話
 - 總編輯序
 - 明代度量衡制
 - 明王朝諸帝
 - 明皇室世系
 - 導言
 - 第一章 明王朝的興起,1330—1367年
 - 引言
 - 日益惡化的中國情況,1330—1350年
 - 中央權力的瓦解
 - 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年
 - 第二章 明代的軍事起源
 - 引言
 - 妥懽貼睦爾時代的叛亂
 - 明—漢之戰(zhàn),1360—1363年
 - 明軍在全中國的勝利,1364—1368年
 - 軍隊與邊疆,1368—1372年
 -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 引言
 - 1371—1380年:帝國的鞏固和穩(wěn)定
 - 1380年:過渡和改組之年
 - 1383—1392年:監(jiān)視和恐怖加劇的年代
 - 第四章 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 引言
 - 建文統(tǒng)治時期
 - 永樂統(tǒng)治時期
 - 洪熙統(tǒng)治時期
 - 宣德統(tǒng)治時期
 - 第五章 正統(tǒng)、景泰和天順統(tǒng)治時期,1436—1464年
 - 英宗第一次統(tǒng)治期,1435—1449年
 -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 英宗的第二次統(tǒng)治:天順時期,1457—1464年
 - 第六章 成化和弘治統(tǒng)治時期,1465—1505年
 - 兩位皇帝
 - 成化和弘治時期文官政府中的問題
 - 軍事問題
 - 第七章 正德時期,1506—1521年
 - 正德初葉
 - 劉瑾控制下的朝廷
 - 安化王的叛亂
 - 1510年后的帝國行政
 - 皇帝的巡幸
 - 寧王的叛亂
 - 南巡
 - 空位期
 - 對本朝的評價
 - 第八章 嘉靖時期,1522—1566年
 - 皇帝的選擇和繼位
 - 權力斗爭
 - 對外政策和防御
 - 道教和朝廷政治
 - 嚴嵩掌權
 - 財政危機
 - 貿易和海上搶劫
 - 嚴嵩之死
 - 皇帝的晚年
 - 16世紀早期的明帝國
 - 第九章 隆慶和萬歷時期,1567—1620年
 - 二帝及其前輩
 - 萬歷時期
 - 張居正的10年:耀眼的暮光
 - 東林書院和朋黨之爭
 - 次要爭端和根本原因
 - 衰落期中的思想狀況
 - 萬歷朝晚期的三大征
 - 滿族的挑戰(zhàn)
 - 第十章 泰昌、天啟、崇禎三朝,1620—1644年
 - 泰昌朝,1620年8—9月
 - 天啟朝,1621—1627年
 - 崇禎朝,1628—1644年
 - 順朝過渡時期
 - 第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 弘光政權
 - 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抗清活動
 - 魯王政權和隆武政權
 - 兩廣和湖廣南部的永歷政權,1646—1652年
 - 監(jiān)國魯王的海上政權,1646—1652年
 - 西南和東南,1652-1662年
 - 第十二章 明代的歷史著述
 - 引言 若干普遍趨勢
 - 國史館
 - 有關歷史或作為歷史資料的明代政府出版物
 - 關于個別政府機構的半官方著作
 - 半私的和私人的綜合體和編年體編史工作
 - 傳記著述
 - 各種歷史評論
 - 經世文
 - 關于外事和軍事組織的著作
 - 類書和地理、經濟、科技著作
 - 方志
 - 結束語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
 - 總編輯第8卷序言
 - 明代度量衡制
 - 明王朝諸帝
 - 明皇室世系
 - 導論
 - 地區(qū)的差異
 - 科學思想
 - 農業(yè)技術
 - 手工業(yè)生產
 - 城市和城市化
 - 第一章 明代政府
 - 行政地理
 - 政府人員
 - 政府結構
 - 明代施政的質量
 - 第二章 明代的財政管理
 - 導言
 - 明代財政制度的形成
 - 財政組織和總的實踐原則
 - 國家的收入及支出
 - 16世紀的再調整及最后的崩潰
 - 結論
 - 第三章 明代的法律
 - 明代法律的特點
 - 明代的懲處制度
 - 明代的法律程序
 - 法制教育和法律專業(yè)
 - 結論
 - 附錄甲 明律的注疏和法學手冊
 - 附錄乙 為知縣準備的明法律手冊
 - 其他引用的書目
 - 第四章 明朝與亞洲腹地
 - 史料
 - 蒙古的威脅
 - 明王朝與分裂的喇嘛教地區(qū)
 - 中亞:與中國削弱的關系
 - 從女真到滿族
 - 第五章 明代中國與朝鮮的朝貢關系
 - 中國與朝鮮朝貢關系模式
 - 明朝與朝鮮關系:第一階段
 - 朝貢使團
 - 明朝—朝鮮—女真的三角關系
 - 明朝與朝鮮關系的其他問題
 - 豐臣秀吉入侵時期的明朝與朝鮮關系
 - 朝鮮與明王朝的覆滅
 - 第六章 明朝對外關系:東南亞
 - 第七章 與歐洲沿海國家的關系,1514—1662年
 - 朝貢國家的范式
 - 葡萄牙人的進入,1514—1524年
 - 從寧波到澳門,1530—1572年
 - 澳門與長崎,1572—1640年
 - 馬尼拉
 - 傳教士與明王朝
 - 橫沖直撞的荷蘭人
 - 在臺灣的荷蘭人和西班牙人
 - 沿海中國人的世界
 - 第八章 明代中國與新興的世界經濟,約1470—1650年
 - 導言
 - 白銀與明朝的貨幣制度
 - 中歐和新大陸白銀的采礦及其對中西方貿易的影響
 - 明朝后期的日本白銀與中日貿易的擴大
 - 明朝后期影響中國外貿的貨幣因素
 - 國外白銀與晚明經濟
 - 第九章 明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發(fā)展
 - 導言
 - 宏觀經濟環(huán)境
 - 農村行政:征稅和農村社會秩序
 - 農村行政:15、16世紀的變化
 - 鄉(xiāng)村的商業(yè)化
 - 農業(yè)的反應
 - 晚明的社會經濟發(fā)展
 - 結論
 - 第十章 交通通信和商業(yè)
 - 國家的交通通信和運輸體系
 - 運輸
 - 旅行
 - 知識的傳布
 - 商業(yè)
 - 第十一章 晚明思想中的儒學
 - 導言
 - 晚明的道學
 - 儒士之學的其他追求
 - 第十二章 天學:基督教及其他西方思想引入晚明中國
 - 穿上新衣
 - 與天學相關的文士:三柱石
 - 第十三章 明代的官方宗教
 - 導言
 - 官方宗教
 - 帝國專制與士子精英:大祀
 - 道教與大祀
 - 官方宗教與帝國
 - 結論
 - 第十四章 明代佛教
 - 導言
 - 明代初期的佛教
 - 明代中期的佛教
 - 晚明時期的佛教
 - 晚明時期的四位佛教大師
 - 晚明社會中的佛教
 - 第十五章 明代文化中的道教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譯后記
 -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
 - 重版說明
 - 出版說明
 - 總編輯序
 - 第一章 導言:舊秩序
 - 歷史和中國的革命
 - 舊社會
 - 行政
 - 對外關系
 - 第二章 1800年前后清代的亞洲腹地
 - 清帝國在亞洲腹地
 - 滿洲
 - 蒙古
 - 新疆
 - 西藏
 - 第三章 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
 - 人口的壓力及其后果
 - 教育、庇護制與社會晉升之路
 - 嘉慶的改革
 - 危機的征兆:漕運
 - 貨幣制度與稅收制度的混亂
 - 叛亂的根源
 - 中央的軟弱與學術界的新趨勢
 - 魏源——經世致用論與今文經學研究的范例
 - 保衛(wèi)邊疆是關心的新焦點
 - 第四章 廣州貿易和鴉片戰(zhàn)爭
 - 廣州貿易的特點
 - 貪污腐化和公所基金
 - 英—中壟斷商人
 - 壟斷制的告終
 - 鴉片貿易
 - 律勞卑事件
 - 關于鴉片問題的爭論
 - 廣州查封鴉片
 - 走向戰(zhàn)爭
 - 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
 - 贖回廣州
 - 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
 - 中國戰(zhàn)敗:南京條約
 - 第五章 條約制度的形成
 - 條約制度的透視
 - 1842—1844年條約的締結
 - 條約口岸的開放
 - 通商口岸的外僑團體
 - 英國與廣州的對峙
 - 中國沿海的騷亂
 - 上海的興起
 - 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
 - 1858年的和解
 - 清帝國政體和貿易擴張的對峙
 - 1860年的和解
 - 條約制度的實施
 - 第六章 太平軍叛亂
 - 起因和發(fā)展
 - 舊制度的保護者
 - 內訌與衰落
 - 捻軍的組織特點:一個比較
 - 太平軍叛亂的透視
 - 第七章 中俄關系,1800—1862年
 - 擴大商業(yè)的努力歸于失敗
 - 中亞貿易和固勒扎條約,1851年
 - 東北滿洲的喪失
 - 第八章 清朝統(tǒng)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時期
 - 衰落中的蒙古游牧社會
 - 新疆:瑪赫杜姆家族和浩罕
 - 西藏的隔絕和印度的壓力
 - 第九章 清代的中興
 - 清朝獲勝的原因
 - 長江下游的戰(zhàn)后問題
 - 捻軍戰(zhàn)爭及其影響
 - 對中興的透視
 - 第十章 自強運動:尋求西方的技術
 - 理論:對自強運動的早期倡導
 - 政治和財政結構
 - 早期階段:長遠的規(guī)劃
 - 第十一章 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
 - 傳教事業(yè)
 - 傳教事業(yè)和舊制度
 - 傳教事業(yè)和新制度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 下卷前言
 - 第一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
 - 農業(yè)
 - 手工業(yè)
 - 近代工業(yè)
 - 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 行政和經濟
 - 第二章 晚清的對外關系,1866—1905年
 - 對外關系發(fā)生變化的背景
 - 1866—1875年的對外關系
 - 帝國主義在邊疆地區(qū)和朝貢國擴張的加速
 - 日本對朝鮮的侵略
 - “瓜分中國”的危險
 - 義和團起義
 - 英日聯盟的影響與俄日戰(zhàn)爭
 - 第三章 中國人對西方關系看法的變化,1840—1895年
 - 引言 對外關系的傳統(tǒng)觀點
 - 最初的反應和惰性,1840—1860年
 - 西方力量和財富的沖擊,1860—1895年
 - 對外政策觀點的矛盾,1860—1895年
 - 中國對西方關系看法的延續(xù)和變化
 - 第四章 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zhàn)
 - 太平軍戰(zhàn)爭以后時期的清朝軍隊
 - 回民叛亂及其國際意義
 - 清朝在陜西和甘肅的勝利
 - 收復新疆
 - 李鴻章與海防
 - 中法戰(zhàn)爭及其后果
 - 中日戰(zhàn)爭的災難
 - 第五章 思想的變化和維新運動,1890—1898年
 - 背景——西方沖擊的形勢
 - 康有為和新思想的風云激蕩
 - 維新運動
 - 湖南的維新運動
 - 1898年的災難
 - 維新時代的遺產
 - 第六章 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
 - 中國的開放對日本的警告
 - 中國人心目中的明治時期的日本
 - 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
 - 民族主義及其反應
 - 翻譯的影響
 - 日本和中國的革命派
 - 第七章 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 光緒皇帝的改革詔書
 - 教育改革
 - 軍事制度的改革
 - 立憲政體的準備工作
 - 財政的清理與集中
 - 其他改革方案
 - 清末改革的特點
 - 第八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yè)
 - 關于商人和現代企業(yè)的再評價
 - 工業(yè)化的政治理論基礎
 - 官方對現代工業(yè)的贊助
 - 創(chuàng)辦私人企業(yè)的運動
 -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領導方面的矛盾
 - 辦企業(yè)官員的出現
 - 第九章 共和革命運動
 - 早期的聯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運動
 - 革命的聯盟,1905—1908年
 - 清王朝的滅亡,1908—1912年
 - 大聯合的出現
 - 民國的誕生
 - 第十章 社會變化的潮流
 - 特權階級種種
 - 平民百姓縱觀
 - 半無產階級的產生
 - 社會變化的動力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
 - 總編輯序
 - 第一章 導言:中國歷史上的沿海與內陸
 - 外國勢力的影響問題
 - 次要傳統(tǒng)的中國沿海
 - 條約口岸的混雜社會
 - 第二章 經濟趨勢,1912—1949年
 - 導言:概述
 - 人口
 - 國民收入
 - 工業(yè)
 - 農業(yè)
 - 運輸
 - 政府與經濟
 - 對外貿易與外國投資
 - 第三章 外國在華勢力
 - 外國在華勢力范圍
 - 條約港口
 - 上海的外國人生活
 - 租借地
 - 外國居民
 - 治外法權
 - 軍事力量
 - 外交官
 - 外交使團
 - 使館界(東交民巷)
 - 外交壓力
 - 傳教士
 - 傳教事業(yè)的建立
 - 布道會與中國社會
 - 中國的政府機構
 - 海關
 - 郵局
 - 鹽務
 - 經濟利益
 - 貿易
 - 銀行業(yè)
 - 制造業(yè)與采礦業(yè)
 - 運輸業(yè)
 - 財政
 -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風云:袁世凱時期,1912—1916年
 - 含混意義的傳統(tǒng)革命
 - 新秩序的結構
 - 政黨和立憲政府
 - 袁世凱面臨的問題
 - 二次革命
 - 獨裁政體
 - 袁世凱的帝制運動
 - 第五章 立憲共和國:北京政府,1916—1928年
 - 憲政社會與思想根源
 - 北京政府
 - 現代銀行的政治作用
 - 派系與私人關系
 - 1918年的安福國會選舉
 - 憲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 第六章 軍閥時代: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斗爭與軍閥的窮兵黷武
 - 各省的軍閥及其統(tǒng)治
 - 軍閥部隊
 - 控制地盤
 - 稅收
 - 軍閥派系
 - 軍閥混戰(zhàn)
 - 軍閥與列強
 - 武人的專橫與政局的動蕩
 - 軍事—政治派系的出現,1917—1920年
 - 直系政權的興衰,1920—1924年
 - 張作霖的權勢,1925—1928年
 - 軍閥統(tǒng)治與中國社會
 - 第七章 思想的轉變:從改良運動到五四運動,1895—1920年
 - 改良思想中的進化論
 - 西方的發(fā)現:改良主義者的進化宇宙觀
 - 大同與變法的西方模式
 - 改良主義者進化樂觀情緒的消逝
 - 國粹和儒家思想的未來:新傳統(tǒng)主義的出現
 - 國粹派
 - 國性
 - 孔教派
 - 科學與玄學
 - 社會烏托邦和五四運動的背景
 - 改良與革命
 - 早期無政府主義:革命的虛無主義
 - 巴黎小組和東京小組
 - 辛亥革命后的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
 - 新青年
 -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論題:“五四”及其后
 - “五四”事件
 - 進步與民族主義
 - 革命
 - 辛亥革命與“新文化”
 - “五四”及其影響
 -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 問題與“主義”
 - 大眾文化的主題
 - “新傳統(tǒng)主義”——從傳統(tǒng)中尋找真理
 -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zhàn)
 - 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勢
 - 第九章 文學的趨勢:對現代性的探求,1895—1927年
 - 晚清文學,1895—1911年
 - 文學報刊的發(fā)展
 - “新小說”理論
 - 新小說的實踐
 - 鴛鴦蝴蝶派小說與“五四”前的過渡時期,1911—1917年
 - “五四”時期,1917—1927年
 - 文學革命
 - 新作家的出現
 - 浪漫主義與個性解放
 - 魯迅與現代短篇小說
 - 外國文學的影響
 - 對現代性的追求
 - 第十章 1927年以前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1895—1927年
 - 改信馬克思主義
 -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 第一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緊張狀態(tài)
 - 第十一章 國民革命:從廣州到南京,1923—1928年
 - 組織革命運動
 - 1923年孫逸仙虛弱的地位
 - 國民黨內蘇聯利益的背景
 - 重振國民黨
 - 創(chuàng)建一支革命的軍隊
 - 組織一次群眾運動的努力
 - 革命陣營內部和國民黨根據地中的沖突
 - 1925年高漲的革命聲勢
 - 鞏固南方革命根據地
 - 內部的紛爭與不和
 - 流產的反革命
 - 國民黨的兩極分化
 - 國民革命軍的政治化和共產黨的滲透
 - 北伐前共產黨對群眾運動的領導
 - 1926年初期俄國人的作用
 - 國民黨內權力關系的再調整
 - 向統(tǒng)一中國的方向沖刺——第一階段
 - 制訂北伐計劃
 - 北伐開始
 - 動員群眾
 - 反帝運動
 - 收回漢口英租界
 - 關于革命目標的沖突
 - 革命陣營內部的分歧
 - 革命者之間日益擴大的分裂
 - 行動和反行動
 - 奪取南京和上海
 - 控制上海的斗爭
 - 革命者內部日趨激烈的暴力行為
 - 反共清洗的擴大
 - 建立南京政府
 - 武漢政權日益嚴重的問題
 - 武漢爭取生存的斗爭
 - 試圖控制農村革命
 - 士兵決定問題
 - 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的分裂
 - 共產黨人轉向武裝暴動
 - 共產黨反叛的開始
 - 秋收起義
 - 國民黨領導謀求統(tǒng)一的努力
 - 廣州公社
 - 最后一戰(zhàn):攻克北京與定都南京
 - 重新進軍北京的準備
 - 最后戰(zhàn)役
 - 濟南慘案,1928年5月3—11日
 - 誰將占領北京
 - 開始全國建設
 - 1928年中國的前景
 - 第十二章 中國的資產階級,1911—1937年
 - 中國資產階級的誕生
 - 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經濟劇變
 - 復雜的社會基礎
 - 條約口岸的作用
 - 1911年:不明確的資產階級革命
 - 1911年真有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嗎?
 - 商人與革命起義
 - 商人與名流的聯合陣線
 - 上海的資產階級和南京臨時政府
 - 倒退
 - 中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1917—1923年
 - 戰(zhàn)時與戰(zhàn)后的繁榮,1914—1923年
 - 都市社會的興起和資產階級的轉變
 - 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失敗
 - 走向參政
 - 偉大的向往
 - 民族主義的動員
 - 行動中的自由主義
 - 從經濟危機到政治上的退讓,1923—1927年
 - 經濟危機與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 革命運動的興起和資產階級日趨孤立
 - 轉向蔣介石,1927年4月
 - 官僚政治的卷土重來與資產階級走向衰落,1927—1937年
 - 資產階級的異化
 - 官僚集團與資產階級共生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修訂后記
 -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卷)
 - 譯者的話
 - 總編輯序
 - 第一章 導論:近代中國歷史的透視
 - 變革與連續(xù)性:分期
 - 1800—1864年
 - 1865—1911年
 - 1912—1930年
 - 1931—1949年
 - 中國經濟的增長和變革
 - 中華帝國末期的前資本主義商品化
 - 經濟停滯
 - 外部因素:對外貿易與帝國主義
 - 1911年以后的連續(xù)性
 - 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的變化
 - 水平社會結構與垂直社會結構
 - 社會不穩(wěn)定的加劇
 - 傳統(tǒng)名流的融合和分裂
 - 農村組織與民眾運動
 - 工人運動及其農村紐帶
 - 革命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
 - 清代權力機構的失去平衡
 - 名流積極精神的興起
 - 清末的新政與革命
 - 民國政治的動向
 -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國的國際關系
 - 溯源:作為東亞地區(qū)秩序的清帝國的衰落和滅亡
 - 日本在滿洲勢力的崛起
 - 日本的二十一條
 - 日本的影響和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
 - 莫斯科與中國的雙重接近
 - 中國的國民革命和列強
 - 第三章 南京十年時期的國民黨中國,1927—1937年
 - 權力初步鞏固
 - 各省的斗爭
 - 有助于蔣介石政治統(tǒng)治的諸因素
 - 南京政權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和職能的行使
 - 國民黨諸派系
 - 國民黨政權的成就
 - 中國的新心態(tài),1936—1937年
 - 對南京十年時期國民黨統(tǒng)治的評估
 - 第四章 1927—1937年的共產主義運動
 - 黨的重建和領導
 - 階級成分
 - 群眾路線
 - 宗派主義和叛變
 - 農村蘇維埃的創(chuàng)建
 - 1927年的起義
 - 建立根據地的必要性
 - 富農問題
 - 查田運動
 - 紅軍
 - 尋找一種戰(zhàn)略
 - 李立三路線
 - 王明的“兩條路線”
 - 蘇區(qū)的毀滅
 - 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
 - 長征
 - 張國燾的分裂活動
 - “白區(qū)”的地下工作
 - 劉少奇
 - 第二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準備
 - 西安事變
 - 第五章 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狀況
 - 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
 - 土地和勞力
 - 村莊和農戶
 - 農村的上層人物
 - 分割繼承
 - 家及其收入
 - 家的合作形式
 - 農業(yè)的商業(yè)化
 - 增強的資源專業(yè)化
 - 新出現的農村經濟
 - 農業(yè)危機
 - 危機的確定與敘述
 - 20世紀20年代
 - 南京十年
 - 戰(zhàn)爭年代
 - 第六章 農民運動
 - 自發(fā)的抗租抗稅
 - 佃農與地主之間的糾紛
 - 抗稅騷動
 - 抵制鴉片稅
 - 自發(fā)的農民騷動:類型和特征
 - 與租、稅無關的騷亂及其類型
 - 特征
 - 農民與共產黨人:不相稱的聯盟
 - 彭湃與海陸豐農民(1922—1928年)
 - 外地和以后
 -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發(fā)展
 - 社會名流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
 - 議事會和“新政”
 - 區(qū)域政體
 - 山西計劃
 - 南京政府關于地方行政的早期政策
 - 地方政府的官僚主義化
 - 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 參與與官僚政治:歷史的進程
 - 第八章 學術界的成長,1912—1949年
 - 現代教育機構的出現,1898—1928年
 - 人員:海外培訓的精英
 - 大學:機構的建立
 - 科學與研究的開端
 - 提供基金與美國的影響:清華
 - 南京十年期間的高等教育和國家建設
 - 中央政府的領導
 - 高級研究
 - 研究的資助
 - 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的變化,1937—1949年
 - 戰(zhàn)時的高等教育和研究
 - 戰(zhàn)后的變化
 - 第九章 文學趨勢: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 30年代文學,1927—1937年
 -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 左翼作家聯盟與關于文學的論戰(zhàn)
 - 序幕:魯迅與新月派的較量
 - “民族主義文學”問題
 - “自由人”以及“第三種人”問題
 - 關于“大眾話”和“拉丁化”的論爭
 - 關于“兩個口號”之爭
 - 文學創(chuàng)作與社會危機
 - 雜文
 - 小說
 - 詩歌
 - 戲劇
 - 戰(zhàn)爭與革命,1937—1949年
 - “民族抗戰(zhàn)”的英雄傳奇
 - “愛國鐵血”文學
 - 延安座談會
 - 延安文學
 - 革命前夕,1945—1949年
 - 第十章 日本入侵與中國的國際地位,1931—1949年
 - 世界經濟危機:中國的邊緣地位
 - 滿洲事件:日本改革派的軍國主義,1931—1932年
 - 國際主義的瓦解
 - 日本企圖獲得區(qū)域合作,1933—1937年
 - 中日戰(zhàn)爭期間的強國形象,1937—194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中國與日本,1941—1945年
 - 中國戰(zhàn)后的衰落,1945—1949年
 - 第十一章 中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5年
 - 最初的戰(zhàn)役和戰(zhàn)略,1937—1939年
 - 中國的戰(zhàn)爭動員
 - 1939—1945年的惡化:軍事
 - 外國軍事援助
 - 1944年日本的一號作戰(zhàn)
 - 通貨膨脹災難
 - 工業(yè)部門
 - 政治上的虛弱
 - 第十二章 中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1937—1945年
 - Ⅰ戰(zhàn)爭初期,1937—1938年
 - 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統(tǒng)一戰(zhàn)線
 - 軍事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
 - 領袖與領導權
 - 組織機構與活動
 - 日本的入侵和中國的最初反應
 - 根據地的建立
 - Ⅱ 戰(zhàn)爭中期,1939—1943年
 - 與國民黨的“摩擦”
 - 新四軍事變
 - 日本的強化治安
 - 中共的對策:生存與新政
 - Ⅲ 戰(zhàn)爭的最后兩年,1944—1945年
 - 一號作戰(zhàn)及其后果
 - 政治和軍事的發(fā)展
 - 美國與中國共產黨人
 - 第七次代表大會
 - 中國共產黨與蘇聯
 - 瞻望
 - 第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國共沖突
 - 談判與美國的卷入
 - 赫爾利使團,1944—1945年
 - 馬歇爾使團,1946年
 - 馬歇爾使團的失敗和它與美國對華政策的牽連
 - 國民黨統(tǒng)治的衰落
 - 接管日占區(qū)
 - 經濟上的無能:通貨膨脹的金融政策
 - 1947年到1948年的應急改革
 - 政治上的無能:對和平運動處置失當
 - 共產黨力量的壯大
 - 1946—1949年的內戰(zhàn)
 - 第一年,1946—1947年:退卻
 - 第二年,1947—1948年:反攻
 - 第三年,1948—1949年:勝利
 - 國民黨政府的倒臺和美國政策的失敗
 - 第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澤東思想
 - 從學生運動到農民運動,1917—1927年
 - 黨、軍人和群眾,1927—1937年
 - 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1937—1940年
 - 毛澤東思想的勝利,1941—1949年
 - 結論:走向人民民主的現代化的獨裁國家?
 - 參考文獻介紹
 - 參考書目
 -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 譯者的話
 - 總編輯序
 - 第14卷序
 - 第一篇 模仿蘇聯模式,1949—1957年
 - 第一章 中國的再統(tǒng)一
 - 歷史地了解中國的幾個階段
 - 中國統(tǒng)一的成就
 - 現代化的作用
 - 地方控制的問題
 - 第二章 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 總論
 - 鞏固和重建,1949—1952年
 -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1953—1956年
 - 調整新的社會主義制度,1956—1957年
 - 第三章 恢復經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
 - 經濟背景
 - 戰(zhàn)后的恢復
 - 第一個五年計劃
 -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編制
 -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 民國時期的遺產
 - 共產黨邊區(qū)的遺產
 - 學習蘇聯
 - 50年代透析
 - 第五章 黨與知識分子
 - 知識分子和政府之間的歷史關系
 - 黨和知識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沖突
 - 黨對知識分子的控制的確立,1949—1955年
 - “百花運動”
 - “反右運動”
 - 第六章 外交關系:從朝鮮戰(zhàn)爭到萬隆路線
 - 總的考察
 - 一邊倒:毛澤東和斯大林
 - 朝鮮戰(zhàn)爭
 - 萬隆方針
 - 第二篇 尋求中國道路,1958—1965年
 - 第七章 “大躍進”和延安領導的分裂
 - 綜述
 - “大躍進”的根源
 - 廬山會議,1959年7月
 - “大躍進”以后:劉鄧綱領
 - 林彪地位的提高
 - 整風
 - 第八章 重壓下的中國經濟,1958—1965年
 - “大躍進”的經濟策略
 - 中國饑荒的范圍
 - 黨對饑荒危機的對策
 - 經濟恢復,1963—1965年
 - 第九章 教育的新方向
 - 教育“大躍進”:1958年
 - 余波:1959—1960年
 - 兩條腿走進60年代
 - 第十章 黨和知識分子:第二階段
 - “大躍進”中給知識分子所做的努力抹黑
 - 在“大躍進”余波中對知識分子的放松
 - 對毛的思想上的階級斗爭的抵制
 - 激進的知識分子
 - 黨的整風,1964—1965年
 - 第十一章 中蘇分裂
 - 第一階段:1958年
 - 第二階段:1959—1960年
 - 第三階段:1961—1962年
 - 第四階段:1963—1964年
 - 后記
 - 參考文獻介紹 政治掛帥:略論1949年后的中國研究
 - 基本資料及其局限
 - 英文第二手文獻
 - 各章參考書介紹
 - 第一章 中國的再統(tǒng)一
 - 第二章 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 第三、八章 經濟
 - 第四、九章 教育
 - 第五、十章 黨與知識分子
 - 第六章 對外關系:從朝鮮戰(zhàn)爭到萬隆路線
 - 第七章 “大躍進”
 - 第十一章 中蘇分裂
 - 會議與領導人
 - 參考書目
 -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 譯者的話
 - 總編輯序
 - 第15卷序
 -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毛澤東思想
 - 從人民民主到人民內部矛盾
 - 毛對“中國式道路”的尋求
 - 中蘇分裂的原因與后果
 - “文化大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
 - 結論 對毛的思想遺產的探索
 - 第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亂中的中國,1966—1969年
 - 第二章 中國陷入危機
 - 走向對抗
 - 權威的垮臺
 - 奪權
 - 政治體制的重建
 - 結論
 - 第三章 中蘇對抗:中國北部邊疆地區(qū)的戰(zhàn)爭與外交
 - “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的起源
 -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外交政策,1965—1967年
 - 中國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 1969年的中蘇邊界沖突
 - 1969—1975年的中蘇邊界談判
 - 附錄 中國和蘇聯的軍事集結,1969—1975年
 -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為繼承權而斗爭,1969—1982年
 -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問題和毛主義的終結
 - 引言
 - 中國政治的軍事化
 - 林彪的覆滅
 - “四人幫”的興衰
 - 空位期
 - 鄧小平的綱領
 - 第五章 對美開放
 - 政治進程與中國的外交政策
 - 通往北京之路,1968—1972年
 - 停滯與動亂,1973—1976年
 -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 樹立獨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 中美關系的意義
 -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 第六章 中國的經濟政策及其貫徹情況
 - 引言
 - 經濟混亂,1966—1969年
 - 工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1966—1976年
 - 工業(yè)戰(zhàn)略的變化,1977—1980年
 - 加速工業(yè)增長,1982—1987年
 - 農村發(fā)展戰(zhàn)略
 - 1979年以后農村政策的變化
 - 結論
 - 第七章 教育
 - 學校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
 - 發(fā)動群眾
 -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
 - 否定教育革命
 - “中國模式”在第三世界的前景
 - 第八章 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治
 - “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端:作家遭受思想攻擊,文化機構陷入混亂
 - 文學體系的變化
 - 現代革命題材的京劇樣板戲
 - 1976年和“傷痕文學”的產生
 - 第四篇 共產主義統(tǒng)治下的生活和文學
 - 第九章 共產主義統(tǒng)治下的農村
 - 建立一個新的經濟和政治制度,1949—1955年
 - 社會改造,1955—1963年
 - 塑造“社會主義新人”,1963—1976年
 - 復舊,1977年以后
 - 結論
 - 第十章 人民共和國的城市生活
 - 早期年代,1949—1956年
 - 中期年代,1957—1965年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 毛澤東以后的中國,1977年及1977年以后
 - 結論
 - 第十一章 共產主義統(tǒng)治下的文學
 - 社會主義文學的建立,1949—1956年
 - 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56—1965年
 -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臺灣的新作家,1966—1976年
 - 毛以后的時代
 - 附言
 - 第五篇 分離的省份
 - 第十二章 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臺灣,1949—1982年
 - 鞏固基業(yè),1949—1959年
 - 經濟起飛,1960—1970年
 - 新的挑戰(zhàn),1971—1978年
 - 美中關系正?;院蟮呐_灣
 - 后記 統(tǒng)一的重任
 - 附錄 會議與領導人
 - 參考文獻介紹
 - 第一章 1949—1976年的毛澤東思想
 - 第二章 中國陷入危機
 - 第三章 中蘇對抗:中國北部邊疆地區(qū)的戰(zhàn)爭與外交
 -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問題和毛主義的終結
 - 第五章 對美開放
 - 第六章 中國的經濟政策及其貫徹情況
 - 第七章 教育
 - 第八章 文藝創(chuàng)作與政治
 - 第九章 共產主義統(tǒng)治下的農村
 - 第十章 人民共和國的城市生活
 - 第十一章 共產主義統(tǒng)治下的文學
 - 第十二章 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臺灣,1949—1982年
 - 參考書目
 - 重印后記
 
強烈推薦火爆新書
- 懷風
 - 幸運符
 - 出金屋記
 - 金宮
 - 在冷漠的他懷里撒個嬌
 - 嬌艷人生楚辭燕嫦曦藍若沁
 - 女總裁的超級兵王
 - 我的如意狼君
 - 碎星物語
 - 楚傾歌風漓夜
 - 成王敗寇
 - 重生之官場風流
 - 全世界都以為我和頂流談過
 - 封林徐若影
 - 男配不想躺
 - 拒染豪門:帝少的首席逃妻
 - 鑒寶人生
 - 李凡慕千凝
 - 廢土獵人
 - 傻丫頭誤撞校草心
 - 泡沫之夏
 - 我的房分你一半
 - 穿越古代成妓女
 - 特種歲月
 - 一世戰(zhàn)龍
 - 妙手天醫(yī)
 - 我為表叔畫新妝
 -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鳳青瑤南宮絕
 - 榮耀之路
 - 一吻不定情
 - 溫馴
 -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3:性愛篇
 - 穿越火線之生化槍神
 - 歐顏白慕瑤
 - 死神之地獄歸來
 - 暖妻
 - 楊瀟和唐沐雪
 - 不一樣的日本戰(zhàn)國
 - 最強丹神
 - 西城往事
 - 戰(zhàn)神楊辰
 - 生化奇兵
 - 高冷男神住隔壁:錯吻55次
 - 棄妃逆襲邪王日日追妻忙
 - 他是瘋批
 - 陳平蘇雨琪龍嘯天下
 - 大片時代
 - 暗殺游戲
 - 終極教官
 - 意外的情緣(散文精品·言情經典)
 - 山河表里
 - 男神從自律開始
 - 億萬星辰不及你季憶賀季晨
 - 重生之網絡娛樂
 - 貪歡
 - 天堂口
 - 九鼎記
 - 大米小麥
 - 大良凰后(母后乖乖讓朕愛)
 - 契約者關谷神奇
 - 魔鬼游戲
 - 豪門
 - 月光變奏曲
 - 他病得不輕
 - 成為榜一大哥,我能進入直播間
 - 殺手奶爸
 - 林北蘇婉
 - 不做替身
 - 愛在黎明前降落
 - 同學聚會:初戀成了丈母娘
 - 天眼
 - 四個女人兩臺戲
 - 被退婚后我嫁給了年代文大佬
 - 劍俠情緣之競技場之神
 - 上門女婿葉辰
 - 玫瑰的名字
 - 奪命神醫(yī)
 - 軟玉嬌香
 - 杠精的起點頻夫郎(女尊)
 - 相府貴女
 
    作家:(美)費正清 (英)崔瑞德等 最新作品 《劍橋中國史(全集)》 小說免費全文閱讀由噠噠看書網轉載收集實時更新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jié)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噠噠看書網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jié)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噠噠看書網All Rights Reserved.